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确立德育工作的核心理念1.主体理念德育在培养人的过程中 ,不仅要为社会发展服务 ,同时也要为人的自身发展服务。它是人探索、认识、肯定和发展自己的一种积极手段 ,德育的主体应是学生 ,学校德育应以学生发展为本 ,着眼于解决、满足、引导、提高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现代学校德育应承认和接受学生的差异 ,鼓励学生进行道德认知冲突的自我判断、自我抉择 ,使学生通过不断的自我思考、自我分析、自我体验、自我选择 ,形成和发展道德的认知力 ,最终形成自己的观念。现代学校德育的功能就在于创造条件 ,为学生进行正确的道德体验、道德选择…  相似文献   

2.
积极德育着眼于学生内心的积极方面,启发学生唤醒内在期待美好的力量,帮助学生进行自主教育。通过实际案例论述,系统阐明实施积极德育的策略,通过管理、指导、教学、训练,让学生在自我省察、自我激励和自我监控的过程中解释问题、认识社会和发展道德。  相似文献   

3.
以情感为中心增强德育实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育的低效问题日益受到大家的关注 ,无视、漠视学生情感是其主要原因之一。人的情感素质及其发展往往在更深层次上决定着人们对道德的接受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德育改革应该着眼于情感的作用 ,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一、了解学生的品德及情感基础只有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品德和情感现状 ,教育才有针对性 ,德育目标才可能实现。了解学生的基础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 了解并理解学生的品德基础。学生成长的每一步都承前启后 ,他们已有的品德基础就是当前德育的立足点。了解学生的品德基础主要是了解他们以往的品行、主要经…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逆反心理与德育实效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德育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在德育过程中,由于受教育者的心理误区和德育内容、方法等方面存在问题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对学校德育表现出逆反心理。这种抵触情绪若得不到有效疏通和引导,就会影响德育的实效性,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研究德育过程中大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主客观原因,从而运用心理学理论,从大学生接受德育的心理规律出发,研究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及接受教育中的心理过程特点,进而调整德育内容、方法,使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相结合,并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才能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黄长浩 《考试周刊》2011,(31):180-181
高校是学生德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高校德育的任务是向学生传授道德理论,从而指导自身道德行为,做到知行统一。但在现实中一些大学生"知而不行"、"知而错行",与德育目标完全背离。本文指出高校德育工作应落实在学生个体的品德形成和发展,既要着眼于道德认知的形成和发展,更要重视道德实践的锻炼和深化,从而实现知行的真正统一。  相似文献   

6.
一、从教学大纲过渡到课程标准,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现行的教学大纲关注更多的是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通过学习英语,促进学生德育和智育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7.
课外活动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突出抓了学生课外的德育活动、科技活动和文体活动,有针对性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智力智能和身心诸方面的素质,让学生在具有适应性、趣味性、实践性、知识性的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从而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育活动  相似文献   

8.
左玉珍 《上海教育》2001,(19):44-45
以素质养成教育为核心,以身心和谐发展为指向,以创设与指导为基本任务,这是我校和谐教育中的德育模式。它着眼于学生德性的培养,人格的完善,它所期待的是学生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挥和人格发展的和谐。它不仅是德育所要追求的内容与手段,也是德育所要追求的理想与境界。学校和谐教育中的德育基本思想又是以学生为本的自我教育,从提高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参与度人手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中师德育着眼于自我教育是坚持科学的学生观,切实改善和加强中师德育工作,提高其实效性的根本措施。一、科学的学生观要求德育必须强化自我教育现代学生观认为: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教师。苏霍姆林斯基告诫青年教师说:“教育成功的最大秘密是把学生看作是人。”这两句话都道出了现代科学的学生观,即学生是发展的、有个性的、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是科学学生观的核心,是以发展性、独特性为前提的。“三性”构成了完整的学生观内涵。科学的学生观认为:任何人都不能无视学生的发展、个性、主体性而代替学生接受教育。教…  相似文献   

10.
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提出来的,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这种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个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标,不片面追求升学率,不表面化追求高分数。作为铸魂工程的德育,具有从根本上塑造人的作用,能使人形成稳定的并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  相似文献   

11.
德育的立足点和归宿点是"人",而人的思想行为形成与发展变化的规律受到人性这一深层因素的根本性制约。大学生德育工作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须以马克思主义人性论作为其主要的理论依据。高校应该正视学生作为"人"的自由全面和谐发展的主体性价值追求,着眼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实践性开展工作,积极探索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实践途径,更好地担负起"育人"的责任。  相似文献   

12.
当代大学生中常盛不衰的“热点”是早日成才,而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大学生成才。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思想教育与学生成才相结合,着眼于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着眼于大学生素质与社会需求接轨,使当代大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跨世纪人才,实为应有之义。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教育与学生学习、成才结合也是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的重要课题。“人的素质是历史的产物”。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素质.培养跨世纪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任务。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功…  相似文献   

1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以人为本。学生进行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富有情趣的、积极探索和进取的过程。数学教学应着眼于培养学生一定的主观能动性,摸索完善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促进学生德育、智育方面的发展,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持续提升,为学生的发展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14.
正学校德育工作的本质是发展人的教育。德育首先应着眼于人的发展,特别是人的整体发展。然而,现行的德育还不尽如人意,有许多认识上的盲区和实际工作中的盲点。直击当下的德育问题,我认为,在实际工作中应做出如下调整。一、还德育真实面目笔者一直有这样一些困惑:德育工作只有"定位"没有"到位"。人们往往习惯于把德育抬得很高,给它冠以许多美丽的头衔,甚至把它的作用神话到虚无缥缈的境界,可一到实际  相似文献   

15.
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德育工作树立明确指导思想,形成完整体系,加强德育课程化建设,是诸多学校一直以来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重点研究德育中的特点规律,通过整合分类,把德育专题整合为目标育人、励志育人、习惯育人三大专题,着眼于在实践层面通过"以心育心",进而达到德育和教育教学的实质性融合,整合出切实可行的路径与方法,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完成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董芳 《文教资料》2009,(14):119-121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着力点,着眼于每个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和潜能的开发.强调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人格发展教育,从培养人的健康心理出发.培养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正确的政治观点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是一种“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心育德,以德育心的过程”。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尊重孩子。用智慧和爱心开启他们心灵的大门,塑造他们完整的人格。  相似文献   

17.
德育是学校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农村初中的德育建设又有其不同于城镇初中的特点。山东省胶州市第十八中学以教育科研工作为动力,积极实施人本管理,逐渐形成了以养成教育为管理主线,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建构养成教育体系。养成教育理念的贯彻和实施,有效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的形成,提高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8.
"德育"之"育"辨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中,把“教学“(“德育类”课程除外)排斥在“德育工作”以外。表明这个《规程》,算不上是“德育规程”。只是“德育工作者”的工作规程●从“德育”之“育”的角度看来,有效的“德育”至少应包含教育、训练与感化诸成份●从非理性的“德育”向理性化“德育”的转化。是近代以来“德育”演变的大势所趋。这种”德育”,着眼于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个性),并发展其社会性,力求唤起学生理性的自觉  相似文献   

19.
学校教育旨在为现代文明社会培养公民,学校道德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发展人的。在我看来,道德教育是发展性的事业,道德教育着眼于人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并且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发展。学校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身目的,是通过创造出一个合乎人性的、宽松、健康、向善的环境而发展的。道德的根本在于尊重生命、尊重生命成长的自然规律、尊重人的正常需求。道德教育需要调整到以人的发展为目的。只有经过完善的学校教育的人才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并且不断创造出新的生活样态。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关于人的主体性和全面发展的理论指出“活动是人的主要特征,自由自在的活动是人的根本特征。”现在德育发展的理论认为:个体思想道德水平的发展,是其在与周围环境积极的相互作用中通过主体的活动实现的。活动是德育课程实施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主体性生成和发展的源泉。因此,在小学德育课程的教学法中,引导学生通过直接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与周围的自然、社会进行接触, 产生真实的感受的体验,积累经验的智慧,获得对自我、对世界、对生命和生活的认识的理解,发展各种能力,促进道德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