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国家“科教兴国”战略感召下,一批高水平大学开始加快发展步伐,逐步缩小了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而地方高校由于受生源、师资、设施等软硬件资源的约束,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质量与高水平大学形成了明显反差。为此,借鉴国外高校的办学经验,党和国家适时提出了地方本科高校加快转型发展,走产教融合的转型发展之路的战略部署,但实施过程步履艰难,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产教融合的多方参与主体的动力机制尚未有效构建。为此,在阐述产教融合多方主体原动力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其动力缺乏的制约因素,从而提出构建灵活、有效动力机制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2.
"产教融合"是当前高教界热点问题之一,通过产教融合,可以有效把产业与教学紧密结合,这也是提高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能力的有效路径.本研究以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为例,探究其在推进产教融合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深化产教融合的对策和建议,为深入、持续推进地方应用性本科高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  相似文献   

3.
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较大成就。当前高校的双创教育存在理念的功利性、与产业脱节、客体缺乏等问题,产教融合是促进其持续深入的重要依托。产教融合视域下高校的双创教育要构建外部引入机制,引企入校、引行入校、引才入校;要构建送教进企机制,送师进企、送学进企。坚持产教融合,高校双创教育可以从教育理念、培养方案与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打造提升教育质量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4.
5.
新一轮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迅速推动高等教育结构性改革,产教融合是应用型高校加快内涵建设的关键,也是高校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任务。目前,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在内外驱动力、平台建设以及体制政策等方面存在不足和缺位。打破产教协同不力的现实困境,需要通过对话、互动、共生的思维转换,从推进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共生共赢的产教融合长效合作机制、建立科学有效的考评激励机制等方面入手,共同推动产教融合向纵深发展,形成产教融合、协同共进的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6.
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高校课程改革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相呼应的应用型高校课程改革存在培养目标缺乏调研论证、课程设置缺少调查研究、课程教学标准缺乏创新创造、课程实施缺少精品课程等问题,同时在课程改革中遭遇着制度体制、管理机制、管理理念、评价体系的现实障碍。解决课程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和障碍,应按照从"学术为先"到"实践为要"、从"囿于课堂"到"开放办学"、从"预警清单"到"多元评价"、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的创新思路。现阶段应加快课程改革步伐,严把课程教学标准,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创新课程管理机制,构建课程评价体系,以全面推进应用型高校的课程改革,培养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7.
张君 《教育与职业》2020,(19):51-55
产教融合是一种将产业和教学融为一体的办学模式。产业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不仅是国家创新发展的现实需要,而且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内驱动力,也是应用型高校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实践中依然存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错位、多方主体与育人模式冲突、制度保障与评价体系偏离等问题。因此,必须创新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模式:协同育人,共创产教融合新生态;多元融合,建构多重维度共同体;同向发力,打通产学研发展壁垒。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近年来,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为此,可从多元主体治理机制、运行机制、评价激励机制、动态调节机制等方面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机制来破解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9.
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初期推进产教融合存在办学过于封闭、服务能力不足、办学特色缺失、合作定位不准和资源整合能力有限等问题。需求导向、价值导向是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初期推进产教融合必须坚持的两个导向,同时还应探索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初期产教深度融合实现的路径,即坚持开放办学,走融合发展之路;找准目标定位,走错位发展之路;依托优质平台,走借力发展之路;坚持创新引领,走特色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0.
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大环境下,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由单一的技术技能型加速向应用型技术技能型转变,作为人才供给主体的应用型高校,需要对课程建设为主的人才培养方案做出对应调整。产教融合作为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自我发展及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常态。本文以应用型高校通识选修课为切入视角,在产教融合这一潮流下,深入剖析其课程建设面临的困境并给出策略建议,探索通识选修课作为人才培养组成要素,以及如何通过自身完善,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及应用型高校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湘南学院学报》2020,(6):102-106
产教融合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实现人才供给对接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其核心在于进一步优化既有动力机制,将阻力作用控制到最低,以至消除,形成动力最大化。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面临着理念阻力、制度阻力、资源阻力和利益阻力,呈现为"引力—推力—压力—耦合场力"的动力系统,其提升路径可遵循如下思路:构建产教融合发展理念、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加大资源支持、推进校企利益融合。  相似文献   

12.
我国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的探索历程与路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教融合是应用型高校优化发展路径的关键。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起点,我国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的政策轨迹可划分为萌芽期、发展期和深化期。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的实现需理念融合、知识融合、价值共创,在理念、过程和结果三个层面互动、共融,形成一个新的有机整体。因此,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优化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可从三个方面考虑:强化融合理念,提升合作意愿;抓住关键要点,提升合作能力;遵从"善治目标",构建共治模式。  相似文献   

13.
产教融合是新时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专业人才培养也应进一步的突破创新。文章着重从突破路径和协同路径两大维度入手进行研究,其中应用型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突破路径包括把握内涵,明确人才培养需求定位;激活动力,营造高效优质教学条件;促进转化,助推人才培养成果落地。而协同路径则包括政策协同,打通纵横双向政策体系;队伍协同,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协同,打造科学化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4.
产教融合能够促进应用型高校融入区域经济发展、推进应用型高校长远发展、提高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文章分析了BIM时代土建人才需求以及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结合BIM+产教融合背景,提出了构建行业需求的以BIM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打造多元化的BIM课程教学资源、组建BIM双师型教师队伍、课、证、赛相融合和搭建各类校企合作平台等人才培养举措,以期为专业新型技术的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结合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特征,通过产教深度融合培养应用型跨界人才的模型建构,探讨了联盟、基地、项目、团队、平台五个核心要素有序推进的重要作用,分析了教学机制在五个要素点相互支撑、流动与共享中的匹配关系,以期为地方本科院校实施产教融合以及艺术设计教学改革提供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梁景胡 《大学教育》2022,(11):231-234
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课程设置、教育生态系统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不足。文章根据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育人定位要求,探讨以产教融合为抓手建立校企联动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完善课程体系,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促进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以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7.
产教融合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重要路径,是实现转型升级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实现错位发展、特色发展的突破口,也是主动对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的重要抓手。通过客观分析应用型本科高校推进产教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政府部门、应用型本科高校、行业企业等三个层面提出推进产教融合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当前发展的重要举措,为了更好地开展产教深度融合,针对产教融合的基本目标、融合过程、融合方式和融合立足点作了全面诠释;在诠释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产教融合的内在驱动力、企业动力、学校动力和主要推动力等四个主要动力源;最后深入探讨产教融合的相互依存、互生共融和互动共进的三大互动机制,旨在为职业教育科学开展产教融合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刘春丽 《河南教育》2020,(12):41-44
产教融合是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酒店管理本科层次教育尚存在酒店行业参与的"阶段性"、学生顶岗实习过程管理的"混同"、师资队伍"应用型"能力不足等问题。本研究结合教学实践与文献资料,提出"双主体"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求同存异"提升学生的管理能力、"双主体"构建应用型师资队伍、"双主体"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等路径,以期提高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0.
产教融合视域下,应用型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对于完善"三全育人"工作机制、塑造学生健全人格、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大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当前,应用型高校存在对"课程思政"建设不够重视、专业教师的认识和课程实施能力不足、学生进取精神不足等问题.因此,要优化顶层设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一体化实施;结合自身特点,突出"课程思政"建设的特色;注重多方联动、知行合一,强化"课程思政"的实践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