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暗示艺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家研究指出,人是惟一能接受暗示的动物.暗示,是指人或环境以不明显的方式向人体发出的某种信息,个体无意中受到信息的影响,并做出相应行动的心理现象.暗示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了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经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于结果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科学家研究指出,人是惟一能接受暗示的动物。暗示,是指人或环境以不明显的方式向人体发出的某种信息,个体无意中受到信息的影响,并做出相应行动的心理现象。暗示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了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经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于结果的内容。举两个实例。某人到医院就诊,诉说身体如何难受,而且身体日渐消瘦,精神日见颓丧,百药无效。医生检查,发现此人患的是“疑病症”,后来一位心理医生接受了他的求治。医生对他说,你患的某某综合症。正巧,目前刚试验成功一种特效药,专治你这种病症,每天注射一…  相似文献   

3.
科学家研究指出,人是惟一能接受暗示的动物。暗示,是指人或环境以不明显的方式向人体发出某种信息,个体无意中受到影响,并做出相应行动的心理现象。暗示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了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经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于结果的内容。我们来看两个实例。某人到医院就诊,诉说身体如何难受,而且身体日渐消瘦,精神日见颓丧,百药无效,医生检查,发现此人患的是“疑病症”。后来,一位心理医生接受了他的求治。医生对他说:“你患的是某某综合症。正巧,目前刚试验成功一种特效药,专治你这种病症,  相似文献   

4.
积极的心理暗示可帮助被暗示者稳定情绪,树立自信心及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本文就心理暗示对职教学生的影响进行探讨,给予学生肯定、赞许和赏识,进行积极的正面引导。  相似文献   

5.
正不知不觉,高三第一学期已经进入尾声,莘莘学子面对纷至沓来的学习任务和不久之后的高考,压力不言而喻,能以良好的心态应对高三学习压力是每个学生内心都深深渴望的状态。面对压力,积极的心理暗示作用不可忽视且简单易行。有人问我,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利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将自己的状态向积极的方向引导呢?我给了他肯定的回答——暗示。是一种心理影响,能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在心理上朝着暗示的方向转变。如果懂得利用言语、环境、动作等等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在学习中、考场上就能发挥出正常水平甚而可以超常发挥,给自己带来事半功倍的收效。  相似文献   

6.
<正>客观上讲,职业学校的学生仍是处于成长之中的学生,他们的是非观还没有最终形成,正是需要教师来引导的,他们对问题的看法肯定也是不全面的,跟风心理及其肤浅的社会经历肯定会使他们对问题做出错误的判断,以可能错误的判断做出肯定的处理结果显然是不妥当的。主观上讲,学生决定教师能不能上讲台,必然使教师产生功利心理,讨好学生才能走上讲台,便会失去教  相似文献   

7.
刍议体育教学中的心理暗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运用各种不同的暗示心理,以明显或不明显的方式向学生传递信息,并通过各种形式的信息交流,达到无意识的心理倾向,从而产生教育和激励的效果,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心理暗示法培育学生积极良好的心态,激发学生上体育课的兴  相似文献   

8.
评语不是无情物,它是带动课堂,点击兴奋点,让学生神采飞扬,昂扬向前的一面面旗帜。好的教师点评,或肯定激励学生;或在谈笑间指出缺点、不足,给他们以心理暗示,让学生觉得自己很行,不断发现自己优点,不断接受自己,在笑声中改正,并赢得赏识,走向成功。  相似文献   

9.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运用各种不同的暗示心理,以明显或不明显的方式向学生传递信息,并通过各种形式的信息交流,达到无意识的心理倾向,从而产生教育和激励的效果,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心理暗示法培育学生积极良好的心态,激发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史颖珠 《成才之路》2011,(26):64-65
心理暗示是指受暗示者在无对抗、无批判、无抵制的基础上,通过议论、表情、手势、服饰、环境和气氛等有利条件,从侧面间接地刺激受暗示者的潜意识,从而对受暗示者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一种活动。在音乐教学中运用暗示手段,就是通过转变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激发学生的心理潜力,减轻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负担,以达到高速、高质量地传递教学信息的目的。这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音乐课堂教学除了传授相应的学科知识和训练必备的技能外,更为重要的是培育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我学习的能力。然而,课堂教学毕竟不同于心理教育,心理暗示只能以一种教学手段运用于教学,使之既不淹没学科特点,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相似文献   

11.
心理暗示,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行动、表情或某种特殊符号,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他人接受暗示者的某一观点、意见,或者按照被暗示的方式活动的过程。教育活动中的心理暗示根据其作用不同可划分为消极心理暗示和积极心理暗示。消极心理暗示会抑制学生的优势与潜力,不利于学生矫正错误和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2.
“心理效应”是指由于社会心理现象、心理规律的作用,使人在社会认识过程中,对人或事所持有的一些特殊的反应效果。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教师的心理变化对学生情感的熏陶、心理的成长等方面都有极大的影响,应尽可能克服心理效应不利的一面,发挥积极的一面,以提高教育的成效。 1.期待效应——树立学生自信心的方法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个超出现有能力水平的目标,并暗示学生肯定能超出所  相似文献   

13.
心理暗示是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暗示作用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积极的心理暗示在教育学生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对进入青春期的学生,用好暗示教育意义非凡.本文着重论述积极的心理暗示对学生教育潜移默化的作用以及如何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  相似文献   

14.
“差生”一个令老师讨厌、学生惶恐的名词,“差生”意味着老师的否定,学生的自卑,同学的歧视。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差生的转换,不少老师做过尝试,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克服自卑,重拾自信。迷茫的学生,抱怨的老师,你们成功了吗?如果还在彷徨,不妨尝试一下。1积极的语言暗示暗示,是指人或环境以不明的方式向个体发出某种信息,个体无意中受到外物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可分积极的心理暗示和消极的心理暗示,积极的心理暗示,会对人产生良好的影响;消极的心理暗示,会对人产生不良好的影响。我们平时教育学生多采用了消极的心理暗示,开始就戴着有色的眼镜去审视差生,给差生施加本不该他们那个年龄阶段所应承受的压力。我们是否意识到“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我认为我们平时教育学生就应该多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因为当学生遇到困难、挫折时,本来心理就比较脆弱,如果老师再加以讽刺或挖苦,就使得学生的心理雪上加霜,长此以往,就会形成自卑心理。其实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谁都不希望接受任何训斥和失败,在这时学生需要更多的是安慰和鼓励,老师可以用“相信自己”“你真棒”“下一次一定能成功”“你已经做得够好了”等语言来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从而使...  相似文献   

15.
从让每一个学生在老师的心目中都是最好的、层次目标让学生在不断攀爬中进步、积极的暗示让学生充满希望、肯定和赞赏让学生树立自信、向前看齐让每一个学生平衡发展五个方面,对巧用“心理效应”以取得良好教育效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需要适应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而能够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行为变化,给予科学准确的心理暗示,则会对学生行为形成引导与归正。以心理暗示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价值应用作为课题,坚持理论结合实际的研究方法,认为发挥心理暗示作用可从三方面进行,即以积极的表情暗示影响学生,以丰富的语言暗示鼓励学生,以到位的反向暗示教育学生。  相似文献   

17.
心理暗示是人与人交流、沟通的一种有效的渠道和途径,也是自我心理调适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心理暗示的定义以及心理暗示的分类,阐述了心理暗示在学生工作中的作用,探讨了利用心理暗示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所谓心理暗示就是指人或环境以不明显的方式向个体发放信息,而个体接受了这些信息后无意中做出的一种心理现象。它能够发掘蕴藏在人身上极其巨大的生理和心理潜力。为了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并保持稳定的学习积极性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教师适时地、合理地运用暗示,设置情感体验的情景,将对学习效果起到促进作用。(一)语言暗示语言是心灵的窗口。教师的行为、品行、作风、性格、知识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语言表达出来的。在教学  相似文献   

19.
心理暗示是人与人交流、沟通的一种有效的渠道和途径,也是自我心理调适的有效方法。本文通过心理暗示的定义以及心理暗示的分类,阐述了心理暗示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探讨了利用心理暗示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正所谓晕轮效应,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障碍的现象。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观心理臆测,它容易抓住事物的个别特征,习惯以个别推及一般,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以点代面;它把并无内在联系的一些个性或外貌特征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必然会有另一种特征;说好就全都肯定,说坏就全部否定,这是一种受主观偏见支配的绝对化倾向。在师生交往中,如果晕轮效应影响到老师对学生的认识,以偏概全,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势必会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所以,教师一定要克服晕轮效应,全面、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