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沈从文创作初期,苗族形象作为“他者”和“异类”进入沈从文的作品。其后,他取苗族本位立场,写出了一系列浪漫的苗族传奇,把苗族文化作为他笔下湘西世界的存在依据和支撑,并演绎了苗汉文化之间丰富而有张力的对话与冲突。1933年以后,沈从文逐渐放弃了苗族立场,苗汉文化二元对立的格局解体;他上升到全体的“中华民族”的高度,力图对近代以降,文化守成主义思潮中滋生的本土立场和民族意识进行诗性的概括和整合;“匿名”借用了苗族资源后,他在《边城》中塑造了崭新的“中国形象”。三十年代末及四十年代,在战争背景中,沈从文以主体投入其中的方式思考民族和国家的命运,从下层民众、自然及沉思考的内心找到“生命”的能量,为民族和国家的浴火重生提供精神资源,对“中华”实现了彻底的归依。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小说与苗族盘瓠崇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从文在湘西苗乡长大,且自身有着苗族血统,他的小说创作深受苗族盘瓠崇拜的影响。作为盘瓠崇拜实体的狗是沈从文描写得最多最鲜活的动物,他笔下的狗或是男女性爱的隐喻,借其雄强的生命力来对抗现代都市男性的“阉寺性”,或是湘西苗族文化的守护神,抵御外来文化对苗族文化的冲击。盘瓠崇拜赋予了沈从文小说以独特的民俗文化内涵。同时,汉文化的影响也是沈从文不可回避的,其对苗族盘瓠崇拜的叙写不同程度地涂抹了一层汉文化的色彩。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是一位出生于清末民初的苗族人.湘西苗族的社会变迁与苦难历史以及沈从文苗族血统的迷瘴,对于作为文化人与文学家的沈从文民族心理的形成及走势,构成了既潜在的同时又具有某些决定性的影响.而沈从文的苗裔血统,使得沈从文经常在文章中表露自我民族身份、夸耀自己健康的苗人血液以及对苗族人民所受的种族压迫而鸣不平.沈从文为文则要尽可能地表现出其笔下主题、题材、人物等等的民族属性,精心地营构健康的苗寨人生形态.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于1925年写作起笔开始至1927年底离京赴沪这段时间内写作的乡土小说,建构了以一种“内部他者”身份的视角审视湘西苗族族群的“湘西记忆”。这一“湘西记忆”相对于“地贫民疾”或“香格里拉”的对湘西的偏缪认知而言,无疑是真实湘西镜像的一个侧面;而这一真实的湘西镜像在小说的叙事中得以生成,和沈从文运用民俗书写建构对湘西苗族族群认同的策略是分不开的。这即是说,在这一阶段沈从文写作的乡土小说中有着一条亦显亦隐的思致脉络:通过对湘西的民俗书写建构苗族族群的集体记忆,进而实现自我对苗族族群的“族群认同”,生成自我对苗族族群的一种心心相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进而实现对自我在都市早年生活中强,烈失根感的补救.  相似文献   

5.
苗族现代作家沈从文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从这些女性形象的生活状态及对待生活的态度入手,对她们作谱系梳理,可分为纯朴的湘西少女、顽强善良的女性形象、被生活所迫的妓女形象、挣扎与反叛的女性形象、"堕落"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是各种人性的"面影",透过众多女性形象的文化意蕴,映照出沈从文忧国忧民的思想,他带着忧思探寻理想的生命形态,力图重塑民族灵魂,振兴民族发展。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的全人类学观和乡土文学创作方法主要来自他对湘西文化的理解。湘西有自己的文化根系,有着典型的文化积沉范式;在湘西,土家族、苗族、汉族等诸多民族构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群落。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沈从文的乡土文学标志着中国乡土文学研究新范式的确立。  相似文献   

7.
具有苗族血统的沈从文,在其青少年成长和人格趋于成熟阶段,明显受到湘西苗族生活环境和苗族文化传统的多方影响.当后来的沈从文主动以文学方式反映他的故乡题材、以较理性的思维认知和评介本土文化时,湘西苗族文化作为他关照和反映的一个对象就显得十分自然.于是,沈从文通过自己的文章知识评介和文学作品建构,形成了对湘西苗族文化为主打的一种传播行为,尽管这种传播及其贡献在目的性、体系性、丰富性等方面同沈从文的整个文学世界创造与物质文化史研究成果相比较,显得不是特别突出,但对它作出必要的梳理和评价,就沈从文的研究视角而言,仍不失为一种积极的探讨.另外,对民族文化的一大传承前提就是传播,所以,沈从文对苗族文化的传播亦即是对苗族文化传承上的一种贡献,对于这种贡献人们不应忽视.  相似文献   

8.
在苗族作家沈从文的小说叙事中,作者对话语权利的争取是其最明确的特征。其叙事视角的选择与转换调整,都是为了确定自己在小说叙事中存在的地位,确定自己在叙事中的活语权利。这一切与苗族文化口传心授的传承机制有着相同的文化心理动因和外在表现形态。沈从文对苗文化的认同,对苗族人文价值观念的认同,导致了他小说创作相同于苗文化传承的叙事的产生。  相似文献   

9.
评《边城》《长河》塑造的老人形象刘宏伟沈从文是站在都市现代文明的高度去审视湘西的。他要以湘西人品质的优良,心灵的纯洁,人性的纯朴,生命力的旺盛来救治现代都市人身上的种种“文明病”。在对故乡湘西的观照中,沈从文自然选取了老年人这一湘西古老文化传统的主要...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侠义叙事有着丰富的文化背景,湘西苗文化是沈从文的文化自觉,对其文学创作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苗族生命伦理观念决定了作品中侠客义士的血性冲动,在行侠仗义的价值追求和理性原则上与中国传统侠文化不太一致;面对危机中的大中华民族和苦难中苗族的民族立场选择,决定了侠义叙事中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相似文献   

11.
1928年至1933年,沈从文写下了一系列“苗族传奇”,他取本位立场,用两套笔墨深描苗族民族性格的二重性:一方面深描出湘西苗民勇于追求的进取精神和追求自由自在、本真的生活状态的民族特性;同时深描出苗族忍让退却、封闭保守的性格劣质.“苗族传奇”凸现了苗民复杂的矛盾的民族性格,显示了沈从文作为苗族的自豪和无奈.  相似文献   

12.
《边城》是沈从文站在现代文明之外用现代文明之眼来审视"天国的人间化"的湘西世界的。正是通过对这种原初的生命存在形式的怀恋和对虚构本身的怀恋,沈从文以"乡下人"的视角建立了自己独特的边缘对抗的文化世界。一方面,沈从文通过虚构本身为我们创造了一种外在于生活本身的诗化世界——湘西世界,另一方面,沈从文又在边缘立场中以对抗的姿态把湘西世界纳入现代工业文明之中,展开了对湘西世界在遭遇现代文明之后的必然命运的沉痛反思。这里既有对现代都市文明的批判,又有对苗文化与汉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碰撞切割后的湘西世界自身的反思。怀恋与对抗、感伤与背叛、柔情与憎恶相交织的复调旋律正是《边城》的文化意味所在。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有借闺音以抒情、言志的“男子作闺音”现象,沈从文在湘西小说创作中也深谙此道。在城市遭遇的自卑苦闷让沈从文梦回湘西;而阿尼玛原型影响下的女性崇拜心理让沈从文更多寄梦于女性形象。湘西女性形象的塑造让沈从文在城乡对照中完成了对湘西世界的造神运动,从而实现了对自卑的超越。因此他笔下的湘西小说具备了“男子作闺音”的基本特征,其中的一些重要女性形象,被赋予了作者自身最重要的人生追求与审美理想,同时,也充当了沈从文情感情绪的隐蔽代言人,要想读懂真实的沈从文,需要我们揭开其女性形象创作背后的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14.
透视边城的深层文化隐喻,可以发现沈从文先生对湘西苗族文化的形象思维图腾和他对苗汉、中西文化的冲突的思考与隐忧。翠翠是沈从文心目中的湘西文化女神,爷爷是个阅尽人事,饱经风霜的老人,是苗族古老历史的象征。翠翠爱情的美满,既是翠翠个人的成人仪式,也是湘西苗族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15.
在沈从文打造的湘西世界中,女性一直是他最关注的,而其中的湘西少女形象更是沈从文极力塑造的。在这些少女身上体现着沈从文的美学追求,寄托着他的人生理想,本文试图通过对沈从文笔下湘西少女形象的分析,找到沈从文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对两性关系的个体感悟。  相似文献   

16.
<正> 象世界上那些著名的大作家一样,沈从文也有着自己的“创作家园”,这就是他的故乡湘西。沈从文的小说世界是“湘西世界”。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超越自身的象征意义,在某种意义上成了人类历史舞台的缩影。“湘西世界”中隐含的“乐园”和“失乐园”的故事,可作为人类戏剧、人类命运的代表。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具有世界文化意义。一、乡土文化沈从文与湘西的关系,使我们十分自然地联想起世界文学中几个有名的大作家与自己的家乡的联系,如小说家托马斯·哈代和威赛克斯,威廉·福克纳和美国南方,舍伍  相似文献   

17.
湘西苗族学校教育的特点湘西苗族的学校教育始于明代,清代改土归而后,学馆也增加不少,但皆以传播汉文化为主。新中国成立后,湘西才发展起真正的民族教育。解放初期的湘西苗族教育,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对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对国家统一教材进行适当的变通和补充;宣...  相似文献   

18.
“希腊神庙”是沈从文理想的栖息之所,在“边缘身份”意识的导向下,沈从文完成了对“湘西生命”的展现和对“希腊神庙”建构的思考。在现代文明的渗透和自身缺陷的“共谋”下,诗化的湘西生命由“常”到“变”,沈从文开启了现代之思:重造经典,对理想的民族人格进行冥想。他把目光投向了湘西自然的生命形态。这种寻找生命之根的意识是对“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一种想像方式。  相似文献   

19.
富有湘西生活的韵味、充盈苗族乡土的风情、饱含民族文化的眷恋,构成了沈从文小说语言的最基本要素,从而使他的小说呈现出浓郁和丰厚的民族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是一位拥有汉族、苗族、土家族三族血统的中国现代作家,他不同时期的湘西苗族书写,因其创作时关注点的转换、生存处境的改善以及社会思潮等外部环境的变迁而各具特色。论文以沈从文北京初期~((1))文学创作中呈现出的湘西苗人的宗教信仰、生存境遇为切入点,管窥湘西苗族的民俗文化、湘西苗人的生活状况以及北京初期的沈从文对湘西苗民的心态,借以探究沈从文北京初期湘西苗族书写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