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武术负载着中华文化的丰富内容和人文精神,折射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与精神气质。在当今文化全球化的影响下,对于传统武术的现代化转换迫在眉睫。本文从学校武术教育改革、大众武术规范发展、传统武术产业化以及国际化角度来剖析传统武术的现代化转换,为武术的可持续传承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武术养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伦理学,积极主张人应当具备完美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倡导人们在道德方面不断地自我完善.武术的修身养性功能则是武术养生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对人们的生活也有着较深的影响.如今,武术作为一项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体育运动已经得到人们的喜爱,人们在中国传统武术的修身养性的实践中可以接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华传统武术有着悠久历史,并融合了道家文化、中医养生文化等中华传统养生文化,因此,传统武术才真正称得上养生运动。而追求人类的福寿康宁,延长人类的生命,充满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气质,养生文化代表着东方人对生命的认知模式,是东方文明古国古老文化宝库中的一种。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华夏民族创造了一种至今让西方人乃至于世界感到不能理解、感到迷惑的养生文化。文章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看待现代传统武术与养生发展,以寻求其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武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深受人民的青睐与喜爱,不仅仅在于其外在的表现形式,更重要的是其表现出的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风格、思想及深厚的文化内涵。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全球化的浪潮等因素,传统武术的发展处于一定的困境之中。中国传统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具有技击性、开放性、科学规范性、适应性等文化特征,千百年来以优秀的民族文化形式不断丰富发展,且不断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5.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个巨大的宝库,具有其他运动项目无法比拟的独特的健身功能。同时,传统武术丰富的文化内涵、引人入胜的历史典故、家喻户晓的武林英雄、妙趣横生的动作名称,都极大的引起学生学习传统武术的兴趣。武术具有健体防身,娱乐表演,修身养性和防病治病等功能,也是全民健身锻炼的重要内容,有广泛的社会价值,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如何进一步推动我国武术运动广泛开展,促进全民健身,学校武术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把传统武术深入到“文化”与“休闲”层次来研究,加速传统武术文化休闲功能的不断创新和健康发展.方法:采用文献阅读和理论分析等综合方法进行系统研究.结果:传统武术文化属于哲学体育范畴,传统武术如同中华民族的艺术、医学一样,是中华民族传统哲学的生动体现和具体化.伴随着现代休闲生活的兴起、发展与完善,传统武术被推向了休闲文化与休闲生活的中心.传统武术文化休闲功能与作用倍受民众的喜爱,唤起了更多的人以更多的时间和热情参与休闲武术文化活动之中.结论:传统武术文化所蕴含的物质与精神的休闲功能,加速中华民族的文化品味的提升,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有助于全人类接受并享用这种文明.  相似文献   

7.
传统武术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传统武术的传承特征与文化安全,传统武术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尊,传统武术的现代化,传统武术与现代体育的关系,商业武术影视对传统武术的影响,传统武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文化保护、传统与发展等方面,总结传统武术的最新研究成果。认为:武术新概念的引入,极大地拓宽武术的研究视域,提升对武术的认识高度;保护传人成为保护传统武术文化的当务之急;传统武术的发展应有别于西方体育的特色,走"文化回归"之路。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就登封市武术教育集团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从武术的产业化发展、特色化发展、国际化发展等趋势进行分析,为中华民族传统武术文化能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传统武术文化内容无比丰富,体系博大精深.从时间上看,其源上溯殷周,其流囊括自春秋后各历史时期的武术文化成果;从地域上看,凡古先民生活之地都与武术产生与发展有密切关系,可谓源远流长.武术的产生及发展过程,按时间顺序可以分为殷周时期、先秦时期、汉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这五个时期互相衔接,清晰地描绘出武术文化发展的脉络,从脉络中显示出武术发展的规律.在今天,要继承与发扬武术文化必须尊重这一规律.  相似文献   

10.
对我国武术发展现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武术是中国的国粹,它凝结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形成了独特的中华民族艺术,堪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武术发展到今天,出现了"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之分。竞技武术通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除了旋转、腾空外别无他物,在世人看来那只是几个重复动作的"中国式体操",而传统武术的传承和发展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随着老拳师的离去,传统武术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再加上缺少政府的支持,使其处于渐次消亡的边缘。因此,关注武术的发展现状对武术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的太极拳,具有东方民族体育的浓厚色彩,蕴含着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养生思想、伦理观念,它注重内外兼修,融健身与修性于一体,作为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东方武术文化,太极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发展。文章从生理学和文化学的角度,探索太极拳在促进人类健康方面的功能与价值,研究其所透射的人生哲理和道德光辉,以及通过太极拳运动达到的社会效果,实现其健身、养生、修身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2.
武术散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在我国流传甚广。作为一项传统的搏击项目,武术散打的娱乐功能、竞技功能一直以来都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于健康的需求不断增长,武术散打的健身功能逐渐被人们所发现和接受。武术散打具有良好的健身功能,应该进行广泛的推广。  相似文献   

13.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我国,武术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主要具有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延年益寿、塑造民族精神、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交往等功能。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武术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观众稀少,武术传承断链等现象的出现对武术的发展有着很深的影响。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这种现象进行深入研究,旨在为武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综述法,从传统文化的视角,以少林养生功功法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传统武术理论和功法原理,探讨并阐述了少林武术与禅武医养生之道的关系与发展,旨在进一步完善少林武术文化体系,让少林禅武医养生文化在中国武术的国际化道路上更加灿烂辉煌。  相似文献   

15.
武术是汇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智慧的产物,但现在喜欢和懂得欣赏它的人越来越少。在人们被疾病缠身,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下,我国传统的健身武术却得不到大众的喜欢和认可。为什么人们对这样一种有效、经济的保健手段毫不动心?如何打破健身武术这种尴尬的境地呢?这就要求我们对传统武术的模式加以改进,吸取竞技武术中优茭、节奏性强等特点,从而吸引更多人群对它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武术宝库中的一枝奇葩。文章在"水桶理论"和"非衡结构补偿理论"论述的基础上提出:在探讨太极拳健身效益时,要因人而异地兼顾"总合律"、"主导律"和"突前律",妥善安排"静、松、慢、圆、整"各健身因子在锻炼中的比重,以取得最佳的健身养生效果。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和优秀的文化遗产,传统武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价值功能,如:技击、健身、娱乐、教育等。传统武术曾令中国人自豪,外国人神往,然而在科技飞速发展的21世纪,中国传统武术价值功能的定位就成为影响其发展的一个方面。文章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传统武术价值功能定位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8.
通过查阅相关传统太极拳与文化学的相关资料和文献,在传统文化的发展、传承和创新的理念的指导下,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基础都是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实现飞跃。传统太极拳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其理论博大精深,主要源于古代哲学思想、传统养生学、中医学等其基础理论。传统太极拳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中庸,道家的无为,佛家的定慧等各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传统太极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沉淀的反映,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一个缩影而其中所蕴含的天人合一,阴阳对立统一,形神兼备,修身养性等众多思想也正是中国炎黄子孙所长期追求与寻找的传统文化思想。然而,传统太极拳的健身价值深受专家学者和普通百姓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练习太极拳,它已经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体育健身运动项目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中国武术和许多中国传统文化一样,在经济浪潮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下难逃"孤岛"命运。文章采用文献研究和逻辑推理的研究方法,试图通过对传统武术神秘性与科学性的分析,提出保持必要的神秘感,是驱动人们习武的动力源。科学地修正神秘,还原真实的武术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武术发展的根本。  相似文献   

20.
在中东阿拉伯人眼里,中国是有着千年历史文化遗产的东方神秘古国。而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和再现。武术以其鲜明的健身、防身的特性以及独特的身心调节功能,也越来越多地被不同民族的人们所认识和喜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