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胫而走易误为「不径而走」。胫是小腿。不胫而走,没有腿却能跑。比喻没有声张或推行,却流行、传播得很快。「径」是小路。  相似文献   

2.
“罚款”小议阜南柴集职高王仲礼当前,社会上流行着一种「罚款热」,完不成任务,罚款;不按期交提留,罚款;违章肇事,罚款;超计划生育;重罚……,诸如此类,罚款方式随着市场经济大潮应运而生,但不知从何时起,这市场经济的「新举措」却被一些教育界的「弄潮儿」,...  相似文献   

3.
日语「若者言葉」缩略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语的「若者言葉」有大量的缩略语。新改订的『W辞苑』(第6版)显示,「若者言葉」缩略语的不少词条有逐步固定成为正式日语词条的趋势。本文在归纳总结「若者言葉」缩略语的造语规则的基础上,分析了其流行的语言内因与社会外因并提出对「若者言葉」缩略语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为了对全体学生特别是毕业班的学生进行「忠试党的教育事业」教育,含山师范学校最近举行了一次「教师光荣」专题演讲比赛大会。 演讲会整整进行了三小时。同学们运用大量  相似文献   

5.
社会经济的变化和发展能对语言产生影响是社会语言学的基本观点,日本的「若者言葉」(青年新语)给日语言研究带来新的问题,如何正确认识、对待这一新生事物是我们的共同课题。笔者将从历史的角度,回顾自「新語」到「流行語」,再到「若者言葉」的研究过程,对「若者言葉」在日语中的定位问题进行分析,并且从「若者言葉」产生的原因和所呈现出的特点分析它的种类。  相似文献   

6.
一「中華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佈,是我国人民也是我國青年政治生活中的一件空前大事。青年學生同全國人民一樣熱烈地擁護它,並表示了認真学習的積極態度。 過去高中三年級曾設置「共同纲领」一科。教学實践证明:講授「共同綱领」,對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與国際主義思想、樹立共社會主義的政治方向,是有很大作用的。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已經正式颁佈以後的今天,為了適應新的情况和要求,就需要在高中三年級設置「宪法」一科以代替「共同綱领」的教学。因此,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决定自一九五五年暑假後,在高中三年級設「中华人民共和國宪法」一科,要求全面的、系統的向高三學生進行憲法基本知識的教育。同時,並决定在一九五四學年度第二學期應届高中畢業班中,將现用「经濟建設读本」的第六五第十章精簡和停授一部分,利用這一時間及時滿足应届高中畢業生获得宪法基本知識的需要。這個决定是十分必要的。事實上,关於在中學高中三年級設置「憲法」一科的問题,早在一九五三年十月,中央教育部即已作出决定。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尚未颁佈及「憲法」一科尚未正式设置之前,曾考虑將原「共同綱领」一科暂時改授「政治常識」,並于「政治常識」一科中,就国家進入新的历史時期後所發生的一些主要的现实政治生活問題一國家在過渡時期的總任務及共他有關問题進行讲授。後因暂用教材「政治常識講授提綱(草稿)」的某些內容较舊,已不適用,因而中央教育部於一九五四年七月又重新規定:「高中三年級『政治常識』科教材暫用『經濟建設常識读本』。」现在,宪法雖已颁佈,但「宪法」一科的課本  相似文献   

7.
《木兰诗》中「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的「思」「忆」二字作何解?课后注释曰:「何所思,想的是什么」,「忆,思念」。不难看出课文是将「思、忆」注作「想」。笔者认为「思、忆」当训为「愁」。「何所思」、「何所忆」即「有什么忧愁」或「愁的是什么」。诗的开篇为「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就透出了木兰愁苦忧思的端倪。这位热爱生活、勤劳纯洁的少女,  相似文献   

8.
「以罚代教」要不得●李春超目前,「以罚代教」的错误做法在一些中小学校还颇为流行。个别教师不仅视它为拿手好戏,还到处传授,使得受罚学生的身心遭到严重摧残,不少学生就此一蹶不振,实在是应引起各方关注。「以罚代教」的突出表现有以下几种:一、体罚或变相体罚。...  相似文献   

9.
呼吁改变「两甩」现象梅海丘呼吁改变「两甩」现象梅海丘目前,农村中学普遍存在着「两甩」现象老师甩「差生」,学生甩副科。老师甩「差生」,就是对「差生」学习上不关心,思想上不帮助,只把眼睛盯在少数的「尖子生」身上。学习上为他们创造种种好的条件,又鼓励,又表...  相似文献   

10.
原兴国平川中学校长兼书记李传梅于一九九二年下学期主动辞去了校长的职务,当上了高三(五)班的班主任,在兴国教育界引起了轰动。他这一举动打破了「上去了没有犯大错误便下不来」的世俗观念。 一个获得「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优秀教师」、省、地区「优秀党员」、「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的高级教师,为何辞「官」不做,要去担任班主任。对此,有许多人不理解。李老师委婉地解释说:「做班主任是我的爱好,也是我多年来的一个愿望。党和人民给予我的荣誉很多,多次评选我为「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而我在这方面  相似文献   

11.
《乐工罗程》文中有一句「程既审上晓音律。」﹂课本对「上」的注释是「指武宗」。联系上下文来看,这样解释是不恰当的。  相似文献   

12.
日语中经常出现反事实条件句,即条件句的前述条件为与已知事实相反或者根本不可能成为现实的情况.本文通过对实例的句式进行细致解析.明确了反事实条件句三个较明显的句式特征:(1)常与推测语气表达「かもしれない」、「だろう」「にちがいない」、「はずだ」共现;(2)常与逆接表达「のに」「のだが」「のだけど」共现;(3)常与「た」、「ている」形式共现,以此表达说话人道憾、后悔、责备、庆幸、期盼等心情.  相似文献   

13.
「研究」一名词差不多已成为教育界中人的口头禅但是误解「研究」的真义者亦大有人在。我们都知道教育已渐渐脱离了哲学的范围而成为一种科学。科学的目的在于求真。而教育学中的真理却不是一下子可以发现的,教育中的问题亦不是一下子可以解决的,必需经过长期的时间,集合多数人的力量,一点一滴去寻求,一个一个去解决。我们欲推进教育中研究的工作,保持教育中科学的精神,则对于「研究」的真义,寻求真理的  相似文献   

14.
在日语中与「来た」对应的、表示"将来"的场合,我们自然会用「来る」来表示.如在「田中をんは来る」中,无论田中什么时候来,即便用「今来る」也不表示现在时,表示的依然是「すぐ来る」将来时.但如果就此说日语中的「来る」的「る」表示将来时的话,那么在「山が見える」中则一般表示现在时,而在「もぅすぐ山が見える」中,又变成了表示将来时.由此可以看出,我们是不能以「る」(包括其它活用动词)来区别日语的现在时和将来时,因为日语中没有如英语"过去一现在一将来"的表达形式,即日语中没有将来时.本文在这种情况下分析日语为何没有将来时.  相似文献   

15.
一九二○年三月,胡適在「新教育」上發表了「中學國文的教授」一文。當時,無产階級领導的新文化思想正以雷霆萬鈞之势,在文化界擴大其思想影响,并使舊的教育思想體系發生了動摇。胡適看到了「這個學制根本動摇的時代」,覺得必須向「学制」方面,首先是向「中学国文的教授」方面,凭藉他在五四新文学運動中騙到的「威信」來插進一手,在這个陣地上來抵制馬克思主義。这篇論文的寫作動機,就是這樣。胡適的「国文」教学思想是他的文學思想和教育思想雜交而成的。而這两方面的思想又都是由他的哲学理論——實用主義所形成的。他的「国文」教学的主張,實際上,是採取了比较隱蔽的形式,向人們灌輸了濃烈的反动思想的毒汁。茲就教學目的、教学內容、教学方法、教材分量等方面簡單分析一下: 第一,胡適所定的「国文」教学的目的,露骨地表現了反动资產階級力圖掩飾教育的階級任務的虚偽性,故意地割棄了教育目的,抹殺了教養与教育的內在的有機聯系。民國元年教育部所定「国文」教学目的為:「國文要旨在通解普通語言文字,能自由發表思想,並使略解高深文字,涵養文学興趣,兼以啟發智德。」现在姑不論這「智德」的具體內容。胡適也承認上述的教學目的是「不錯」的,可是當他「斟酌現在情形,暫定一个中学国文的理想标准」時,却把這極其抽象的「啟發智德」的字样也刪掉了,而改為:「(1)人人能用國語(白話)自由發表思想——作文,演说,談話——都能明白通暢,沒有文法上的錯誤。(2)人人能看平易的古文書籍,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鑑之类。(3)人人能做通順的古文。(4)人人有懂得一點古文的機會。」這個目的,在两年后的「再论中学的国文教學」中,基本上仍无修改,只说「作古體文,但看做實習文法的工具,不看做国文教学的目的」。從上可以看出胡適的  相似文献   

16.
鉏耰棘矜     
课本注:「鉏,同「锄」。耰,古时的一种农具,似耙而无齿。棘,同「戟」。矜,戟柄。」这里仅对「棘」的解释提出异议。「鉏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贾谊以「鉏耰棘矜」与「钩戟长铩」相比较,比较的结果是「非銛」  相似文献   

17.
编稿采撷录     
一 <<游黄山记>>动词妙用一「向时云里诸蜂,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群峰从云中露出来,可用「显现」「见」「冒」、「崭」、「突」「高」、「拔」等.仔细品味,都不如用「透」.「透」不仅有「显现」、「崭露」的意思,而且还有「穿透」、「冲破」的意思,给人一种诸峰突起、峥蝾竞上的气势.这一动人景象,更激发了作者登山揽胜的欲望.可是,作者  相似文献   

18.
「但」是连词,同「但是」一样,常与「虽然」、「尽管」相呼应,表示转折关系。和「但」具有同样语法意义的还有语气副词「却」。《现代汉语词典》说:「却:副词。表示转折.比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第三册《论积贮疏》中「淫侈之俗日日以长」一句里的「以」字,课本注解为:「以,这里用法较特殊,大致属于助词性质,没有实在意义。」我以为这个「以」字应理解成连词,用法与「而」同。自《经传释词》提出「以」、「而」互训后,各家虚词专著多已援引认可。古文中「以」、「而」互文的例证并非鲜见,尤以骈文中为多。既然「而」可连结状语和中心词(谓语),如「顺风而呼」、「终日而思」、「时时而间进」  相似文献   

20.
日语中「は」和「が」的表现方式和用法复杂,同时,汉语中又没有「は」和「が」的用法区别,这些都给中国的日语学习者理解使用日语造成困难.本文解析了野田尚史总结的关于「は」和「が」用法区别的五种原理,笔者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一种原理,并根据难易程度调整顺序,形成区别「は」和「が」用法的六种原理.通过这些原理来进一步解析「は」和「が」的用法及区别,旨在达到使日语学习者理解并准确运用「は」和「が」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