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夏敬渠的《野叟曝言》和李绿园的《歧路灯》,对社会各阶层人物的描摹都文笔出色,善将口语、俗语入书,寥寥数笔,人物凸现。二书都受到讲唱文学和《金瓶梅》的影响。夏敬渠长于夸饰渲染,几将英雄儿女写成神魔;而李绿园文字朴真写实,苦口婆心教育子弟。二书都是宣扬教化型小说:《野叟曝言》见道学之虚伪,炫才是其败笔;《歧路灯》见理学之冬烘,说教是其不足。  相似文献   

2.
《浣玉轩集》与《野叟曝言》互见内容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浣玉轩集》是夏敬渠除《野叟曝言》外仅存的诗文作品集,由敬渠曾侄孙夏子沐搜集其残存诗文,于光绪十六年编成梓行,江阴谢鼎镕于1936年整理修补旧版重刊.检《浣玉轩集》,可发现其与《野臾曝言》内容上多有互见,这不仅提供了夏敬渠创作《野叟曝言》的直接可靠的证据,也成为我们研究《野叟曝言》的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3.
《野叟曝言》塑造了一大批形态各异的僧徒形象。总的来看,小说中的僧徒基本上都是以奸邪淫恶的面目出现的。作者以韩愈理论的继承者和实践者自居,以“扫除二氏,独尊圣经”为已任,文素臣救弊图治、崇正辟邪的丰功伟业,正是作者理想的寄托。  相似文献   

4.
《野叟曝言》的主人公文素臣是一个作者理想化的英雄形象,作品通过他和六位女性的故事展示了他的情感世界,体现出比较独特的情爱观。与封建时代大多数士人一样,主人公文素臣的择偶标准既重品性、重才貌,同时也重视女性的生育能力,但不同的是,在与女性的关系方面,文素臣始终存在着情与理的冲突与抉择,他以圣人自诩,能淡然面对各种美色的诱惑,但又一再上演纵欲的闹剧;他同情女性,赞赏女性对婚姻自主的追求,但又以各种不得已的理由娶了二妻四妾。作者情爱观的这种矛盾,既和作者炫才的创作目的有关,又和他的道德追求以及生活经历有直接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水夫人是《野叟曝言》中最为重要人物形象之一。作为主人公文素臣之母,她的故事贯穿全书,她对主人公性格的形成、小说情节的发展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水夫人在不同场合、不同阶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并各具特色:作为一名女性,她博学多才、深明大义、智慧机警;作为一位母亲,她慈祥而威严,身上笼罩了一层严父的色彩;最终,她从一家之母逐渐登上帝王师的宝座,成为天下苍生共同敬仰的“圣母”。水夫人形象的形成既有中国社会、中国文化方面的原因,也和作者自身的经历和创作心态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清代前期有一批白话长篇小说涉及到了文人科举现象,并塑造了一批科举失意的文人主人公,表现出了科举失败后对人生道路的另类追求。《镜花缘》中的唐敖通过修仙访道方式实现了自我人生价值,是一种纯粹的遁世;《绿野仙踪》冷于冰在修仙访道同时在人间的绿野上实现了大济天下的梦想,是一种济世修道;而《野叟曝言》中的文素臣面对科举的失败,并没有看破人间富贵功名,而是在近乎狂想的非现实情景中实现了致君泽民、名垂千秋的文人梦。之所以有如此现象,与清代前期的科举背景密切相关,但更重要的是有着作家自己的理想寄托。对抑郁人生宣泄的同时,又表现出了作家对一个理想、清平世界的强烈追求。  相似文献   

7.
鲁迅曾恰当地评价《史记》 :“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研读《鸿门宴》 ,在塑造人物形象上 ,或用长篇大论 ,或用片言只语 ,既表现人物的优点 ,又表现人物的弱点 ,塑造了一个个复杂又统一的人物形象。作者对人物的态度 ,也是褒中有贬、贬中有褒。尤其是刘邦和项羽更值得玩味。一、对刘邦褒中有贬表面看来 ,《鸿门宴》中表现了刘邦善于用人、善于应变、能言善辩、机智善断的特点 ,这是一目了然的 ,毋须赘述。但只要认真品味 ,我们不难看出 ,作者也揭露了刘邦虚伪、怯懦、狡诈 ,甚至无赖的品质。首先 ,作者通过刘邦一连串的言行 ,揭示其劣性…  相似文献   

8.
陶晶晶 《学语文》2014,(6):22-23
谈到楚汉之争,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鸿门宴"了。由于司马迁的传神描述,不但使鸿门宴过程曲折动人、极富戏剧性,更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下面试从教学中对《鸿门宴》一文刘邦若干语言的感悟,分析刘邦个性特征,由此探寻楚汉之争刘邦能够最终取胜的一些原因。一、三"君"二"公"与"将军臣下"在《鸿门宴》中,刘邦对别人的称谓的运用真可谓合时合宜,这些貌似不经意的称谓,其实尽显其深藏不露的韬光养晦之术。  相似文献   

9.
《鸿门宴》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统治之后,为争夺胜利果实而展开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鸿门宴》不愧为经典,其人物描写历来为人称道,尽管篇幅不长,涉及人物众多,但个性都十分鲜明,而其中又以刘邦为最,项羽其次。细节的魅力毋庸置疑,留白的艺术独具匠心。《鸿门宴》中的细节描写很多,也有多处留白,颇耐人寻味,仔细揣摩,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人物性格的把握。一.刘邦为什么反复说"为之奈何"?在《鸿门宴》中,刘邦一共三次说到过"为之奈何":一是当张良告知刘邦项羽要攻打他时,刘邦大惊,"为之奈何"脱口而出;  相似文献   

10.
<正>关于《鸿门宴》中的项羽形象,《语文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中说:"项羽的性格特点是政治上无知,自大轻敌,刚愎自用,不善用人,又带有直率的赳赳武夫的性格。"而对刘邦的形象,则说:"刘邦的性格特点是善于用人,能言善辩,善于应变。"这种贬项羽、褒刘邦分析的最大之误区就在于,将《鸿门宴》独立于《项羽本纪》之外作人物形象的分析,从而产生了片面解读人物形象和违背作者创作意图的偏颇理解。  相似文献   

11.
刚上完《鸿门宴》一文,对文中“座次”之说颇有一翻思想,慨叹作者才智过人,作文处处有意,点点留心。就拿“座次”之说,更显其笔力之非凡,即作者通过儒家文化中“札”这一传统习俗规范,反衬项羽“自尊自大”的武夫形象。后有偶然之机拜阅舒大勋先生撰写的《也谈“鸿门宴座次”》一文(载1992年第3期《中学语文》,读后更受启迪,激发笔者进一步思索“鸿门宴座次”,探究“鸿门宴”会主人之性情。舒先生首先总括陈强先生在《鸿门宴的座次》一文中所展示的两层意思:“其一古代座次的尊卑是以东向座最尊,南向座次之,北向座又次之,西向座末位;其二是“鸿门宴”的座次是项羽以尊者自居,“藐视刘邦而有意安排的”,以此作为他的立脚点,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即“整个宴会自始至终项羽处处以礼待人,紧扣‘礼遇’二字,何以有自尊自傲,以势压人的表现呢?宴会上范增,项庄不恭,欲杀刘邦,但绝不能张冠李戴,把罪过加在项羽的身上。……项羽在鸿门宴中如此礼遇刘邦,奉  相似文献   

12.
也说刘邦     
《河北自学考试》2003年刊登了一篇《闲话刘邦》的文章,作者直言刘邦是一个乡间的无赖。说他年轻时无才无德,之所以能够当上皇帝,几乎是摸彩票摸来的。并且说刘邦做事讲求功利,只要对他有利,不管多么伤天害理,他都会坚决地去干。最后,作者列举了一段刘邦的经典对白,说刘邦的浅薄程度,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相似文献   

13.
《野叟曝言》从本体论、认识论和修养方法、人生归趋三个方面严辨儒家和佛老之不同,以儒家思想为依据,对佛老思想进行了全力批判。《野叟曝言》的反佛老思想极为偏颇,但也指出了佛老思想缺乏社会实践与参与的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14.
《鸿门宴》一文,引人入胜处颇多,如情节发展之跌宕,人物性格之复杂,遣词用句之精彩,等等。可其留下的疑惑也颇多,如樊哙与刘邦的话为什么那么一致,樊哙为什么敢闯帐,刘邦为什么敢逃席,等等。经过进一步思考,笔者逐渐认识到:鸿门宴,其实是一场有准备与无准备的斗争。  相似文献   

15.
新发下来的作文选中有这样一篇文章——《秦朝末年,问天下谁是英雄》。作者给出的答案是——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在刘邦和项羽之间,作者选择了项羽,而我,却选择刘邦。  相似文献   

16.
活页填字     
横向一、唐代诗人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须行即骑访名山"上句。二、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著有《凰求凤》《玉搔头》等戏剧,与《闲情偶寄》等书。三、景德镇的别称。四、唐代诗人张继《枫桥夜泊》中"月落乌啼霜满天"下句。五、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北宋风俗画作品,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仅见的一幅精品。六、中国围棋曾经的领军人物,中国第—个职业围棋世界冠军。七、清代长篇小说,有"天下第一奇书"之称,主人公文素臣。八、施给僧尼吃的饭食。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对《金瓶梅》的借鉴、继承和发展,不少论者进行了研究。然而,被人斥为道学气十足的十八世纪长篇小说《歧路灯》,与历代被目为“诲淫”之作的《金瓶梅》又有什么联系呢?《歧路灯》的作者李绿园在《歧路灯自序》和书中,多处批评贬斥《金瓶梅》。然而,我们从《歧路灯》中发现这位以道学家面目出现的李  相似文献   

18.
《爱莲说》和《陋室铭》是两篇脍炙人口的文言作品,两文在内容和形式上既有相同之处,又情态各异。因此,比较两文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对理解、把握课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同中之异从主题上看,两文表述的都是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但《爱莲说》的作者表达的不是隐逸,而是在污浊的尘世间保持自己清白的节操;《陋室名》流露的则是作者消极遁世、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从立意方式看,两文都以衬托手法托物言志。但《爱莲说》是通过正面赞美莲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高洁情操;《陋室铭》则以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写“陋…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在《史记》的多篇文章中都对汉高祖刘邦进行了深入的刻画,在《高祖本纪》中,司马迁的评价无疑是褒大于贬,但在《淮阴侯列传》和《项羽本纪》中,司马迁的评价则更为客观,《史记》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刘邦,给后世留下了一笔文化财富,不愧为"无韵之离骚"。  相似文献   

20.
清中叶小说创作中出现了一种较为普遍的炫学现象,并产生了《野叟曝言》、《镜花缘》等以小说炫才之作。炫学现象与中国古代“小说”概念的复杂性、特殊性有必然联系,但炫学之风的盛行,却与清中叶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尤其是学术风气密切相关,也与作者个人的学养和创作心态有直接联系。以小说炫才是一些小说家在《红楼梦》、《儒林外史》这样的巨著出现之后另辟蹊径的一种探索,从形式上来看,可以说是一种创新,但这种探索远离了小说这种文体的特质,从小说艺术史的角度看是失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