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旧闻与新闻     
旧闻的激活需要一定的条件和一定的介质,虽然这种激活是在现实意义上的,但它依然带着旧闻的背景而来。这些特性表明,图像是弘扬观念和传承文化的媒介,即使在新闻传播中,它也能起到这样的作用。相对于单纯阐述历史的内容,现实与历史相关联的内容显然会加强用户对于新闻的感知,并触发积极的情感态度,留下深刻的情感记忆。因此,我们不仅需要关注旧闻,还需要将旧闻通过再利用、再创作重新展现给世人,实现旧闻的“再新闻化”,进而在新时代凸显出这些宝贵资源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钱钢 《青年记者》2005,(7):71-71
话说60年前,中国有一款据称是“受人欢迎之优良出品”的肥皂,遇到了麻烦,大大的麻烦。当时,反法西斯战场捷报频传,纳粹德国覆亡在即,城门失火,殃及肥皂。这款老牌肥皂,名字偏巧叫做“柏林”!  相似文献   

3.
报纸上新闻报道的速度太慢。国外一些通讯社发稿都是分秒必争,我们却似乎从来不急不迫,致令“日”报变“晚”报, “新”闻化“旧”闻。新闻速变慢的原因很多。过去,“四人帮”对群众急需要看的新闻实行法西斯控制,非拖即压,何论速度?现在,障碍已除,但新闻稿件的审阅过程,还须扫荡繁文缛节。负责审稿的  相似文献   

4.
记者都是写新闻的。可是,有些人善于巧妙地利用旧闻写新闻。不少记者对自己几年前、几十年前发表过的旧闻进行再采访,写出具有时代意义的新闻作品。这些作品,为旧闻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使新闻有了更深厚广博的内涵,读起来别有韵味。利用旧闻写新闻的,有报纸、电台、电视台以及刊物各种新闻媒介,体裁上有消息、通讯、述评、文章、札记以及照片、影象等各种新闻手段,运用得相当广泛。利用旧闻写新闻,都是正面报道,反映成就的。这种由记者直接出面,写自己笔下的旧闻如今有了什么新变化,比那种以局外人的口气,客观地叙述某人  相似文献   

5.
杂文与新闻     
二、报纸上的新闻是杂文创作的主要信息源,许多杂文家、杂文作者都是每日报纸的忠实读者。他们往往是看了报纸登载的某一篇新闻、通讯、文章,甚至照片、图画,有所感触,有所思索,便写成杂文。杂文是战斗性文体,鲁迅称之谓时代的“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这就决定了杂文须和社会现实的脉搏息息相通,紧紧伴随社会前进的脚步,以敏捷的速度,鲜明的风格,简要而犀利地表达人们的见解,揭示和推动事物发展的进程。这就是说,杂文和社会的变革动向应该有着最直接与最迅速的  相似文献   

6.
杂文与新闻     
杂文,有人目之为舶来品,有人认为是国货,究竟是舶来品,还是国货,一时倒难说清。杂文,瞿秋自称之为“文艺性的社会论文”。鲁迅说“古已有之”,文章“只按作成的年月,不管文体,各种都夹在一处,于是成了‘杂’”。著名的杂文家邓拓、夏衍、徐懋庸、林放都各有各的说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想也不必勉强地用一个腔调地去说清。不过,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现代中国杂文与新闻纸关系极为密切。见之于报端的杂文,以辛亥革命时期报纸的杂文为嚆矢。当时《浙江潮》的“杂文”,  相似文献   

7.
杂文与新闻     
杂文与新闻的关系,简单说来,可以概括为这么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大多数杂文都是发表在报纸上的,报纸是刊登杂文的园地。杂文是报纸副刊上的一个品种——不可缺少的品种。说得远一点。从前,鲁迅的杂文就大多是发表在报纸上的。他早期的杂文,有相当数量是发表在  相似文献   

8.
杂文与新闻     
三杂文作者多数都是新闻工作者,或者说,新闻工作者是杂文作者队伍中的一支占居多数的骨干力量。经常在报纸上发表杂文的作者,许多都是报社的总编、主编、编辑和记者。报纸的职能,或者说报纸的内容,概括起来说,无非是两个。一个是报道消息,再一个是发表意见。报道消息主要是靠占据大量版面的新闻,发表意见则主要是靠各种各样的言论(当然有的新闻是寓意见于事实的报道之中)。一个称职的新闻工作者恐怕需  相似文献   

9.
杂文与新闻     
杂文和新闻的关系,从在近代报纸的地位上看,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或者说情同手足。它们相依相生,相辅相成。有人说报纸是杂文的摇篮,杂文是报纸的眼睛。无报纸,杂文几无立足之地,无杂文,报纸便会失去神韵,的确有些道理。我们不妨打开一张报纸翻看一下,除了大量的新闻、通讯、文章和图片外,在副刊或其它版上,总有用醒目的楷体字排印的短文,这大都属于杂文。反正我有这样的感觉:如果浏览报纸的四个版(包括六个版、八个版的),发现缺少了这种文体,就象一张漂亮的方桌被砍掉一个角那样,总感到是一种缺陷,从而不胜惋惜! 新闻和杂文,从我国比较早的封建官报上来看,也可以说已是“如影随形”了。根据一些文献资料的记载,历代封建官报的内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  相似文献   

10.
杂文与新闻     
杂文,特别是现代杂文,作为“文艺性的社会论文”与新闻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然而,二者又是相互依赖、须臾不可分离的。 杂文对新闻的依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杂文主要以新闻纸作为载体。现代杂文  相似文献   

11.
旧闻中有新闻线索报纸做新闻,十分看重一个新闻事件或一个新闻人物的“首发”,对同一事件或人物的“非首发”常常被认为是旧闻而为人不屑。其实,旧闻中也能发现不少新闻线索,这就是报纸新闻资源的再利用。传统报纸对非首发稿件存在偏见,但是很多新闻类的周刊靠的就是对一些已发的动态新闻进行深度发掘来打市场。比如《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很多都是对近一段时间的热点新闻事件的深度发掘,但还是吸引了大批读者。又如现代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异化是一个并不新鲜的主题,极端的表象是高考前后一些考得不好的孩子患得患失的悲剧,在一些媒体上都曾报道。2005年4月25日,《武汉晚报》头版刊登了《3000小考生妖魔化妈妈》一文,选择的就是家庭教育异化的这一主题,从这一方面来说这是条人所共知的“旧闻”。然而,文章一出,引起极大轰动,网上、媒体热议一片。  相似文献   

12.
在纪念建国40周年时,全国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都发挥各自优势,采取各种形式,作了大量的反映建设成就的新闻报道。这些报道多数是从宏观着眼,列举全国、全省、全市许多对比数字,概括说明各项工作的突出成绩,也有的是平铺直叙地写一件事,或是写个人不平凡的经历。这些都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我最欣赏的,还是有的记者用自己几十年前报道的某人某事,加上最近采访的该人该事的变化情祝,合在一起写成的很有特色  相似文献   

13.
宋洪昌 《青年记者》2007,(12):47-48
新闻被称作“易碎品”,再好的新闻也会成为“旧闻”。然而,在具有新闻敏感和善于新闻策划的记者和编辑的眼里,有些“旧闻”就不仅仅是过时的新闻,而是宝贵的新闻信息资源。通过精心的策划和组织,“旧闻”往往就会被赋予了进一步深入发掘和拓展的价值,生发出新的更具广泛影响力的新闻来。这种利用旧闻而展开的新闻策划,可以称作从新闻中找新闻,是对既有新闻的“深加工”,或者说是对新闻的二度开发或者再利用。  相似文献   

14.
在生活当中新近发生的事实这是“新闻”,那些时过境迁的事实相对地就是“旧闻”了。  相似文献   

15.
16.
宋洪昌 《青年记者》2007,(12):47-48
新闻被称作“易碎品”,再好的新闻也会成为“旧闻”。然而,在具有新闻敏感和善于新闻策划的记者和编辑的眼里,有些“旧闻”就不仅仅是过时的新闻,而是宝贵的新闻信息资源。通过精心的策划和组织,“旧闻”往往就会被赋予了进一步深入发掘和拓展的价值,生发出新的更具广泛影响力的新闻来。这种利用旧闻而展开的新闻策划,可以称作从新闻中找新闻,是对既有新闻的“深加工”,或者说是对新闻的二度开发或者再利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在报业竞争异常激烈的态势下,独家新闻、深度新闻是增加媒体竞争力的法宝,除了新闻版面,副刊的新闻性愈来愈被看重.“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台为事而作”,与时事结合,适应时代发展、富有新闻元素的副刊文章,其社会价值和关注度,比一篇无关时局的文艺作品更吸引读者,更符合新闻纸的定位.  相似文献   

18.
纵观各级党报上的新闻评论,大都做到了论术的问题新、针对性强、观点正确、论证严密,使人看后受到触动和启迪,对加深人民群众学习邓小平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有不少新闻评论严肃说理有余.生动活泼不足,行文呆板沉闷,缺乏群众的鲜活语言和典型的有情节的生动事例(个人署名评论在生动活泼方面稍好一些),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不强,减弱了新闻评论的影响力。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认为新闻评论应向杂文学习。高级编辑、杂文家储瑞耕说:“杂文政论化则杂文死,政论杂文化则政论活…  相似文献   

19.
2月16日,徐州市郊区奎山乡奎东村党支部书记徐国强的家里来了两位外地人,他们是从千里之外的山东省平原县来这里接离家出走的妹妹的。原来,他们十九岁的妹妹因精神上受  相似文献   

20.
我是一名企业报的“土记者”,每年在各级报刊上发表纪实特稿20多篇。这些新闻事实全部发生在企业之外,有市外的、省外的,甚至国外的。其中有些稿件发表后社会反响强烈,受到世人的广泛关注,不少通讯员都提出疑问,你生活在企业这个狭小的空间内,哪来那么多的新闻线索和题材呢?这其中是不是有什么诀窍?其实,这话说起来很简单,要说诀窍吗?就是从“旧闻”中发现新闻,既对别的媒体已报道过的新闻信息进行分析,从中发现新的内涵,新的视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