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离间计”是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中反间计的孪生计,指用计策使敌人相互猜疑,疏远敌人间的关系,离间敌人,破坏敌人的统一战线,找到间隙,各个击破消灭敌人。  相似文献   

2.
尹悦媛 《作文》2022,(38):15-16
<正>一本红色经典书籍《地道战》深深地吸引了我。这本书讲述的是在日本侵略中国时,冀中平原高家庄村民齐心协力挖出一条条地道,用“地道战”的方式打败日本侵略者的故事。高家庄村民团结一心,把地道挖得家家相连、村村相通。在侵略者大“扫荡”时,他们毫不畏惧,利用地道把敌人搞得团团转。敌人只能想尽办法来破坏地道,但村民自有办法对付他们。敌人用火烧,  相似文献   

3.
现行高中课本《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26页:“1862年,由于歹徒出卖,陈玉成被俘,不久,英勇就义。”笔者认为,其中“歹徒”说成“叛徒”更准确。《辞海》对“叛徒”是这样解释的:“通常指革命组织或政党成员中背叛革命,投靠敌人,或被捕被俘后,向敌人自首并出卖组织和同志,破坏革命事业的分子。”通过此注释可以分析出划定一个人为叛徒的必要条件:一、此人须属于一个革命组织或政党;二、此人须投敌变节,出卖组织和同志,破坏革命。  相似文献   

4.
一看“烟来酒去藏敌情”这个题目,个别人就会不以为然:“烟酒不分家”么,抽支烟,吃杯酒本是人之常情,你们未免太小心啦! 烟酒真的不分家吗?不!这是一种糊涂观念。有些青年人犯错误,往往是因为持有这种错误观点,结果被阶级敌人腐蚀拉拢,甚至走上与人民为敌的道路。阶级敌人以烟酒为诱饵,腐蚀我们队伍中“鼻子伤风”、“眼睛近视”的意志薄弱者,以达到他们破坏无产阶级专政  相似文献   

5.
敌人接二连三逮捕“青年近卫军”的队员。谁能知道,是哪些暗中的原因招致了这个组织所有环节的破坏呢?  相似文献   

6.
侦察炮弹     
据说,美军研制出一种能够“看清”远处目标的炮弹,被称为“侦察炮弹”。这种侦察装置重不到1千克,长15厘米。它可以用迫击炮发射到空中。到达目标区上空后,侦察装置打开一个降落伞,缓缓地落到地面。它在坠地前可以拍摄四五张数字照片,然后传回地面部队装备的笔记本电脑中。在落地的一刹那,自毁装置将其销毁,以防落入敌人手里。“侦察炮弹”在地面战斗中非常实用。在小规模的战斗中,由于受到地形的限制,如建筑物、山脉、森林等阻挡,营以下部队装备的侦察设备很难发现敌人的位置。而有了“侦察炮弹”,部队就能清楚地俯视敌人了。“侦察炮弹”…  相似文献   

7.
烽火台又名烽燧,是古代的军事报警系统,每隔数里设置一座,连绵数千里。当敌人来犯时,情报将士点燃台上的烽火逐级向后方指挥机关报告敌情。夜里点的火叫“烽”,白天点的烟叫“燧”。新疆的烽火台遍布天山南北,它们与丝绸之路走向一致,起到了保卫边疆和护卫丝绸之路畅通的重  相似文献   

8.
每个人的身上都有自己的敌人。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有万人难敌之勇,最后却乌江自刎,留下千古悲歌,那是他的狂妄害了他;关羽过五关斩六将,英勇无比,最后却大意失荆州,直落得个身首异处,那是他的高傲害了他;林彪指挥千军万马,战功赫赫,最后却葬身蒙古,做了他乡之鬼,那是他的贪欲害了他。在我们教师身上,也潜伏着几个最危险的“敌人”,它们披着“合理”的外衣,一有机会就干起破坏我们教育行为的坏事。这几个“敌人”,我把它们称为“六气”:霸气霸气就是霸道之气。此气一作,老子天下第一,一切唯我独尊。发作此气的老师,在…  相似文献   

9.
一九○四年五月出版的列宁所著《进一步,退两步》一书,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光辉文献。列宁在这部著作中,系统地批判了孟什维克修正主义组织路线,奠定了布尔什维克党的组织基础。在当前清除资产阶级派性的斗争中,学习列宁这一历史文献,对于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纯洁党的队伍,增强党的战斗力,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资产阶级派性严重的人,破坏党的一元化领导,反对党的民主集中制。他们否认党性,否认党的组织纪律,向党要“民主”,要派别活动的“自由”。他们垒山头,拉势力,搞什么“突击入党”、“旅行入党”,把同派的人,一些不觉悟的分子,甚至投机分子、阶级异  相似文献   

10.
高中语文第二册中有两处标点值得商榷。其一是《依依惜别的深情》一文中:“我的一滴泪,也止不住滴在这千行泪雨中。呵,亲爱的、可敬的人民!在纷飞的战火中,你是那样刚强!敌人把你的城镇变成了废墟,你没有哭;敌人把你的家园烧成了灰,你没有哭;敌人杀死了你的亲人,你没有哭;敌人把你绑在大树上,烧你,烤你,你  相似文献   

11.
《山西师院学报》1980年2期上有冯彦山同志的《鲁迅〈自嘲〉中的‘千夫’究竟指什么?》文章的结论:“‘千夫,在这里就是说敌人’这种解释是不正确的。”理由:“一、从‘千夫指’的来历看,‘千夫’不是‘敌人’。”引《后汉书·王嘉传》“千人所指,无病而死”,“千夫”即“千人”,不指敌人。二、“从‘千夫’本身考察,它不能解作‘敌人’。”“三、若把‘千夫’说成是‘敌人’,‘指’就不好解释了。”  相似文献   

12.
一、共工之战,铁括短者及乎敌。(新编高三册《五蠹》) 其中、“铁铦短者及乎敌”一句,,课本注释为:“短武器亦能及敌人之身。极言战争激烈。铦,锸一类兵器。”此注值得商榷。 细审文意和课文注释,无论如何也体会不出“极言战争激烈”的用意,难免有臆测之嫌。韩非用“铁铦短者及乎敌”这句话的目的是强调“武器短的(装备不好)就被敌人占了上风(刺及),而不是“短武器亦能及敌人之身”,因而课本注释有悖文意。“铁铦短者及乎敌”和下句“铠甲不坚者伤乎体”的语意是一致的——都是说明“在战争中如果装备不好,就会被敌人杀伤”的道理。若按课文注释,前一句“短武器亦能伤敌人之身”与后一句、“铠甲不坚固就会被敌人刺伤身体”的语意就不一致了。要准确理解这句话,关键在“及乎”二字。及,《说  相似文献   

13.
声东击西     
“声东击西”是声言击东,其实击西,忽东忽西制造假象,误导敌人作出错误判断,然后乘机进攻的计谋。为了使敌人的指挥发生错误,必须采用一定的佯动来调动敌人,吸引敌人的注意力。此计若用于小学生作文之中,与我们前面讲过的“瞒天过海”有相似之处,用大量的假象——篇幅来“欺骗”读者,只是在最后一“击”,让读者顿足捶胸惊呼:“啊……”  相似文献   

14.
鲁迅《自嘲》诗中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根据传统的解释,一般都认为“千夫”指的是敌人。这种解释值得商榷。据《汉书·王嘉传》:“里谚曰:千夫所指,无病而死”。这里的“千夫”是指众人;指,是指责之意。亦作“千夫所指”。《现代汉语词典》:“千夫,指众多的人”,例句也有“千夫所指”。《汉语辞典》:“‘千’通  相似文献   

15.
中国革命战争中,经历了无数的战役,而被谱写成歌曲歌颂的却为数寥寥。一曲“四渡赤水出奇兵”唱出了毛泽东出神入化的指挥艺术,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至今还在传唱着当年毛主席牵着敌人鼻子辗转千里,四渡赤水的生动场面。  相似文献   

16.
“八·二○”革命措施好得很.它是落实毛主席亲自批示“照办”的中央“七·三”布告的重要步骤,是打击破坏文化大革命的一小撮阶级敌人的果断措施,是桂林的广大革命群众和驻我区的人民解放军紧跟毛主席的战略部署的革命行动,是巩固和发展桂林、广西的大好形势的革命措施.对此,革命人民无不同声称赞,拍手叫好.可是,阶级敌人并不甘心于他们的失败,在批林批孔期间桂林那几个反革命分子就跳出来,肆意攻击,恶毒  相似文献   

17.
雪地大战     
一场大雪过后,天还灰蒙蒙的,我和小伙伴们溜到野外玩起了打雪仗。我方首先发起进攻。顿时,雪地上“炮火连天”。“连长”命令我担任拾子弹的重任,我迅速地赶到离“敌人”不远的地方拾子弹,不料,“敌人”的一颗“炸弹”箭一般击中了我的屁股,一个“敌人”窜出阵地想活捉我,这时,我们的“连长”用一颗“子弹”击中了“敌人”的头部。根据游戏规则,打到头部、腰等要害部位要退出游戏2分钟,双方队员争来打去难分输赢。看到这儿,我便向“连长”请求,带领几名组员去偷袭。我们匍匐前进,悄悄地爬到了“敌人”的背后,我抓起子弹,不想却摔了一跤。不…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自嘲》诗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联,是流传久远的佳句。它高度概括了鲁迅先生的爱和憎,集中体现了鲁迅先生一生的革命立场与战斗方向。关于“千夫”一处,注家众口一词,都解释为“千夫,这里指敌人”。依照这种解释,这一联当译为“横眉厉目地对待那敌人的指责,咒骂;伏首贴耳,甘心情愿地永当人民的牛”。我以为这种解释与译法是不妥的,正确的解释应当是:“千夫,指的是人民大众。千夫指,指的是敌人。”理由有二:  相似文献   

19.
1958年,在党的社会主义建設总路綫的光輝照耀下,我国国民經济经历了一个空前的大跃进,获得了史无前例的成就。我們的偉大成就,使国內外敌人惊慌失措,他們凭着自己反动的阶級本能,仇視我国人民的偉大胜利,对我們大肆攻击,企图混淆視听,并借以自慰。这原是不足为奇的,因为敌人总是敌人。经驗告訴我們,敌人的狂叫总是意味着我們的巨大胜利和敌人的失敗。同时,在我們的队伍里,也出現了一小撮右傾机会主义分子,他們配合着国內外敌人的恶毒誣蔑,攻击我們的总路綫、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国內外阶级敌人和右傾机会主义分子,攻击我们社会主义建設事业的重要“論据”之一,就是說我們的大跃进“搞糟了”,“破坏  相似文献   

20.
“瞅”字现品质“望”中见精神江苏宝应县桃园小学刘寿华小学语文教材第十册第18课《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描写了李大钊同志在敌人法庭上与家人见面时的两次眼神,一是“瞅了瞅”,二是“望了望”。仔细推敲这一“瞅”一“望”,更能体会出李大钊同志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