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王昊 《吉林教育》2006,(11):19-22
当今,“学校文化”是教育界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那么,什么是学校文化?学校与文化是什么关系?如何传承文化和构筑学校文化?对此,从理论和社会实践层面加以厘定,对于我们正在构建的和谐学校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学校教育视野中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教育是传递文化知识的活动,它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同时对提升民族个体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认知具有决定作用.然而,学校教育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出其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作用.文章在深入分析民族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及传承现状的基础上,强调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能系统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3.
浅议学校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智慧、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具体体现。学校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充分发挥学校载体之优势,旨在弘扬民族体育文化,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使学生全面掌握健身知识和方法,为培养终身体育能力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严谧莞 《考试周刊》2011,(6):38+122-38,122
随着社会时代的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都在发生着变化,使得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日益遭受冲击。在传统文化渐渐丢失的过程中,教育业也失去了传统文化直接赋予的部分真义。重新理解和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5.
当代社会视觉文化的兴盛,给学校中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多方面的挑战,不利于其现代转型、民族性的保持和师生真正成为文化传承的主体。超越图像和文字的二元对立,基于异质性"形象/文本"的图文文化与传统文化及其传承具有内在一致性,可以成为学校传承传统文化遵循的内在逻辑。基于图文文化的学校文化建设应当把基于图文文化的思想观念作为指导思想,积极更新和完善学校中传统文化传承的方式和手段,重建学校中的阅读文化,注重养成师生的文化批判和反思意识。  相似文献   

6.
中国雕塑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氏族公社的繁盛时代。任何时代的雕塑作品作为文化的载体,都是当时社会文化的缩影,脱离不了对古老文化的传承。当代雕塑作品在融入时代新元素的同时,因传统文化元素的介入,而增加了深邃的底蕴内涵,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根与魂。无论是中华优秀传统物质文化、中华优秀传统精神文化,还是中华优秀传统制度文化,无不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学校美育工作,应坚持正确导向,传承文化经典;结合时代要求,力求浸润无声;尊重教育规律,满足迎合学生需求;整体协同规划,科学合理布局等。其实施路径包括:重视传统文化价值,增强文化自信、历史自信;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发挥美育的铸魂功能;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弘扬美育的教化力量;提高创造创新能力,彰显美育的育人价值等。  相似文献   

8.
学校文化是长期演进、积淀的结果。学校文化建设应和学校的生命一起跳动,同时呼吸。学校在构建本土特色文化的过程中,应该始终重视汲取学校办学传统中的优秀精神财富,在此基础上构建既保持学校优秀传统,又适合当代社会特质的学校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9.
学校的历史虽然有长有短,但其发展历程却是一笔财富,是一和不可再生的教育资源.我们看到的校园古老而灵动,那些亭台楼阁,老树古藤,古碑石刻,怎能不让人感受到学校积淀的传统文化的厚实和蓬勃的生命力.还有,稳定的支持学校发展的校风、教风与学风,虽平实,却营造了优良传统、学校精神,形成了每个学校自己特定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它将对人的精神素质提高提供一种提升力,对人际关系的协调提供一种凝聚力,  相似文献   

10.
凌钦仪 《新疆教育》2012,(10):82-82
在现代化进程中,人口较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被同化、失忆、中断现象十分严重。京族,是我国人口较少数民族之一,京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样也面临上述问题。如何保护和传承京族传统文化,成为京族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和问题之一。学校教育作为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和平台,在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基于近几年兴起的国学热,本文从儒学发展历程、核心价值观、现代诠释、创新发展以及与先进文化建设的关系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儒学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创新工作。中国传统儒学在本质上是封建文化,当代儒学则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儒学文化的当代传承中,需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反对文化复古主义,自觉肃清封建残余;需要与时俱进,融入现代精神,接纳现代文明形式,实现创新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隔而不断,社会改良和创新才是儒家真精神,儒学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理想具有内在的高度一致性,儒学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意志。  相似文献   

12.
经过长期历史发展形成的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传承的结果。在全球化过程中,保持文化多样性备受关注,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研究已经成为关注民族生存的研究者研究的重点问题。对近年来有关民族文化传承的本质、危机、方式、机制、传承场,特别是学校中民族文化传承的研究,进行梳理和评价。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已经引起了全人类的普遍关注。虽然民族文化知识进校园与通过学校教育来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致的,但此项工作的落实还必须通过立法的途径才可得到全面的实施。具体的事例说明:立法手段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学校教育中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4.
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现代学校文化必须植根于历史和当代先进的社会文化之中,传承、吸纳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必须不断应变创新,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应该清醒地反思当前学校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和缺失。要用先进的办学理念引领学校发展,以多元的文化载体培育学校特色,靠制度升华为学校精神来激励师生成长。学校文化应该服务于社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5.
文化选择与文化定位一直是学校文化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在社会转型加剧的背景下,学校文化路向的迷失与选择的困惑越来越显著。学校文化路向的叩问旨在展示当前学校文化建设面临的选择危机,应该重视文化传承和文化创造的自主性,确立主导性的文化追求与文化使命;学校文化的重建与选择应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在与现代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中建立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与价值体系;学校文化的发展应清楚地认识自觉与自然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力求将学校文化自然地融入学校教育。  相似文献   

16.
学校文化建设:一种专业的视角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文化已成为当下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如何建设学校文化,如何理解、提炼与表达学校文化,已成为每所学校现实而又具体的问题.本文针对当前学校文化热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试图以一种学校文化建设的专业视角,探讨学校文化应"如何理解"、"如何提炼"、"如何表达"这三个核心问题,旨在提供一种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7.
媒体是人类进行信息交流与沟通的重要渠道,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的变革,媒体在介质与形式方面都在发生着重要的进化,第三次工业革命催生了信息技术,而信息技术创生了新媒体。新媒体具有许多过去旧媒体不具备的优势,在大学文化创新方面可以产生更多的推进力。然而面对新媒体的优势与运用,许多高校在管理理念、硬件建设、运行机制以及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还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致使在运用新媒体创新大学文化时产生了诸多不适。高校还应重塑新媒体运用的理念、创新新媒体运行机制、加强运用新媒体的人员培训,进而为大学文化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8.
传统节日: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传统节日是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它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民众精神信仰、审美情趣、伦理关系与消费习惯的集中展示日。我们应该充分认识传统节日的价值与意义,并主动积极地进行传承与建设。首先,节日是民俗文化的主干内容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节日庆典纳入保护范围,节日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次,传统节日有三大传统:反映节日物质生活层面的传统;反映节日社会生活层面的传统;体现节日精神生活方面的传统。最后,节日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方式,是提高民族自信心的重要途径,是发展民族新文化的基础与凭借,是造就和谐社会的文化动力。因此对民族传统节日进行调查研究并予以保护是当前急迫的工作任务。  相似文献   

19.
创始于春秋末期的儒家学派是古代中国百家中最大的学派,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流,其思想一直处于领军和统治地位。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儒家及其学说几经沉浮,特别是在近现代,几乎遭到灭顶之灾。然而,伴随"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以及中国的快速发展,儒家文化的复兴获得前所未有的良机。反观中国当代高等院校,在传承和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步履缓慢,有违自己的历史使命。迎头赶上甚至超过他国,在振兴和创新国学方面快步迈上世界步伐,当是最明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革命传统文化是我党创造的先进文化.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老区高校在传承创新革命传统文化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并独具优势.通过挖掘、整理、提炼和弘扬革命传统文化从而实现其职能使命.在促进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可避免大学的同质化发展.在促进老区文化社会发展的同时可推动大学自身形成区域文化的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