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中职学校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现阶段我国"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培养和培训制度,职务评定考核、评价与激励制度等不健全,严重影响了中职学校教师的积极性,影响了教师队伍的建设。如何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多轨模式需要新的构想。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将有效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  相似文献   

2.
许涛 《辽宁教育》2013,(4X):17-17
<正>盛世逢盛会,盛会绘宏图。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上升为全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提出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这一重要论断对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深刻认识、准确把握教师队伍建设科学发展的重大意义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论述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时,以"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开篇立论,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压轴收笔,彰显了在建设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基础性地位;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给予教师工作和教师  相似文献   

3.
建设一支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是满足以实践性和技能性为主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培养模式的基本要求,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关键,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文章在分析我国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与不足的基础上,针对我国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制度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工作,适时对我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制度进行回顾和分析,有利于我们认清政策的实施状况和未来走向。文章在分析国家相关政策制度的基础上,关注地方政府为保证"双师型"教师建设出台的政策措施,提出从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明确"双师型"教师标准和认证制度等方面引导和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肩负着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所以要求教师在专业知识、技能等方面都要有很大的提升。就医学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根据结果分析,提出了当前医学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6.
作为影响当代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各高职院校改善教学现状、树立良好形象、提高学校知名度的重要形式,同时其也为我国教育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计划提供了充足的人才资源。所以文章首先对国内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过程所存在的不足进行了阐述,然后提出了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并且基于不足的前提下,提出了一系列有效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可行措施。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4,(A5):16-17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能否建设一支胜任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教师队伍。本文针对目前土木工程学科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系统研究如何建设创新型、实践型教师队伍。首先分析卓越工程师培养对土木工程学科教师的要求及目前师资队伍存在的不足;其次讨论如何进行教师队伍建设;最后讨论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以期为"卓越计划"参与高校开展土木工程学科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双师型"专家教师队伍建设是我国职教教师专业化发展所追求的理想目标.建设"双师型"专家教师队伍,是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需要,是推进职业院校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的需要.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双师型"专家教师队伍,是推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实现职业教育大发展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9.
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拥有"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关键.认识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提出对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提高认识,校企合作,政策和体制激励.只有这样,才能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10.
要培养一流的技术工人,就必须有一流的教师队伍,建设一流教师队伍的重点是大力培养"双师型"教育人才。建设"双师型"队伍需要解放思想,更新技工院校发展模式;需要建设一支稳定的兼职队伍,促进专兼职教师共同发展;需要完善技工院校教师准入和退出机制,逐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需要深挖内部潜力,创新技工院校培训机制;需要加强日常管理,完善评价、考核、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1.
教育部于2001年制定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十五"计划》认为: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与实施素质教育以及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不相适应,教师队伍的学历水平总体上偏低,专业化程度不高等,并明确提出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和结构调整,逐步实现"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的过渡。  相似文献   

12.
高校教师队伍是推动高校建设"双一流"、培育高层次人才的关键力量,是助力科技进步、服务国家战略的核心主力.本研究围绕"怎么引、怎么用、怎么评"等三个维度,分析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即不尽合理的人才流动、不够稳定的梯队结构、不太科学的评价标准.结合新时代有关教师队伍建设的新精神、新要求、新理念,提出新时代高校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的三条策略:强化目标需求导向,为响应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服务;强化人事制度改革,为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建设服务;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  相似文献   

13.
卓越的教师队伍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本文以美国五所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师制度为案例,从人才定位、终身教授评审过程和评审要求等方面对比分析了世界一流大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筛选机制。本文讨论了世界一流大学教师队伍建设"严筛选"的特点,在筛选决策主体、筛选手段、筛选投入和筛选评估等方面对我国大学教师队伍建设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4.
《当代教师教育》2020,(2):69-74
伴随着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发展成就突出:教师规模结构逐渐优化;教师权益保障政策不断跟进;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力度逐步加强。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政策落实落地仍然滞后;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有待提高;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方式存在局限。展望未来,推进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实现路径有三点:一是用发展的眼光和战略性思维规划教师队伍建设;二是用精细化的管理方法和举措推动教师队伍建设;三是用科学的管理运行体制机制助力教师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5.
李敏 《职教论坛》2012,(31):65-67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十分迅猛,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时至今日,缺乏"双师型"教师已经严重制约高职教育的发展,为满足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双师型"教师队伍理论体系的研究具有极大的实际价值和现实意义。当前,国内外关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理论研究较少,因此,基于一些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数据统计分析,文章尝试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以期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新时期教育改革的需要。然而,在基层电大的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教师结构不合理、领导重视不够、缺乏资金支持等问题,影响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因此,在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时,不仅专业教师要有自觉意识,提高自身素质,而且领导也应在观念上、制度上和资金上加以支持,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远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为比例不高,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在建设中重形式、轻能力等。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可采取建立专业教师培训平台,完善专业教师培养机制,优化专业教师队伍结构,坚持专兼结合的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18.
黄小玲 《文教资料》2012,(1):220-221
本文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拓宽师资来源;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经费投入;加大对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力度;加强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建立奖励制度,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办、北京教育学院承办的"首都基础教育人才发展2018年研讨会"以"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的首都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趋势与策略"为主题,交流了2018年度北京市基础教育干部教师队伍建设理论和实践创新的成果。会议强调要以"合格"与"可靠"为基本标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从"实践"与"创新"两方面推进教师队伍建设的体系构建,从总结"经验"到凸显"特色"开展教师队伍建设区域探索。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重点分析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途径有:建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管理、评审和聘任的规章制度;创新校企合作途径,有计划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努力培育合作式的"双师型"教师团体;建立良好的"产学研"深度合作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