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有人说课堂教学有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教师带着问题和答案走向学生,教师一个劲儿地给学生灌输知识;第二种境界,教师带着学生走向问题,这要求教师除了要正确把握知识外,还要分析如何把学生带进问题。这种教法是教师怎么带,学生就怎么学,学生对教师有很强的依赖性;第三种境界,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师。这种学习方式对教师的要求高,  相似文献   

2.
“问题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所设问题的引导下,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想,向教师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选取或归纳出典型的问题,进行课堂讨论研究并解决,从而养成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以教师的设问为引导。学生的提问为切入点,以创新思维的解答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相似文献   

3.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初探杭州大学蒋伟民当前,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教师和家长共同面临的现实问题,考察和审视教师的教学方法及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影响学生学习效果,造成许多教师和学生教学、学习事倍功半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本文拟就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4.
一、让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十分重视知识的系统传授,对于一些数学概念和基本原理层层揭示,步步把关。一些教师几乎将知识咀嚼得细细的才喂给学生,生怕学生“消化不良”。这样,教师“精耕细作”,学生“坐以待哺”,所有的疑难和障碍都被教师扫清了,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呢?剩下的只是按照教师的指令去完成作业罢了。试想,学生心目中没有问题,又如何去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呢?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要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首先就要使学生脑子里产生问题,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师生情感的交流,积极营造学生主动参与与探究…  相似文献   

5.
问题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互动合作,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问题的研究者.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能把问题强加给学生,而是要通过对问题模块的精心创设,让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由于课堂上所讨论的问题来源于课堂交流,教师的教案只能是一种教学思路,而不是课堂教学的细节.  相似文献   

6.
新的课改理念的实施,给了学生们广阔的发展空间,课上学生可以自由地提出自己的问题,这给教师把握课堂带来了不少麻烦:有的教师为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干脆视而不见,不给学生举手提问的机会,或者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理不睬或搪塞过去;还有的教师对学生的问题一一回应,这样做的结果无疑会严重影响教学进度,难以保证课堂教学任务的落实:更有个别教师,课堂调控能力不强,教师随着学生的问题越走越远、越陷越深,探讨的问题越来越与本节课的知识不相干。教育是为了发展学生,因此在课堂上,学生在想什么,有什么样的需求,教师要高度关注,教师的教学设计或教学活动要围绕学生的课堂感受来进行。但是,如果对课堂上有着不同智力水平、知识经验、认知风格和情感表达的学生所提的问题都一一回应,课将无法进行。  相似文献   

7.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施教者,教师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状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成长。深入研究教师的心理健康,特别是找出现实生活中教师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的措施,不仅对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而且对学生的健康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一、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及问题近年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研究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与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国内外的一些研究表明许多教师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曾对辽宁省1…  相似文献   

8.
学生是教师的影子,学生的答题习惯反映了教师的教学习惯,学生的答题错误在一定程度上可折射出教师教学上存在的问题,因此,学生的问题就是教师的问题。通过对2008年高考理综生物全国卷Ⅰ非选择题部分中学生的答题情况分析,从教师层面去探讨学生答题失误的原因,希望借此规避备考中不利的做法,及时修正备考方案,提高备考复习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是个问题。问题在于我们的学生“没有问题”。这种现象在小学阶段尤为突出,越到高年级,发言的人越少。真的是学生“没有问题”了吗?不是的,根本原因在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往往不鼓励学生提出与教师或书本不一致的看法,教师备课往往把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都思考到了,由教师反“客”为“主”地提出来,甚至连  相似文献   

10.
问题法问题法,即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问题为核心,让学生不断地阅读课文,不断地寻找问题,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提出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可组织引导学生评论:哪些问题提得好,哪些问题对大家有启发,哪些问题最新颖,哪些问题最富于挑战性,哪些同学发现的问题最多,等等。对于学生提出的诸多问题,教师可以有目的地选择部分问题和学生共同分析、研究、解决。因为“问题法”本身注重的是通过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使用“问题法”教学,教师必须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鼓励学生敢疑敢问。对学生提…  相似文献   

11.
刘辉 《宁夏教育》2004,(3):16-17
传统的教育教学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较多,而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关注甚少。实际上,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存在着,特别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在信息化社会的背景下,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刻不容缓,关注教师就是关注教育。因为,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全的学生,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同时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胜任教书育人的工作。  相似文献   

12.
现在的语教学尤其是中小学语教学,教师还是习惯把阅读教学变成一个由教师提几个问题,学生在课堂上回答的过程。这些问题有的是唱答式,由学生集体回答“对”与“错”;有的是猜谜式,学生必须答出教师已准备好的答案方算对,而且大多数问题缺乏启发性。这样,在课堂上,教师实际上是表演,学生是配合,有的学生甚至一直是听众。这种课堂教学看起来气氛活跃,学生活动积极,其实,学生没有  相似文献   

13.
教师主要是通过课堂这条主渠道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师生之间必然少不了设疑交流、互动合作等形式来推动整个课堂教学的顺利展开。如果教师上课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有极少数的学生,不愿回答问题,还较为正常;如果都不回答问题,那就成了大问题把。问题出在何处?主要在教师身上,很可能是教师在没有吃透教材缺乏周密思考时,匆忙上课,让学生回答的问题,要么过大、偏难,要么不符合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让学生无从答起,导致“卡壳”现象。鉴于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调整设置问题的角度。  相似文献   

14.
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教师都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解决好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生机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与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索动机   我们知道,创设问题情境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中,教师导入新课的谈话、教师创造性的提问、学生多样性的问题回答、教师的启发性讲解、师生学习活动的协同评价与总结等都是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创新能力的环节。因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  相似文献   

15.
吴淑洪 《宁夏教育》2004,(11):71-71
1.问题策略——激发兴趣,创设问题情境,反思存疑。上课伊始,教师要想方设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随之创设问题情境,利用趣味性去点燃学生探究的激情,激活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尽快进入一种好奇、渴盼的境界,并在头脑中形成多种疑问,让问题成为联系学生与教师的中介,成为学生与知识的桥梁,成为教师启迪学生思维的起点,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6.
蒋炜 《现代语文》2010,(1):47-48
语文教师在授课时,通常是设计一些问题推动教学进程的。但是从学生的发展来看,教师预设的问题过多、过密,学生在教师的牵引下完成一个个问题,势必影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学习的兴趣。如果不采用步步是问的方式,如果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教师又担心教学目标无法达成。如何妥善解决课堂阅读内容预设和生成的两难矛盾?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常教学中设计一些发一问而动全篇的“主问题”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对此,我们要在“还”字上动真格的,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一、把“问”的权力放给学生中国的教师大多是通过问问题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如果学生把教师的问题都回答出来了,那说明学生对教师所讲的知识都掌握了,没有问题了。而美国的教师却不这样理解,他们认为:学生总是充满好奇和疑问,老师在回答他们问题的过程中,有意通过情景、疑问、破绽等激发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老师的回答使学生产生更多的问题,最后老师不得不“投…  相似文献   

18.
乔占国 《内蒙古教育》2005,(9):22-22,27
笔者有幸观摩了一些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示范课,感觉不少教师的“问题式”课堂教学最常见的形式有两种:一是教师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师问生答。二是学生看课本自主学习后,向教师提出问题,由教师或学生进行解答,表面上看是“师生互动”、“自主探究”,实际上是教师控制着学生的思维,没有真正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践后发现教学效果一般,于是好多教师对“问题式”课堂教学产生了怀疑:其实这些都不是“问题教学”出了错,而是教师提出的“问题”出现了问题。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有问题意识,但很多课堂是满堂问,教师问,学生答。整个课堂,教师问得辛苦,学生疲于应付,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自主探究。教师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很少在意学生“想不想吃”“吃不吃得下”“消没消化”等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20.
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可以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在小学课堂上,学生不敢提问、不会提问的现象较普遍,提出的问题也少有价值;而教师也不太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的培养,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方式还是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和教师问、学生答。为此,我们提出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为抓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