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共生活为学校公民教育提供了生活实践的基础和公共伦理的基础,使得学校公民教育能够在具有公共性的生活实践和伦理氛围中形成和发展。以公共生活为根基,学校公民教育可以更有效地培育学生的公民德性品质、公民民主品质、公民理性品质和公民行动品质。学校公民教育有必要建构一种以公共生活为核心的学校生活实践体系,包括协商对话、社团自治以...  相似文献   

2.
学校公共生活是指发生在准公共领域内的有限公民间的准公共交往,或称为准公共生活.准公共生活通过作用于学校公民教育的知识结构、突破纯"知识教育",作用于学校公民教育的方法路径、突破纯"灌输教育",作用于学校公民教育的价值理想、突破纯"理想教育"来发挥作用.因而,学校公民教育的有效实施需重点构建准公共生活:以公共善为理念引领...  相似文献   

3.
学校公民教育不仅要讲授和传递公民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构建一个公共生活的空间,通过公共生活的交互性平台来培养学生的公民品质和公共精神。当代社会在生活方式上已经逐渐从传统的"私己生活"向现代的"公共生活"转型,这为学校公民教育提供了生活实践的基础。学校公民教育应当依托于这种生活方式的转型,为学生建构出公共生活的实践平台。在具体的教育策略上,学校公民教育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公共生活策略,主要包括学校领域内的民主管理策略、社团自治策略,以及学校领域之外的"小社区"生活策略和"大社会"生活策略等,来培育和锻炼学生的公民品质和公民行动能力,提升学校公民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4.
公民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正是个体与共同体、个体与他人的相互性关系形塑了一种完整意义上的公民身份。公民教育是在生活中"做公民"的教育,学校公共生活是培育公民的"苗床"。公民教育的实施需要对现实的学校生活进行改造,通过班级交往生活的建立、协商对话的形成、学校管理方式的改变以及体现公共性制度的建立等来建构一种健全形态的学校公共生活。  相似文献   

5.
对高校大学生公民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高校公民教育体系要根据公民教育的特点,渗透“生活教育”理念,通过改进“学校教育生活”和开展“社区服务学习”等教育途径,传播公民知识、培育公民品德、增进公民技能,培养大学生的合格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6.
现代公民培养需要对学校公共生活的内涵进行辨析,廓清学校公共生活独特的育人价值,改造并丰富原有的教育生活,进而建构积极的适应现代社会的学校公共生活,从更深层面推动公民教育的有效展开。促进小公民生动活泼地成长。  相似文献   

7.
现代公民培养需要对学校公共生活的内涵进行辨析,廓清学校公共生活独特的育人价值,改造并丰富原有的教育生活,进而建构积极的适应现代社会的学校公共生活,从更深层面推动公民教育的有效展开,促进小公民生动活泼地成长。  相似文献   

8.
参与式公民学习以公民参与实践为基础,引导公民积极参与到社会公共生活当中,从而培育公民的公共精神、公民品德和公民实践能力。参与式公民学习克服了公民知识与公民实践、公民个体与公民社会的分裂状态,可以更好地实现前后者的有机融合。基于此,参与式公民学习可以成为公民教育的重要途径,公民教育通过搭建公共参与的实践平台能够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公民品质。参与式的公民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公共生活以及学校领域外的社会公共生活当中,建构积极的公民参与,最终实现公民教育的目标和使命。  相似文献   

9.
参与式公民教育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它是发展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是维护个体权益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公民教育成效的根本保障。为此,学校应注重课堂教学生活、学校管理生活、社会公共生活的参与式建构,为学生积极创设参与公共生活的机会和平台,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公民品质的成长。  相似文献   

10.
英国学校长期以来公民课程的缺失,并不意味着英国学校不存在公民教育,也不能得出英国大众普遍缺乏公民意识的结论。英国社会和学校的总体教育在几个层面上提供了某种形式的公民教育:英国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在宏观层面上对学校的公民教育产生了影响;英国学校教育的整体生活在中观层面上起到了公民教育的作用;英国学校的多门学科在微观层面上具有公民教育的因素。英国学校的公民教育是在传统与变革之间的相互融合中协调渐进的。  相似文献   

11.
在杜威思想体系中,民主生活方式是民主的真正内核,民主生活共同体是社会的理想形态。学校公民教育是维护和建设民主社会的重要手段,而公民教育的有效实施要求学校成为民主生活共同体,在学校中培养学生理智地参与社会的能力和习惯。主动作业的引入,使学校教学富于社会精神;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有助于学生的规则意识发展。我国公民教育应重视杜威思想,基于学习方式变革、学校管理民主化两大路径,将学校改造成为民主生活共同体。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公民社会逐渐形成、公民意识逐渐觉醒的社会转型时期,学校公民教育需要培养学生具备一种建构能力,使学生能够建构自己的公民身份,进而能够建构公民社会,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成为公民的教育”是一种直面我国现实的、具有创生取向的学校公民教育新理念.“成为公民的教育”落脚于学校日常教育实践,创建班级公民武生活,让学生在班级中正如“公民”一样生活.“成为公民的教育”是在创建班级民主法治的公民式生活中完成的,即:通过班级自治与民主,实现学生的主动、健康发展;通过班级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培育学生的法治精神;通过参与班级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公共服务意识;通过班级公民式生活体验,使学生自主养成公民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为了促进学生发展,推动我国公民社会的逐渐发育,需要重建我们的学校公共生活。张家港市万红小学以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重建学校公共生活的实践与研究》为抓手,对学校公共生活的重建作了有益的探索。具体举措包括:以公民精神丰厚班级文化,将公民习惯融入常规教育,让公共道德渗入学科教学,围绕公民技能开放实践活动,立足公民行动延伸教育平台。  相似文献   

14.
公民及公民教育之所以成为社会和理论关注的焦点,正是我国现代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的发展对参与这些发展的实践主体——公民的素质在教育领域的反映。这就是要求创造一个有利于公民教育的社会环境;公民教育要特别突出权利意识教育和创新教育;在学校中建设包括公民教育和公民训练在内的公民教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5.
公共生活是人们在公共领域中,通过参与公共事务而形成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共同生活。公民是公共生活的主体,公民在公共生活中得以成长。学校要实现公民培养的目的,不只依靠公民教育课程的知识传授,更需要依靠公民生活的滋养。只有过一种公共生活,才能够真正地成为公民。以公共生活的特性衡量和审视学校生活,学校不仅具有成为公共生活的可能性,而且因学校公共性的阙如,更具有成为公共生活的必要性。学校公共生活不是社会公共生活的简单照搬,它是一种特殊的公共生活,其特殊性表现在:学校公共生活是一种"准公共生活",是一种以培育学生公共性为目标的"教育公共生活",是师生自觉建构的"好的公共生活"。  相似文献   

16.
学校公民教育面临着源自于组织生活的公共性匮乏的困境,这种公共性的匮乏集中体现为三个主要方面:一是学校组织主要遵循着垂直型的权力结构,使得组织内部呈现出显著的权力等级性,阻碍了公民关系在学校生活中的形成;二是学校组织的管理逻辑依然是控制与"物化"的逻辑,使得学生难以获得主体性的公民身份,因而也难以形成深刻的公民体验和公民认同;三是学校组织的目标导向是人力资源的"生产工厂",这与培养好公民的育人目标出现了严重的背离。在公共性匮乏的状态下,学校组织将成为公民生活和公民教育的障碍,制约学校公共生活氛围的发展。为了使学校组织成为公民教育的促进力量,必须克服组织中的权力独占性、管理控制性以及私益的膨胀性等,从而建构民主的公共生活空间,最终促进学生的公民品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学校教育本来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为未成年人走进社会做准备的。学校教育的性质、状态,不仅决定学生的生活状态和发展,而且决定未来公民的素质和发展,决定国家民族的发展和命运。我们之所以呼唤建设民主的学校,让师生过上民主的学校教育生活,不仅在于学校教育必须实现对人的尊重、对人的主体性的弘扬和对人的创造性的释放,更在于学校教育必须给学生们种下民主的种子,为未来公民  相似文献   

18.
德国诗人歌德说过"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公民教育必须与学校师生的生活密切联系,才能体现出其内在的价值。本期内容以学校公共生活为主,精选学校听证会、学生社团、民主课堂和学校制度建设等主题,为读者介绍公民教育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正>社会的转型,信仰的危机,迫切需要学校实施公民教育。学校公共生活是教师与学生通过语言进行自由交往的领域,既具有公共生活自由、平等、理性等基本特征,又内含教育生活的独特意蕴,对小公民成长具有重要的价值。公民教育的道德根基要从传统与现代社会的价值体系中寻找,小学语文教学作为母语教育,似一条永恒的纽带,一头系在远古,一头通向未来,关系着一代学生精神成长的人文底色。一、基于学校公共生活的语文教学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0.
高校作为实施高等教育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载体,要大力开展公民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公民素质。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开展基本处于萌芽状态,发展非常缓慢。因此,本文通过对当前学校公共生活视野下的大学生公民教育相关问题探讨,把握公共生活视野与公共生活教育内涵,并就当前我国大学生公民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公共生活视野下的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