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知识课程忽视了教育的文化使命,它使教育主体的主体性丧失,使学校教育面临重重危机.课程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必须构建自身的文化品性,构建自身的一套完整的价值体系与运行规则,实现从知识课程向文化课程的转变.文化课程是通向教育本真之路.  相似文献   

2.
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关涉教育目的。从谁的知识以及什么知识两个维度探讨课程知识的价值取向,课程知识既要满足个体发展的价值追求,同时也应保有社会价值。课程知识应以彰显有尊严包容性可生成性等为基点,建立个体经验与社会经验发生互动的教育场景,才能将知识内化为内在品质,从而实现个体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也才能充分体现教育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关涉教育目的。从“谁的知识”以及“什么知识”两个维度探讨课程知识的价值取向,课程知识既要满足个体发展的价值追求,同时也应保有社会价值。课程知识应以彰显“有尊严”“包容性”“可生成性”等为基点,建立“个体经验”与“社会经验”发生互动的教育场景,才能将知识内化为内在品质,从而实现个体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也才能充分体现教育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多元文化背景下,开展多元文化教育,实施多元文化课程是必然的选择.知识是课程中处于核心地位的要素,对知识的认识与判断,影响着课程的建构与发展.探讨多元文化视角下的课程知识观,有助于我们更深刻把握多元文化课程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知识价值问题是课程抉择的一个重大问题。长期以来,人们踯躅于科学与人文、实用与教养的二难选择,只有处理好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教养知识与实用知识在课程中的关系,才能对基础教育的课程设计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知识与课程:“支点”的困境与超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课程与知识紧密相连。在课程研究与发展过程中,受制于本质主义知识观,课程探究与决策无不遵循"课程作为知识传承工具"的命题。这种工具主义的逻辑与立场,因其僵化的思维方式造成了课程被严重误读、误用以及发展困境。如今,伴随着各种文化批判思潮的兴起,这个似乎是天经地义的"常识性"命题,面临着严峻的历史性的挑战。批判、超越、重建课程的知识论基础与逻辑已成为当代教育科学研究的最强音与主旋律。  相似文献   

7.
对泰勒、布鲁纳、杜威、罗杰斯的课程知识观作简要述评,认为课程知识是促进学生个体经验的发展,并不断改组和改造经验,课程知识是个体知识的构建。这种课程知识观源于知识的不确定性的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8.
课程文化自觉:实现课程改革的文化转向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本质上就是一场文化变革,当然这种课程文化不仅仅是教材文本承载的文化,更包括由课程改革所带来的整体文化意蕴的重构。新一轮课程改革将大量的西方课程理念移植过来,这些概念、术语、理论都是在西方文化与语境中产生的,一旦放在中国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必然与中国文化产生激烈碰撞,对于长期浸染于中国文化中的教师和学生,  相似文献   

9.
课程内容只能是知识,知识就其本性而言是"文化的".从文化分析的视角看,当前知识转型的实质是东西方文化的整合.课程是时文化的选择,这种文化是东西方文化整合产生的一种新型文化.课程内容不但要给学生向外追求幸福的知识,也要让学生懂得向内达成幸福的原理.  相似文献   

10.
课程研究范式的转换不仅催生了新的课程话语系统与研究方法论,同时也带来课程研究视域的适应性调整,即从课程研究转向教师研究。教师因而在课程改革中被赋予更多的期望,然而衍生于传统课程系统的教师化严重阻滞其实践创新。只有在传统更新中重建教师化,才能彻底解放教师进而激发课程应有的生命活力。在当前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化要实现由适应型化走向创生型化的改造。  相似文献   

11.
为适应信息时代人力资本结构调整之需,指向"素养"发展的教育范式应运而生。课程需对此做出反应并进行知识观重构。素养本位课程观承认"知识"之于课程的价值,在坚持知识的重复性、批判性与论证性的基础上,赋予了知识建构性、创造性与生成性特质。由此使素养本位课程中的"知识"具有了"个人性介入"倾向,进而将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经验"纳入课程知识范畴。素养本位课程知识呈现"情境理性"与"逻辑品格"相结合的图景。  相似文献   

12.
袁丹 《教育导刊》2014,(1):18-20
校本课程知识选择在现实中表现出种种困顿之象,其主要表征为价值判定的科学主义取向、过程预设的技术主义取向、目标预期的功利主义取向。校本课程知识选择的人文转向势在必行,其实现路径主要为课程知识选择价值标准的改造、逻辑起点的转换以及行动过程的整合。  相似文献   

13.
文化教学是指不单纯让学生掌握知识,而是让学生形成一种新的文化,以一种新的方式来生活.目前,知识教学的种种弊端使我们离教学目标越来越远,而文化教学作为高度关注人的教学思想,具有整体性、生活性、生命性、缄默性的特征,使教学具有新的意义.文化教学的转向策略有: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创设多种教学方式;建立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4.
关于课程本质的问题,目前国内比较盛行的有“学科本质观”、“经验本质观”、“活动本质观”这三种观点。三者虽各有针对、各有利弊,但究其源来,本文认为学科本质观更贴切些,“课程本质上就是教学认识的客体。也就是人类认识成果,也就是知识”。  相似文献   

15.
个人知识与体验性课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课程主要是一种接受性课程,以公共知识为基础,在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上显得乏力。以个人知识为基础的体验性课程可以满足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意义建构的需要。体验性课程具有自身的存在形态及其限度。  相似文献   

16.
我国学校美术课程观的转向呈现出从实用技能到儿童经验、从儿童经验到学科理性、从学科理性到生活经验重构、从生活经验重构再到批判理性的发展趋势,显示出钟摆式、多样化的特征。美术课程观是影响学校美术课程改革和美术教师实践的重要因素,理想的美术教师的课程知识构建应融合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在动态中构建美术课程知识。  相似文献   

17.
我国学校美术课程观的转向呈现出从实用技能到儿童经验、从儿童经验到学科理性、从学科理性到生活经验重构、从生活经验重构再到批判理性的发展趋势,显示出钟摆式、多样化的特征。美术课程观是影响学校美术课程改革和美术教师实践的重要因素,理想的美术教师的课程知识构建应融合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在动态中构建美术课程知识。  相似文献   

18.
课程改革的重要使命,不仅在于课程知识与结构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要实现课程文化的重建。  相似文献   

19.
“生活世界”代表着一种全新的世界观——生活世界观.回归生活世界是课程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重建课程文化的内在诉求.生活世界视域下课程文化的重建要倡导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文化观、从单向度文化转向多向度文化的课程观、提倡生活化的教学观、确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  相似文献   

20.
文化教学是指不单纯让学生掌握知识,而是让学生形成一种新的文化,以一种新的方式来生活。目前,知识教学的种种弊端离我们的教学目标越来越远。而文化教学作为高度关注人的教学思想,具有整体性、生活性、生命性、缄默性的特征,使教学具有新的意义。文化教学的转向策略有: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创设多种教学方式,建立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