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牛志强 《甘肃教育》2014,(20):19-19
正2012年,教育部发布了《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指导意见》,意见指出,中小学生和幼儿园儿童健康成长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同目标。建立家长委员会,对于发挥家长作用,促进家校合作,优化育人环境,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家长委员会的职责作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一是参与学校管理。对学校工作计划和重要决策,特别是事关学生和家长切身利益的事项提出意见和建议。对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予以支持,积极配合。对学校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监督,帮助学校改进工作。  相似文献   

2.
正教育部于2012年3月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在教育行政部门的倡导下,许多学校积极响应,建立了班级和学校两级家长委员会,许多研究者也开始将家校合作作为理论研究的重点,在这些研究中笔者注意到一种研究倾向:许多文章更多地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家委会的性质、身份、运行机制的研究上,但是却忽略了学校在家委会行使职能过程中的身份界定。《指导意见》指出,"建立家长委员会,要  相似文献   

3.
2012年2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目的是要“发挥家长作用,促进家校合作,优化育人环境,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北京市随即转发了该文件。2013年5月,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在此基础上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建好家长教师协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目的是在发挥原有家长委员会作用的基础上,结合北京社会文化和教育实情,进一步将“家校协作、合力育人纳入制度化的轨道”,  相似文献   

4.
何新 《教育》2012,(4):34-35
2月17日,教育部出台《教育部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力推中小学幼儿园成立家长委员会。近年来,一些地方中小学、幼儿园曝出家校冲突、师生矛盾,以及学校侵犯学生权益事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学生家长缺乏参与学校管理、决策、监督、评价的渠道,造成家长和学校沟通困难,难以有效维护受教育者的权益。建立家长委员会,可以让社会有效地参与学校管理,从而针对教育现实问题发挥重要的参谋、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5.
教育部于2012年3月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在教育行政部门的倡导下,许多学校积极响应,建立了班级和学校两级家长委员会,许多研究者也开始将家校合作作为理论研究的重点,在这些研究中笔者注意到一种研究倾向:许多文章更多地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家委会的性质、身份、运行机制的研究上,但是却忽略了学校在家委会行使职能过程中的身份界定。  相似文献   

6.
教育部为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完善中小学幼儿园管理制度,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了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管理、教育工作等事项,表示将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7.
《家教世界》2012,(9):57-58
46中南校区自2011年9月创办以来,在上级教育部门支持和学校的大力推动下,结合教育部《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积极做好"家校衔接",先后开展了"家访"、"家长学校系列培训"、"打造书香家庭"、"亲子阅读"等一系列家校互动活动。日前,46中南校区积极落实教育部有关意见精神,首届家长委员会启动工作  相似文献   

8.
章中林 《江西教育》2012,(25):27-28
2012年2月出台的《教育部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要求中小学和幼儿园成立家长委员会(本文简称家委会)。为了促进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缺一不可,设立家长委员会建立家校合作模式,可以说是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快乐成  相似文献   

9.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需要学校与家庭密切互动,而家长委员会就是实现家校有效互动的纽带与桥梁。为全面贯彻《教育部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家长委员会设置与管理办法(试行)》的精神,落实家长委员会职能,让家  相似文献   

10.
编者按:2012年2月17日,《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幼儿园建立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颁布实施。事实上,人们对家长委员会并不陌生,作为发挥家校共育作用的组织,它早已在我国中小学默默生根、发芽。  相似文献   

11.
<正>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长的成长。好学校不仅应该是学生们学习的乐园,还应该是家长们成长的天地。构建"新生命家校共育"系统,建立新型的家校合作方式,让家长更多地参与学校生活,引领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同互补、互相促进,最终实现家庭、学校教育的协调发展。一、缘起——"新生命家校共育"需要家长的成长2016年,全国妇联、教育部等9部门共同印发了《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明确了家庭教育工作必须坚持立德树人、需  相似文献   

12.
王东 《福建教育》2023,(45):18-20
<正>2015年10月,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切实加强对行政区域内中小学幼儿园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推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家长参与、学校组织、社会支持的家庭教育工作格局。2022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施行。该法指出,“中小学校、幼儿园应当建立家长学校,针对不同年龄段未成年学生的特点,定期组织家庭教育指导和家庭教育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3.
《上海教育》2016,(Z1):88-89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工作如何开展,关系到孩子的终身发展。提升家长素质,提高育人水平,家庭教育工作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2015年10月出台并被称为家庭教育"国家标准"的《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在第三部分明确提出,"需要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包括"强化学校家庭教育工作指导""丰富学校指导服务内容""发挥好家长委员会作用""共同办好家长学校"四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4.
2012年3月14日《京华时报》讯近日,教育部出台《教育部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文件指出,家长委员会可以参与学校管理,对学校工作计划和重要决策,特别是事关学生和家长切身利益的事项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刊讯(记者 陈景东)为认真贯彻《家庭教育促进法》,全面落实党和国家对家庭教育的部署要求,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家长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进一步优化和提升家校共育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近日,省教育厅、省妇女联合会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  相似文献   

16.
《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幼儿园要加强家庭教育工作,进一步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随着幼儿园教育理念的日益更新,家长自身的教育理念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理念的矛盾导致家园沟通不畅。新西兰"学习故事"不仅是学前教育领域广泛应用的幼儿教育评价方法,也是家长更新教育理念,科学育儿,促进家园合作的新途径。幼儿园应以"学习故事"为契机,帮助家长了解孩子,进而鼓励家长尝试撰写发生在家庭的"学习故事",形成家园合力。  相似文献   

17.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主要补充和延续。家庭与学校的和谐互动,是推进现代教育建设的重要环节。学校教育只有和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实现教育的目的。然而,现代化教育平台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智能手机等已经是新生一代家长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那么,在新的发展时期,如何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如何促进家校携手合作呢?在2015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的指引下,我校建设了以下三个智慧教育平台:家长学校课程体系、家长成长工作坊、"天天家长会"平台。通过这三个家校平台的搭建,我校在家校互动、和谐沟通工作上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8.
《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中小学和幼儿园需要将家庭教育指导纳入工作计划,建立家长学校,针对不同年龄段家长定期组织家庭教育指导、宣传和实践活动,以促进家校共育。这意味着在《家庭教育促进法》的指导下,学校要更加重视家校共育,把家庭教育促进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9.
吴元斌 《家教世界》2013,(7X):27-28
中小学生和幼儿园儿童健康成长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同目标。建立家长委员会,对于发挥家长作用,促进家校合作,优化育人环境,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从孩子出生到成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始终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十几年,教育工作者们发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需要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我国政府也在发布的一系列教育政策文件中频繁体现这一理念和措施。2015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明确学校应"及时了解、沟通和反馈学生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营造良好家校关系和共同育人氛围"。2017年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指出"构建和谐的家庭、学校、社会合作关系,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更进一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