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被列为第十一届亚运会艺术节展览项目之一的《摄影艺术大师郎静山百箭百幅作品展》,9月11日至23日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乾清官展出。以虚岁论,郎先生已临近百岁之寿,故将他珍贵的旧作与新作100幅一齐推出,谓之“百龄百幅”。展出作品内容分为人像、风光、静物、花鸟、人体及暗房特技等几部分。著名书法家启功等特意为影展题词作画。中国著名摄影艺术大师郎静山,浙江兰溪人,现居台北市。1892年出生于江苏淮阴一个“雅文艺、  相似文献   

2.
在早期传入中国的诸多西洋文明中,摄影是比较早的一种。1839年,法国巴黎一家歌剧院的布景画师达盖尔发明了银板照相法,同年,法国科学院公布了这项发明。神奇的摄影术犹如一夜春风吹开万树梨花,1840年,美国人率先在纽约创办了全球第一家照相馆,这之后,摄影作为一门新兴的应用科学迅速传遍了欧美各国。与此同时,去东方冒险的摄影师也把镜头对准了中国这块神奇的土地。据记载,现存最早的关于中国的照片拍摄于1844年,作者是法国的一个海员,这张澳门庙宇石牌坊的照片曾珍藏于中国摄影大师郎静山手中。同年,法国人于勒·埃及尔拍摄的…  相似文献   

3.
采访蔡林时,正是他的专著《摄影一点通》完稿之时,也是他从事摄影理论写作整整10周年,还是他48岁的生日。按说理应庆贺一番,可在他家找不到地。当我们摸黑来到他办公室,只见他正在伏案疾书,连我们走近他也丝毫没察觉。正是这样日以继夜的奋战,他写作出版了对本近千万字的摄影和电教专著,在摄影理论界独树一帜。一定要找准原因1982年在第三军医大学电教中心进修摄影时,蔡林发觉我国摄影理论书籍太少,国内一些摄影理论书籍大多数是英、美国家的。一次,他照一本翻译书上的摄影技术要求,拍摄了两卷资料,可效果非常差。事隔不久,他…  相似文献   

4.
乔天富 《军事记者》2003,(11):62-63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八路军老战士、我国著名的新闻摄影艺术家、解放军报社摄影美术处原处长韩荣志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9月20日晨7时45分离开了我们,享年78岁。韩荣志同志1925年7月出生在河北省清苑县。1940年,在抗日烽火中他进入了我抗日根据地晋察冀第三军分区边区中学学习。1942年5月他未满17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3年6月,他参加了八路军,曾任文书、收发、晋察冀三分区教导队书记。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从事摄影工作,此后历任旅摄影员、炮兵连副指导员、晋察冀野战政治部摄影干事、十九兵团政治部摄影记者、摄影…  相似文献   

5.
今年5月,是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0年,也是《晋察冀画报》创刊50年及其创建者沙飞诞辰80年。届时,我国新闻摄影界将举行大型学术研讨活动,总结革命摄影工作优良传统与宝贵经验,探究新时期新闻摄影的改革与发展,使新闻摄影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在我国摄影史上,沙飞是自觉地提出并实践“摄影即武器论”,以摄影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服务的第一位革命摄影家,又是最早深入敌后,成为八路军第一名新闻摄影记者及敌后我国人民革命摄影事业的主要开拓者。是他和他的战友罗光达以及其他同志在1942年,在中国敌后抗战最艰苦的年月,创办了我党  相似文献   

6.
金秋季节,吴印咸、徐肖冰、侯波、杜修贤、陈默、吴本立、刘长宗等老摄影家来到延安,与延安的摄影工作者进行了座谈,讲述了自己的摄影经验。 88岁的老摄影家吴印咸,是我国人民电影事业的开拓者之一,长期担任全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1937年,他和袁牧之同志携带摄影机辗转来到延安,拍摄了许多珍贵的照片。今年5月,美国纽约国际摄影中心邀请他举办个人影展,展出53张照片,轰动了美国摄影界。纽约《华侨日报》发表评论称他是“中国历  相似文献   

7.
采访蔡林的时候,没想到这天是他小的专著《摄影一点通》完稿,也是他从事摄影理论写作整整十周年的日子,更巧的是这一天还是他48岁生日。按说这三喜临门,他该在家庆贺一番,可到他家里却不见他的身影。好在老母亲一句话提醒了我们,他准又在办公室,我们抬腕一看,已是晚上9点过了。当我们走到他的办公室时,见他正伏案疾书。在十年中,他编写出了21本摄影和电教专著,填补了国际国内摄影和电教理论领域的5项空白。  相似文献   

8.
杨昉是中国摄影的先驱者、中国北方摄影的奠基者,也是将西方科学技术在中国进行推广实践的早期传播者。但他的足迹,不见于近所出版的《中国摄影史(1840—1937)》(1987年中国摄影出版社版),也不见于近代中国科技史,在这些领域,杨昉应有他所应占有的地位。杨昉(1830—1894),字少初,号朗山,山西灵石张家庄人,东汉太尉杨震之后。其先居陕西华阴,至隋以降,迁山西灵石。父杨尚文,字仲华,号墨林,藏书家。曾刊行有《莲筠簃丛  相似文献   

9.
豪爽坦荡、刚正不阿,这是施渠通给我留下的第一个印象。施渠通今年30岁,是一个事业心极强的人,他从温州来京闯天下,办起了“施渠通(榕芽)人像摄影室”至今已有5年,成绩斐然。他从22岁开始搞摄影,一直视人像摄影为终生职业。他的“下海”,用他的话说——拿爱好去挣钱,用挣来的钱再维护自己的爱好。  相似文献   

10.
55岁的张明海,随和温厚,笑口常开。 他在偏远贫困的墨玉县工作了30多年。他没有先进的摄影设备,也没有机会参观这个影展,参加那个讲座,就这样,全国有18家报刊、全疆有30多家报刊用了他的3000余件作品,其中绝大部分是摄影作品。这些图片从拍摄到冲印放大,基本上是他自费搞的,而且大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的。 张明海已连续16年被《新疆日报》评为优秀通讯员;30多年一直是《和田报》的骨干通讯员。  相似文献   

11.
季增 《档案天地》2007,(2):43-44
我是一位70岁的老摄影工作者了.1956年12月参军入伍,曾在沈阳军区3317部队任摄影员。刚参军时主要负责工程摄影,为日后检查工程质量留存照片档案资料。1960年雷锋入伍后.我除了搞工程摄影外.还为部队搞宣传报道拍摄部队训练、生活的照片。从此便接触到了雷锋同志.也成为雷锋入伍后第一位为他拍照的人。大家熟悉的雷锋练投手榴弹、练双杠、擦汽车、手握钢枪站在毛主席塑像前等照片.都是我为雷锋拍摄的。  相似文献   

12.
照相技术和照相机是舶来品,是谁译出了“摄影”这个贴切的中文词语呢?11月18日开馆的我国首家摄影博物馆--中国丽水摄影博物馆展示的史料显示,广东人邹伯奇在1844年写作了《摄影之器记》,他是“摄影”一词的创造者。  相似文献   

13.
文摘     
我国第一个民间摄影团体1909年,也即宣统元年,霍元甲为了发扬国粹,让国人强健体魄,去掉“东亚病夫”的耻辱称号,创办我国第一个民间体育组织———精武会。后来,霍元甲逝世,会馆的会员们继承他的遗志,努力将他的精神发扬光大,在原有的武术技击部外,又增设了兵器部、文事部、摄学部等。这个摄学部,就是我国第一个民间摄影团体。精武摄学部在开创之初,即将自己的宗旨和原则定位在结合体育和摄影事业上,大力倡导摄影科学,号召会员掌握摄影技术,用摄影术来推广体育运动。摄学部由留美摄影家叶向荣任主任,主要从事的工作有:钻研摄影技术,进行摄影…  相似文献   

14.
最近两年,随着轻便型数码相机开始火爆中国市场,作为最现代化的摄影工具之一,数码相机已开始为多数摄影者所熟悉。其中我国的专业摄影工作者也率先在新闻摄影工作中开始使用数码相机。仅在前年北京的一次抗洪摄影展中,我们已经看到总共有十多名新华社摄影记者展出了他...  相似文献   

15.
61年前在福建参加红军的苏静(图一),是我党我军新闻摄影工作的开拓者。他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副参谋长、中将军衔,在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军事摄影委员会近日召开的“传统与创新”军事摄影座谈会上,83岁的苏静讲述了他1934年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开始拍摄新闻照片,到1935年才冲出胶卷,1936年冼出照片,历时3年有余,经过25000里长征的曲折而奇异的故事。苏静是福建人,幼时在缅甸谋生时学会照相,1932年回国参加红军。1933年2月他参加了第四次反“围剿”。战斗中,他在遂川县天主教堂里搞到了一台老式的、只能照6张底片的照相机。此时,他所在的军  相似文献   

16.
《新闻三昧》2008,(1):29-29
2003年10月11日3时20分,穆青辞世,中国新闻界陨落了一颗耀眼的巨星.3天以后,大型画册<穆青摄影>从深圳空运到北京,封面照片是壮观的川西北四姑娘雪山.为了拍摄这张雪山照片,这位81岁的老人勇敢地翻越了海拔4500米的巴朗山.遗憾的是,他永远没有可能看到这本凝聚自己心血的画册.  相似文献   

17.
他是位工人,却又爱好业余摄影,尤其是新闻摄影。说起他的业余摄影来,着实有段不平凡的经历,他数十年坚持学习摄影,他的新闻摄影、艺术摄影作品,常常见诸报端和杂志上,且荣获摄影世界摄影作品五等奖。摄影体会文章等,他就是哈密地区汽车大修厂车工丁旺有。说起丁旺有的摄影爱好来,他虽白昼在轰鸣的车床旁伫立一天,可是他却几乎用了全部8小时以外的时间,自学摄影技巧。1985年他自费购了一部海鸥牌照相机,以及扩冲洗印设备,自费  相似文献   

18.
提起谭发新,新闻摄影界的同志大概早有所闻。他在西安市莲湖区文化馆工作,今年46岁,从事摄影工作已有28个年头了。20多年来,他潜心钻研,刻意求新,拍出了许多与众不同而令人叹服的摄影作品。1959年,谭发新从西安体院体操专业毕业后,留校搞体育摄影。体育摄影以“动”为特点,瞬息万变,拍摄难度大。谭发新从“难”起步,勤学苦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59年冬,波兰体操队来西安交流表演,谭发新拍了一组精彩的体操照片,引来新闻界一阵喝彩,令新华社摄影记者刮目相看。初战告捷,使他激动不已。1971年夏,谭发新到莲湖区文化科搞专职摄影工作。从此,照相机成了他的生活伴侣。在险要的崇山峻岭,在沸腾的矿山车间,在平静  相似文献   

19.
<正>于敏(1931-1996)是黑龙江日报资深摄影记者,黑龙江省著名摄影家,有着丰富的摄影实践经验和很高的新闻摄影理论造诣,他撰写的《和初学摄影者谈摄影》、《伟大时代的记录》等摄影专著,备受摄影爱好者青睐。他说:"摄影工作者的眼睛应当带钩,能钩住稍纵即逝的一瞬间,把他凝固在胶片上。另外,还应当有强大的穿透力,能从平凡的生活中看到不平凡的东西。"于敏在从事新闻摄影的40个春秋里,以他独  相似文献   

20.
虽年纪轻轻,论阅历和经验,却已称得上是个老摄影了。18岁,还在师范求学的张永军,就已迷恋上摄影这个行当了。从手持相机满世界寻觅真善美到如今已老到成家的摄影专职干事,散布在国内外各大报刊杂志的千余幅照片,则是他历经艰辛和坎坷所结出的“永恒瞬间”。 初学摄影,面对的是一方新奇天地。芸芸众生中,何处有美?何处蕴籍着生命价值的画面?成了张永军执著的追求。案头上,积起了一大堆胶卷;暗室中,熬过了一个个不眠之夜。失望和希望交错的初学日子里,他从没让心中的信念动摇。手持一厚摞照片,四处拜师求艺,走过的路,流过的汗,他最清楚。当张永军的第一幅艺术照片《山外的诱惑》发表在《三门峡日报》上时,他捧着报纸无言地笑了。这笑,浸着泪,浸着他所饱尝的酸甜苦辣。《山外的诱惑》引着18岁的张永军步入多彩的摄影天地…… 天上烈日,雨中泥泞,风里奔波,雪中踏步……一幅幅艺术照片从他的镜头中步人各种报端。1990年,他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摄影干事。 视野陡然开阔的他,从此开始走乡串村,下基层入厂矿,在新闻摄影这个全新的领域中寻求事业的坐标。他的“新闻眼”便愈来愈敏锐,仅1993年,他就在全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