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素质教育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文学作品的教学最宜借鉴接受关学原理,实施审美教育和素质教育。在应用接受理论时,要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学法指导。在实施审美教育时,可以通过吟诵带动审美感知,想象带入审美情境,理解深化感情,创造升华思想,去完成文学作品的教学。  相似文献   

2.
周桂丽 《学语文》2005,(3):20-2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这一目标的实现,从课堂渠道来看,需借助于占高中语文教材大部分的文学作品的教学。现代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人譬诸花木,文艺就是雨露。人不仅需要物质上的欲求,尤赖有精神上的欲求.才可以向上进取,有时因有精神上的欲求,  相似文献   

3.
关于大学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审美鉴赏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接受美学为理论依据,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对非中文专业大学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的个性化鉴赏提出了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4.
素质教育对教学方法 (教学和学法 )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从专业技术课角度来说 ,就教法而论 ,需要改变目前的重教材轻教法、重“技术”轻“艺术”、重理论轻应用等倾向。改进教法的基本原则有 :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教法与学法相结合 ,倡导研究性学习和创造教育。具体的教法可以多种多样 ,但都应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  相似文献   

5.
“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那么,语文老师该如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呢?该如何“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呢?”  相似文献   

6.
张建南 《考试周刊》2011,(80):43-44
语文是中学教育中重要的教学内容和课程,在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审美教育中有着特殊作用。因此,必须重视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语文审美教育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隐喻不仅具有语言的审美特质,更具有丰富的文化审美内涵。从翻译美学的角度探讨隐喻翻译应遵循的原则和相应的翻译方法。隐喻翻译方法主要是:模仿、重建、删略。应遵循的原则是:避免引起文化审美的碰撞,侧重译语读者的审美接受,注重美的感觉和联想。总之,译者在翻译隐喻时,要注意从美学角度来进行斟酌与把握。  相似文献   

8.
将接受美学运用到文学审美教育领域,意味着文学审美教育思路的一种转换,即从单一注重教师的传授转向既注重教师的传授又注重学生的接受并重。运用接受美学观,以审美期待作为文学审美教育的切入点,以审美经验为文学审美教育的着力点,以“师生参与”为文学审美教育的互动点,以“第二文本”为文学审美教育的反馈点,探讨和研究文学审美教育接受者的接受是一项颇有意义的活动。  相似文献   

9.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要做到以下几点:一、创设美的意境——和谐课堂意境是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体现了艺术美,在艺术创造、欣赏和批评中常常把“意境”作为衡量艺术美的一个标准。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不是作家独创的,而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创造的,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创设一个美的意境与和谐课堂,教师与学生、情感与心灵的高度融合,使学生进人最佳的主体角色,  相似文献   

10.
陈士部 《文教资料》2009,(13):55-57
在全面推进人文素质教育与审美生活全面转向的双重背景下,高校美学教学改革有待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在这种双重背景下,美学本身所拥有的感性与理性、情感性与伦理性、精神性与实用性、人文性与功利性辩证统一的动态张力结构,为美学教学深化改革提供了契机;同时,这也是遏制享乐主义风气,培育和谐人格,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1.
新课标指出,审美教育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将教材中的审美对象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感受文学作品思想光辉的同时,体会文学作品的结构美,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2.
根据接受美学翻译观,译者是翻译活动中最活跃、最能动的参与者,他在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充分了发挥能动作用,他是原作的特殊读者,目的在于对原作进行解读和阐释,最终形成译作文本;在解读和阐释的过程中,译者要对原作者、原语文化以及译文读者所处的文化环境进行研究,最终实现译文读者与原作顺利的沟通。  相似文献   

13.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文化之一,它博大精深,美不胜收,而审美带给我们愉悦。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将审美教学引入大学英语教学,旨在利用审美教学激发学生的美感体验,进而使其在审美愉悦中发挥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习兴趣,并最终促进自主学习。  相似文献   

14.
召唤结构概念的提出具有深远的美学意义,它改变了读者、接受者在审美过程中的被动地位。召唤结构进入实践领域促发了阅读教学在文本观、解读观、教学观上的重大转向。召唤结构在阅读教学实践中生成了三重隐喻:底片图例与痕迹。三重隐喻反映了召唤结构从理论到实践的深化、变异和具体化的过程,也揭示了文学理论进入文学作品教学实践后可能遭遇隐性的返祖现象。  相似文献   

15.
美国的加德纳博士在《美国艺术的指导思想》一文中就中国与美国艺术教育思想的差异指出:“总的来说中国教育者认为应该先从基本技能开始,创造性是以后的事。相反,美国教育者开始就是刺激一种创造性的想象力,而相信以后基本技能需要时,他自己会掌握。美国教育的长处是给儿童足够时间来探索,让他们发展创造能力,风险是也许以后对基本技能的发展有影响,以后在表述上力不从心。中国教育的长处在保证所有的孩子都掌握一种基本技能,但到一定水准后,他们就没有能力和愿望来做创造的事情。”美国著名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在《创造性与心理发…  相似文献   

16.
17.
美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德国康士坦茨学派创建的一种新的文学理论。姚斯和伊瑟尔作为其主要理论代表,都将视野从作者——文本转向了读者——文本,认为文学文本是作家创作的一系列符号的堆积,即"第一文本",只有经过读者阅读的文本才显现为文学作品,也即"第二文本"。当然,文学作品是读者与文本交互对话中产生的。在此理论视阈下,以读者为中心对文学作品与文学文本的解释,具有里程碑式的方法论革新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将从接受美学视角来探讨百色红色旅游资料的翻译问题。具体来说,主要聚焦译语读者的文本审美情趣、文化接受以及语言表达习惯的接受这三个方面来审视百色红色旅游资料翻译问题。  相似文献   

20.
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语文古诗教学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本文在初中语文古诗教学的现实意义、步骤方法方面作了若干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