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下一代科学教育标准》是美国当代科学教育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件。它明确了标准的性质,设计了学习的预期,凸显了科学与工程实践、跨学科概念和学科核心概念的融合,利用了学习进程研究成果实现课程贯通性,关注了群体性差异,为当代全球性的科学教育研究与实践指明了发展方向,对我国的科学教育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正>主持人语自2011年起,美国相继出台了《k—12年级科学教育框架:实践、跨学科概念以及核心概念》和《新一代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这两部文件一出台就成了世界范围内科学教育改革关注的热点。因为这两部文件把过去对科学探究的关注转向了对"科学实践"的关注,尤其是这两部文件特别提出了"技术和工程"思想必须进入中小学科学教育领域的观  相似文献   

3.
美国新近发布的课程文件报告《K-12科学教育的框架:实践,跨学科概念与核心概念》为美国未来的科学教育勾勒了总体蓝图,是美国制定新科学教育标准的基础和依据。新框架汲取了近年来科学教育、脑科学、学习科学等多方面研究成果,提炼出六条指导原则贯穿其中,并构建三维框架结构来概括所有学生在高中毕业前应完成的知识和实践内容。新框架提出的新思路值得我们关注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美国新近发布的《K-12科学教育框架:实践、跨学科概念和核心概念》是研制新的科学教育标准的基础,同时也为科学课程开发者、科学教师、教师培训机构以及其他科学教育工作者提供重要的参考与指引.本文对美国科学教育新《框架》的研制背景、特点和主要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解读,并结合我国科学教育的实际,指出了《框架》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美国新近发布了《K-12科学教育的框架:实践,跨学科概念与核心概念》,首次添加了工程技术教育元素,从而形成科学教育框架的三个维度:科学和工程实践,跨学科概念和学科核心概念。评析新框架中工程技术教育新元素的相关内容及其对科学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中学教育》2016,(2):97-103
《下一代科学标准》是美国最新发布的新一代全国性科学教育标准。该标准从学科核心概念、科学与工程学实践和跨学科概念三个维度对K-12年级科学教育目标进行整合,围绕学科核心概念,强调学习进阶,凸显"实践"教育在科学教育中的地位。《下一代科学标准》为新时期美国科学教育确立方向,也成为国际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7.
美国于2011年7月颁布的《k-12年级科学教育的框架:实践、交叉概念、以及核心观念》(以下简称《框架》)是其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开发的基础文件,本文介绍了其研制背景。并通过将《框架》的主体内容与美国1996年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的"科学内容标准"(以下简称《前标准》)进行对比,抽提出《框架》的特点。最后根据上述分析得出该文件对我国研制课程标准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美国为提高国家科学教育水平开展了许多非常谨慎的工作。去年,我们制定了《K-12科学教育框架:实践、跨学科概念、核心思想》。我们希望能够在2013年1月正式出台《下一代科学教育标准》(NextGeneration Science Standards,NGSS)。在这里,我跟大家简单分享一下目前为止我们在筹备《下一代科学教育标准》方面取得的进展。一、为什么要制定《K-12科学  相似文献   

9.
科学作为小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小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问题分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课程。《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跨学科教学的概念,要求小学科学教师积极采用跨学科教学模式,构建“跨学科核心概念”“跨内容领域”“跨学科概念”“跨科学”四种跨学科教学组织形式。基于此,文章首先分析新课标视域下小学科学跨学科教学的价值,然后以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的教学为例,进行跨学科教学示范,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美国为提高国家科学教育水平开展了许多非常谨慎的工作。去年,我们制定了《K-12科学教育框架:实践、跨学科概念、核心思想》。我们希望能够在2013年1月正式出台《下一代科学教育标准》(NextGeneration Science Standards,NGSS)。在这里,我跟大家简单分享一下目前为止我们在筹备《下一代科学教育标准》方面取得的进展。  相似文献   

11.
跨学科概念组织和连接了不同科学学科的核心概念,提供了一种联系所有科学领域内容的方法和思维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打破学科界限、建构对科学世界的整体认识。概念为本的教学理论和“5E”教学模式共同支撑跨学科概念教学活动的开展,以跨学科概念理解为中心的教学实践路径包括五个主要步骤,即确定跨学科概念教学主题、明晰跨学科概念学习目标与引导性问题、制订跨学科概念教学的表现性评价方案、设置跨学科概念教学的表现性学习任务、设计跨学科概念教学的学习活动。将跨学科概念教学运用在科学教育中,对促进学生深度理解跨学科概念、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深化科学教育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行的科学课程标准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美国上世纪90年代的科学课程标准,最明显的特征便是将“科学探究”作为最核心的理念贯彻始终。而在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NRC)于2011年7月发布的《K-12年级科学教育框架:实践、跨学科概念和核心概念》一书中,首位关键词已经由“科学探究”修改为“科学实践”,面对这一变革,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两个问题?科学探究被拉下神坛的原因是什么?它对我国小学科学教育又有什么启示?  相似文献   

13.
2011年7月,美国颁布了《K—12年级科学教育的框架:实践、交叉概念以及核心观念》,围绕《框架》研制出新一代科学标准。新一代的科学标准,认为一个懂科学的人应该理解并运用每一个主要科学学科中的核心思想,而且也应该在科学工程及重要概念方面有一些实践经验,在学业表现预期目标中将"框架"中所有的学科核心思想都包括在内,学业表现预期目标希望可以传达一种将三个基础中的内容结合起来的"大想法",所有学生根据达到标准中学业表现预期目标获得相应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二战后,以《国防安全教育法》、"2061计划"、《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和《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为代表,美国先后开展了四次影响较大的基础科学教育改革。这些改革的主要特点是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科学教育去宗教化和课程改革频率高、范围广。对我国基础科学教育的启示是,关注大众科学教育;尊重科学论断的多元性;利用核心概念设置课程内容;加强科学教育改革的力度。  相似文献   

15.
"科学概念"是当今科学教育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美国FOSS教材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和《科学素养的基准》两大文件的指导下,宏观上以"理解性地学习科学概念"作为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具体构建了有层次的科学概念的内容体系,并通过观察和实验落实学生科学概念的获得,最后,以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表述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科学概念。以上这些,都值得我国在编写科学教材时借鉴。  相似文献   

16.
宗若灿 《辽宁教育》2023,(23):75-78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了小学科学的十三个核心概念,其中“技术、工程与社会”“工程设计与物化”是两个重要的核心概念。STEM教育是融合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于一体的综合教育,教师将STEM教育理念融入小学科学教学,可以更好地激活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美国研究理事会(NRC)新近发布的K-12《科学教育框架(草案)》采用"核心学科理念"、"跨学科素"和"科学与工程实践"三个维度重构美国科学教育标准,这标志着国际科学教育思想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考虑中美科学教育的历史文化与现实情况的差异,我们需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借鉴这一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8.
《K-12科学教育框架:实践、跨学科概念与核心概念》增加了工程技术元素,提出“科学实践”概念。从科学探究到科学实践的转型,更加关注具体的实践活动,更能促进与知识的融合,更有助于深化核心素养的发展空间。通过改变探究活动与知识建构相脱离的倾向、改变问题驱动方式为项目驱动、改变单一学科教学为学科融合等策略,可以有效实现从科学探究到科学实践的转型。  相似文献   

19.
加拿大小学科学教育对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拿大小学科学教育对我们理解和实施探究式科学教育有重要启示。探究式科学教学的目标由科学概念、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组成,探究必须围绕着核心概念展开,《课标》中的要求必须转换成儿童能够学习的具体概念。在探究过程中,了解儿童的初始想法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要通过提出一系列关键问题来引导儿童在不同阶段的探究活动;教学目标必须被描述成能够评价的、分为不同层次的学习成果,以便更好地了解儿童已经达到的水平和促进儿童的学习。  相似文献   

20.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需要设立跨学科学习活动,加强学科联系和课程综合性与实践性。与其他学科相比,科学课程的学习本身就具有跨学科学习的特点,在实践之前需要从素养、知识和价值等维度对其进行解读以增强理解。从课程标准出发形成了跨“学科核心概念”、跨“内容领域”、跨“跨学科概念”、跨“科学”四种科学跨学科教学组织方式,并结合不同的教学与实践方式形成有效的教学策略,为跨学科科学教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