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德育主体教育模式基本特征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时期我国高校德育,应该是主体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应以学生为德育主体,在德育目标上突出学生主体发展,在德育内容上以满足学生主体需要为核心,在德育方式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和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  相似文献   

2.
当前中小学德育缺乏实效性最重要的原因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具体表现为:在德育目标上.忽视学生的主体发展水平;在德育内容上,忽视学生的主体道德需求;在德育方法上,忽视学生的主体德育功能;在德育途径上,忽视学生的主体道德实践;在德育评价上,忽视学生的主体道德人格。提高中小学德育主体性的应对策略主要有:更新德育理念,体现主体性;调整德育目标,体现层次性;充实德育内容,体现生活性;创新德育方法,体现自主性;拓宽德育途径,体现开放性:完善德育评价,体现过程性。  相似文献   

3.
弘扬人的主体性,既是培育和谐社会主体基础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德育的明智选择。高校德育工作者要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以和谐社会所需要的道德素质为培养目标,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挖掘学生的主体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参与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活动,使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自主选择和积极实践来培养自主德育意识,掌握自主德育方法,养成自主德育习惯,提高自主德育能力,逐步形成主体的现代道德素质,让学生的主体之光在德育中闪烁。  相似文献   

4.
德育应关注学生的主体发展需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德育对受教育者主体需要的忽视是德育失效的最主要原因。德育必须立足于“为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个性,贴近和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以满足学生的主体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5.
学生德育是学校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本文针时传统学生德育模式中存在的非主体枉问题。提出了学生主体性德育模式,并从德育的主体、德育的理念、德育的目标及德育的方法等四个方面比较了学生主体性德育与传统德育的主要区别,提出了通过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调控德育目标、拓展德育内容、更新德育方法等实施学生主体性德育的时策。  相似文献   

6.
<正>主体发展性德育,是发展性教育的核心要素,同时也是构建和实施新型德育体系的核心价值,对学生的道德人格完善、思想境界提升、行为习惯养成,学生的自主发展,起到了深层次内化的作用。下面谈一谈我对学生主体发展的理解和看法。一、深刻理解和把握主体发展性德育1.主体发展性德育的内涵。所谓主体发展性德育,是指教师与受学生根据社会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以及德育现代化的要求,通过创设自由、民主、平等的德育环  相似文献   

7.
一、学生主体性德育的定位主体性德育,即指学生在德育学习、认识和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立、自觉、能动和创造性,它是学生主体得以确定的依据和标志。其中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是重视学生的主体需求,其次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8.
学生德育主体性的匡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德育主体性是影响德育实效性的重要因素。传统德育的突出问题是抑制了学生主体性:目标和内容上,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取向造成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方法上,单一的道德灌输,抑制了个人主体性;实践中,德育与生活世界阻隔造成学生主体地位缺失。当前正处于"从传统德育向现代德育"的转型期,因此,要匡正学生德育主体性,提高德育实效:建立交往德育新模式;使德育回归生活世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9.
一、主体德育过程的主要特征 1.德育过程的五个基本心理要素 主体德育的过程就是要逐步引导学生主体实现从知到行的转化。学生主体实现这一转化的心理过程有以下几个基本要素构成: 知,即知识。就是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  相似文献   

10.
构建学生主体 提高德育实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传统德育的弊端,认为低估学生发展潜能,忽视学生主体地位是德育实效低下的重要原因。指出构建学生主体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又是提高德育实效的关键,并提出几条改革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教育的关键是要让学生成为德育主体,要发展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突出自主性,力求他人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道德教育的自我享用功能,注意德育主体的“个性”。  相似文献   

12.
浅析主体性德育模式建构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付欣 《教育革新》2007,(11):30-31
近些年来,主体性德育是我国教育界学者广泛关注与研究的问题之一。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最核心的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即把学生当作德育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升学生的主体能力,德育才能切实有效。  相似文献   

13.
正多年来,我校一直在探索"精致教育",分别从五大领域展开研究:精致管理、精致德育、精致课堂、精致教研和精致课程。下面笔者重点围绕精致德育的界定、价值和方法,对精致德育管理展开讨论。一、什么是精致德育精致德育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加以解读。一是从认识论角度看,精致德育是对德育构成要素及其关系的优化认识。德育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德育主体、德育目标和德育实践。德育主体是学生和教师,德育目标是对学生素质发展要求的阶段性定位,德育实践是德育主体在德育目  相似文献   

14.
对德育主体及其作用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德育主体”不是在德育过程中以充分注意道德学习主体性发挥为自己道德教育活动最在最大主体性目标的德育工作者--教师。人们对于德育主体的认识大体可以归纳为权威主义、中立主义和调和主义三种立场。对德育主体作用的正确认识至少应当包含以下几占:第一,德育主体之主体性发挥的核心是学习主体道德学习的主体性发挥;第二,德育主体的价值体现在对学生道德成长的引导上;第三,德育主体的主体性发挥的关键之一是如何处理价值引导和尊重学生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德育即育德。在德育价值关系中,德育价值主体是对德育需要的社会价值主体、德育者价值主体和德育对象价值主体,德育价值客体是能够满足德育价值主体需要的德育的实践活动。德育价值主体对思想、政治、道德的需求具有主体定向的特征,使不同的德育价值主体具有价值导向、价值指导和价值取向的德育价值需求向度。德育价值主体的价值契合程度愈高,主导价值体系愈成为价值主体的共同追求,社会的包容性愈大,社会就愈加和谐。在学校德育中,确定学生为德育对象价值主体,与教师、学校和社会具有平等的德育价值主体地位,明确各价值主体间对德育具有共同的价值需求,在各价值主体间的地位平等和价值需求相同基础上开展学校德育,可以使彼此在感觉、理念和实践上把德育看成是自己的真实需要,使德育成为各价值主体的共同诉求,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杨清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25(10):127-131
德育主体是德育中最重要的概念,它贯穿德育活动的全过程,决定着德育的根本性质和目的。但已有的德育主体理论都存在着片面和不足。根据“学生”概念内涵的改变以及作为一种主体间交往行为的德育过程,文章提出了德育双主体交往论,即德育活动是作为主体的教师和学生以教学语言、教学内容和教学设备等客体为中介进行交往以对道德规范达成共识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在德育过程中必须以平等为前提,遵守可理解性、真理性、正当性和真诚性四项有效性要求进行交往。  相似文献   

17.
针对当前中学德育方法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必须进行革新,以增强中学德育方法的实效性。德育需要对学生进行全面渗透,德育需要结合社会实践,德育需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德育需要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相似文献   

18.
王荣发 《中国德育》2006,1(7):67-70
“主体发展性”大学德育教学模式以切入主体的人生课题、启发主体的德育实践、引发主体的心理体验、激发主体的问题探究为思路,围绕促进学生主体发展这个主题,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环节和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努力把大学德育教学过程建设成为主体个性形成、主体精神培养、主体德性塑造、主体人格提升的过程,有效地贯彻了“教书育人”的原则,调动了学生参与德育教学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是德育主体,不是灌输客体。加强大学生道德主体能力建设,发掘受教育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增强德育实效的关键。高校德育应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优化学生道德接受机制,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的原则,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自觉主人。  相似文献   

20.
德育工作在全面发展的学校教育中具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而在德育工作中最重要的是德育方法。传统的德育方法存在着注重教师作用,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弊端,需要在德育教育工作中进行德育方法的改革。文章提出在德育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重心,从民主、实践、理想三个方面改革德育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