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编辑学者化的话题已经谈论过一些年头了,眼下似乎“余热”未消,仍不时可见有关文章问世。总的来说,赞成的意见占多数,持异议者较少。笔者认为,编辑学者化这一命题的提出,有着种种客观原因和社会背景,也包含促进编辑事业健康发展和提高编辑工作者社会地位的良好愿望,然而认真推敲一番,却不难发现这一命题其实有违倡导者之初衷。 编辑学者化,顾名思义,就是编辑工作者应该成为学者。接下来面临的问题是,编辑工作者应该成为哪一行当的学者?这对科学研究工作者来说是不成问题的。他们从事什么学科专业的研究,目标就是成为这一学科专业的学者。而编辑工作者则不然,他们成为学者有两条道路可走:一是成为编辑学专业的学者,一是成为作为工作对象的各学科专业的学者。不排除有极少数优异者可能一身二任,一般人则只能选择其中之一。不知由于什么原因,“学者化”倡导者回避前者而选择了后者。按照倡导者的设想,编辑工作者成为各学科专业的学者,就可与身为学者的作者平等对话,既有利于提高书刊的学术质量,也有利于提高编辑工作者的社会地位,这当然是大快人心的好事。 遣憾的是这一选择事与愿违,倒让倡导者陷入失误的泥沼。这一选择将编辑工作者的奋斗目标定位于非编辑专业的学者,表面上似乎提高了编辑工作者的?  相似文献   

2.
谈谈学报编辑学者化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地说,所有的编辑都应当成为学者,因为不是学者就难以成为好的编辑;特殊地说,学报编辑尤其应当成为学者,因为不是学者就难以成为称职的学报编辑。因此,近年来,不少人在谈论学报编辑学者化的问题。也有人不同意这个提法。他们当中有一部分人说,提出学报编辑学者化本身就意味着不承认学报编辑本来就是学者,这是对学报编辑学术地位的一种贬低。另有一部分人说,提出学报编辑学者化不利于鼓励学报编辑安心“为人作嫁”,有碍学报编辑队伍的稳定。实际上这  相似文献   

3.
常常听到有人说:“编辑不是学者,学者不当编辑”。我不知道说这话有什么根据,但它确实影响很大。根据我对编辑和学者的了解,感到这话是没有道理的.相反地,我认为,尽管不一定每一个编辑都已经是学者,但编辑必须是学者;尽管不一定每一个学者都要去当编辑,但学者应当懂得编辑。说“编辑不是学者”,无非是说编辑工作没有什么学问,会编辑也不算有学问;编辑工作不需要学问,做编辑工作的人不必是学者。可能是考虑到做编辑工作的有若干万人不便树“敌”过多,也可能是考虑到有些事还离不开编辑不好得罪,因而公开地、明确地说“编辑不…  相似文献   

4.
南怀瑾先生的古文今译,缺少一种最重要的因素,即以古人之心为心。故错逞私智望文生义以至“六经注我”之处,颇不乏见。从学术编辑的职能定位来看,所谓的“编辑加工整理”,即要求编辑必须行使对稿件的实然修改权,此乃学术编辑的“本职的天赋”。但修改的目的只有一条,那就是使稿件“内容更完善”。由是可见,所谓编辑人员的“学者化”,并非一种预设的远期目标,而是势不容缓的现实要求。任何来自“非学者化”的编辑的“无所作为”或“力不从心”,都必将对学术图书的出版生态带来极为不良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所讨论的编辑是指从事编辑活动的主体即以编辑为职业的编辑工作者。近年来,对编辑主体的思维、素养、创造性等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讨,而研究更多的则集中在编辑是否应和能工能成为学者的问题上。多数人提出“编辑学者化”、“学者型编辑”的口号和目标;与此相反,也有人反对编辑成为学者,提出“编辑编辑化”、笔者赞同编辑同时应是学者,并想对此做些补充说明,探讨编辑作为学者的类型特征。一、编辑与学者的两位一体编辑与学者是两种不同的身份.在实际意义上两者不存在对立的问题。编辑是一种职业,如同教师是一种职业一样。而学者…  相似文献   

6.
编辑学者化是出版界普遍关心的问题,人们接受和理解这一问题往往出现偏差,实践上也存在着一些消极现象,但这些消极现象与提倡编辑学者化没有必然联系。提倡编辑学者化对于克服和纠正某些消极现象,提高学术刊物编辑的素质和学术水平,保证和提高刊物的学术质量,以及形成刊物特色都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7.
"编辑学者化"包括编辑的"学问化"和"专业化"两个方面,这既是从事编辑出版工作的需要,也是编辑工作者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正确途径.我们不仅要提倡编辑做好自身的编辑工作,钻研编辑学问,使自己"专业化",而且要提倡编辑钻研自己所分管学科的学问,使自己"学问化".  相似文献   

8.
"编辑学者化"是创办精品学术理论期刊的必然要求.它的含义应该是指编辑人员为适应办好学报的需要,在编辑实践中自觉学习和研究与编辑工作相关的学问,逐步达到学者水平的具有连续性的动态行为过程.它的实现是一个长远的目标.依靠专家学者办刊不仅是缓解目前高校学报编辑力量薄弱的有效途径,而且是创办精品学术理论期刊的长期战略措施.向学界社会开放,是高校学报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学报是展示该校的学术全貌的门面与窗口,而学报编辑则是这个门面与窗口的展示人与发布人。学报的性质要求发布人应该是“学者化”的编辑,才能准确辨析社会文化发展的要求,创造性地缔结优秀文化成果,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0.
北大名教授陈平原说:“学者不是为了学问而活着,而是为了更好地活着而做学问。”话外之意就是,学问不等于人生。陈教授长年累月坚守书斋,穷经皓首,著述丰硕,尚发此感慨,可见,人生的意义和乐趣确实不只体现在学术论文的数量上。做一个有学问且有情趣的“人”,而非做一台学究“机器”,应该是黄坚教授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编辑学者化”的首倡者为林理明,其被提出的时间为1989年的观点在学界几成定论。经过文献梳理和考辨,我们认为最早撰文提出“编辑学者化”的应是湖北人民出版社的编辑胡光清,他发表的《试论编辑的专业化与学者化》一文,可以看作是对20世纪80年代初老一辈编辑走专家学者之路的较早的经验总结,而最早撰文提出“学报编辑学者化”的是时任《苏州大学学报》编辑的王英志。  相似文献   

12.
编辑和学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和不同的职业,传统的编辑“学者化”的实质是:编辑应当成为与其编辑工作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这种结论显然是荒谬的,尽管编辑和编辑工作的存在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真正把它当作一门学问研究还是刚刚开始,它尚属于一个经验性学科,由于这些客观原因的存在,人们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编辑,编辑工作和编辑学的问题也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应赋于传统的编辑“学者化”新的内涵,编辑只能和争取成为编辑学家,文中论述了如何正确处理学者化中的编研关系及赋予新的内涵后的编辑学者化的具体体现,了解某一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熟练掌握编辑工作本身的专业知识,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力求有一定的著述能力。  相似文献   

13.
“编辑学者化”在编辑领域广为讨论,讨论都是就编辑应具有的有关专业知识展开的。总体来看,赞成者居多,这一点在学术编辑界反映得尤为突出。不管它算不算编辑学的一个严格命题,却直接涉及编辑主体。只要将编辑工作作一简单分析,就可能这种要求不符合编辑规律。在讨论编辑应不应“学者化”时,将我国科技出版方面常见的“兼职编辑”和“业余编辑”区别看待,将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4.
<正>《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一篇以事写人的散文。作者梁实秋先生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文章结尾写道:“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这是作者对梁任公的高度评价,并表达了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有学问”“有文采”不难理解,但“热心肠”一词让人颇为费解。通读整篇文章,我们可以感到作者对梁任公先生的无限敬仰之情,在作者心中,梁任公先生是一位伟人的存在,  相似文献   

15.
苏生 《山东教育》2005,(16):1-1
按说,学校不应当是一个让有意“做官”者驰聘的地方。校园中那种浓郁的文化气息与醇厚的学术氛围应该能够冲淡甚至荡涤官场上的那股腐浊之气。即便是至今犹在教育界声名煊赫的昔日北大校长蔡元培、南京晓庄学堂校长陶行知等人,也不是以一名“校官”而是凭着学者兼教育家的身份在教育史上争得他们的一席之地的。  相似文献   

16.
性学这个词在中国还不太通用,有时候为了让人明白,只好用“性科学”。可是通俗挡不住人傻。迟到1990年,有一份材料中提到“性科学研究”几个字,某位文教界高层人士看后问道:“这里印反了吧?应该是科学性才对。”  相似文献   

17.
自20世纪80年代期刊界提出“编辑学者化”口号以来,一直存在着编辑应成为“杂家”还是“学者”的争论。其实,成为“杂家”还是“学者”,只是编辑角色多样性中,孰重孰轻的问题,两者并不是矛盾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期刊业的变化要求编辑既是“杂家”,更是“学者”,这才是合格、称职编辑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8.
子敏 《甘肃教育》2014,(18):18-18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是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的一句经典名言。大师是大学的中流砥柱,是大学之魂,无论何时何地,有大师在者。皆可引领一时风气,形成学术发展高地。大师不仅是大学问、大智慧者.其真知灼见,能够泽备后世。  相似文献   

19.
编辑的学者化是社会文化的建构的内在要求,是文化产品自身的科学性、价值性和审美性的特.或所决定的,这已为愈来愈多的人们所接受。但是,在编辑学者化的实现途径上却存在着一些重大分歧:有些人认为编辑的学者化本是在另一专业领域里的学者化,仅仅研究编辑学不能实现自身的学者化;另有一些人认为,编辑的学者化只能是在编辑学研究领域里的学者化,否则就不叫编辑学者化。其实,编辑的学者化就是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式改变编辑主体自身内储信息的结构方式,提高其自身内储信息的质。因此,只要编辑主体实现了在任一个研究领域里的实质性的拓展与突破,加深了对客观事物规律性的认识与把握,他就改变了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方式,实现了由杂家向专家的转化,实现了编辑的学者化。  相似文献   

20.
吴成福 《天中学刊》1998,13(3):114-115
关于"编辑学者化、主编专家化"的议题,现在在编辑界似乎已达成共识。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学术编辑原有专业知识的不断深化和积累,使得他所学专业知识不致于在不断深入的学术研究活动中落伍;二是学术编辑现在从事工作的专业知识即编辑业务知识的不断深化和积累,使得自己逐步成为一名精通编辑业务的专门家。这里,编辑"学者化'的目标不应该像有的同志所批评的那样①,成为与其编辑工作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即医学期刊的编辑成为医学家、数学期刊的编辑成为数学家等,因为这是对"编辑学者化"概念理解的误区。实践证明,既搞编辑学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