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忠君思想是造成刘备悲剧的主观原因之一’主要体现在对仕途的追求、对异姓的铲除、对宗室的宽容这三个方面。“忠君”连同“仁义”是他决策的心理障碍,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
西晋诗人陆机临死,发出“华亭鹤唳,岂可复闻”的哀叹,这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当时社会的悲剧。审视陆机的一生,可以看到,一方面,强权政治决定了陆机命途多舛有志难伸;另一方面,自身的性格使其投身失所行为失当。这两个方面最终导致了陆机迷失自我,结局悲惨。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 ,人们很难把“君”与“国”严格区分开来 ,因此 ,古代封建社会的爱国主义者们 ,在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时 ,往往把“忠君”当作“爱国” ,把“勤王”当作“救国” ,岳飞在宋金战争时期的“忠君”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为了“爱国” ,他献身赵宋政权就是为了“救国”。岳飞“忠君”思想的形成 ,与他童年时代就打上“三纲五常”烙印和赵构对他的提拔重用密切相关 ,岳飞的“爱国”思想是对他心目中的祖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深厚的感情。而且是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始终没有改变 ;岳飞是既“忠君”又“爱国” ,并非那种只知有君、不知有国…  相似文献   

4.
西晋诗人陆机临死,发出"华亭鹤唳,岂可复闻"的哀叹,这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当时社会的悲剧。审视陆机的一生,可以看到,一方面,强权政治决定了陆机命途多舛有志难伸;另一方面,自身的性格使其投身失所行为失当。这两个方面最终导致了陆机迷失自我,结局悲惨。  相似文献   

5.
学界通行的观点是,《型世言》为陆人龙一人所作。但该书各回在代词的使用上却大相径庭,有的代词在一些章节中频繁出现,有的章节却一个也没有;有的章节不用现成的通用代词,居然使用一些罕见的方言代词。由此可以初步认定,《型世言》并非陆人龙一人独撰,他至多只是个编集者。  相似文献   

6.
吴梅村的一生遭遇重大事件主要有二,一是甲申之变,二是失节仕清:都涉及到忠君与孝亲的伦理选择。甲申之变时,出于忠君的需要,他欲殉节,但尚有老亲在,其母朱太淑人指斥他说,:“儿死,其如老人何?”所以他“未轻一死为哀亲”,选择了孝亲。面对清廷的高压与怀柔政策,面对“幕政征出”的频频相通与“当事诸老”的一再“荐剡”,出于忠君守节的需要,他“控辞再四”,先后写过《上马制府书》、《答黄总戎书》、《辞荐揭》  相似文献   

7.
“静水流深”是一种生命的完满和蕴藉,是世人难以企及的大境界。而“静水流深”用在沈从文的身上恰如其分。尤其是他的湘西题材悲剧小说,表层“水波不兴”的意境,而底层有着“鱼龙潜跃”的生命意识,使人在无可奈何的微笑背后看到讽刺,看到苦涩,看到中国历史上不断出现的最令人心痛的悲剧。  相似文献   

8.
在小说《陆犯焉识》中,作者将知识分子的命运铺展在20世纪政治这块庞大而坚硬的底布上,谱写了政治与历史夹缝中的人生悲歌。对于知识分子焉识来说,其悲剧既源自对所处时代政治的"误读",也源自个人性格上的执著以及对自由的无限追求。透过焉识的人生悲剧,既可以使我们看到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与无奈,又可以使我们了解20世纪知识分子的苦难与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9.
杜甫《哀王孙》是一首反映安史之乱中唐皇室悲惨遗遇的诗篇。诗中流露出很明显地“忠君”思想,导致古今论者对此诗评价悬殊。如果我们能够超越诗中“忠君”思想的表层,就会发现杜甫在此诗中流露出的思想其实仍是他一贯的爱国爱民思想的流露。本诗“指陈时事,反思致用”的特质于我们认识那个特定时代有着不可忽视的“诗史”价值。今天的我们有必要对此诗重新认识,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0.
曹禺是个关怀人类命运的悲剧诗人,他以悲悯的情怀、悲剧的眼光烛照人间万象,洞察人的本质。他对人的精神存在(本质)的关注使其看到人的灵魂的真实、崇高,看到人的精神痛苦的悲剧的重要性和深刻性,从而采取“文化批判”的视角,对一切束缚人的精神自由、压抑人的灵魂呐喊的礼教文明、伦理道德进行讨伐;他对人的社会存在(本质)的关注使其看到人的现实苦难,发  相似文献   

11.
陈邦彦是明末清初岭南著名的诗人、散文家、民族英雄,“岭南三忠”之首,与黎遂球、邝露并称为“岭南前三家”,有“粤中杜甫”之称。他用散文展示中兴国家的愿望和对朝廷的耿耿忠心,表达出强烈的忠君思想;他用散文分析当时的形势、提出对策,表现出非凡的治国思想;他主张文章应该具有实用性,而且用散文来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表现出典型的实用思想。  相似文献   

12.
韩非是先秦著名的法家代表,对忠的议论颇具特色,他对忠的论述与其整个思想体系是一致的。韩非所谓的忠主要是一种君臣关系,是大臣对君主的忠心,是一种忠君的思想,较少涉及到个人之间的忠。  相似文献   

13.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其为死君乎""可谓死君乎"的"死君"之义,大致有晋人杜预和清人王引之两家之说,今人祖述杜王而未得确诂。据《春秋》三传用词体例和《左传》文意推敲,可知"死君"即"死君命",意为"效忠君命"或"效死国君"。"其为死君乎"是"难道算是效忠国君吗?""可谓死君乎"是"可说是效忠国君了吧"。如此训释,文从字顺不致歧解。  相似文献   

14.
同是因为进谏被贬,同是希望离开贬谪之地,王阳明《龙场生问答》与韩愈《潮州刺史谢上表》有着很多的不同。一是想离开的原因不同,韩愈是因为贬谪之地条件艰苦,王阳明是因为自己不能尽职;二是想离开的方法不同,韩愈是向皇帝陈情,王阳明是考问自己的内心;三是对忠的认识不同,王阳明认为对待皇帝应该以道相从,韩愈则不问是非。这三个不同背后有着一个根本的不同,即处困的态度不同,王阳明坚持以礼义忠信为处困之道,韩愈则不能做到这一点。  相似文献   

15.
乾隆年间的满洲小说家和邦额,为文言小说集《夜谭随录》作者。他是当时京城满族作家群的一员,《夜谭随录》问世也和《红楼梦》的出现一样,借助了满族文人们的群体托举。《夜谭随录》中作品题材纷繁广泛。作者写“狐”人之情,意向在借写狐鬼故事来针砭世人的伦理情态,反映现实社会道德走势。和邦额又是京旗满洲生存真相和精神样态的忠实记录人,直接叙写了旗下官兵及其家眷的现实生存与理念做派。在其作品中,对自我民族的文学反思已初露端倪。《夜谭随录》刻画京旗风俗及语言运用也颇具特色。  相似文献   

16.
林则徐是中国抗击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也是一位伟大而多情的诗人,他的家事诗以其为人臣的忠诚,为人夫的深情和为人父的慈爱为我们奏响了和谐美的弦律,使我们受到感情美的熏陶。  相似文献   

17.
欧阳修乐西湖之胜 ,以颍州为“乐土” ,致仕而居彼处 ,有“宋时士大夫多不归本籍”而在京都附近居住的社会背景。嘉时一再乞知洪州 ,意在“兼便私茔” ,而归颍之念始终未动摇。北宋诸多大臣卒后葬于洛阳、开封一带 ,并未归葬家乡 ,所谓“恋恋君父 ,不忍远归故土者” ,比比皆是。欧葬于离颍州不远、位于两京之间的新郑 ,可谓顺理成章之举  相似文献   

18.
原始儒家提倡的忠道思想是君臣双向的权利和义务的实现,其中包含了民主的种子。但是为了生存,原始儒家不得不接受统治者对其理论的肆意篡改。统治者通过回避限制君权,将忠解释成"愚忠",强化伦理本位观,伪装成圣人,最终把变异后的忠即"愚忠"树立成人人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并强制实行。  相似文献   

19.
朱元璋不同时期嗜杀的心理动因多有不同,或缘于自卑、或缘于猜忌、或缘于为子孙"削刺"的初衷、或缘于理想主义者作"救世主"的浪漫理想、或只是在社会教化下无意识的从众。探讨其嗜杀缘由,我们既要分析其在不同事件上的个性心理,又不能忽视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相似文献   

20.
鲁迅作为《莽原》周刊的主编和主撰,依靠期刊的传播,实践了他“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的批评观。作为主编,鲁迅具有以读者为本位的办刊意识,采取开放的办刊方针。身为投稿者的鲁迅,从理论倡导到文学实践做了积极实践。在现代传媒视域中,鲁迅的办刊实质上是为同人争取公共空间与话语权的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