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使广告被人记住并产生购买的欲望是广告人最关心的问题,模因论为广告创造者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通过分析模因的传播过程得出强势模因的特征,进而论证影响模因生存和发展三大要素: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文化因素,并以七喜广告为例分析广告语中强势模因的复制与传播,旨在为运用强势模因成功设计广告语提供方法.  相似文献   

2.
如何使广告被人记住并产生购买的欲望是广告人最关心的问题,模因论为广告创造者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通过分析模因的传播过程得出强势模因的特征,进而论证影响模因生存和发展三大要素: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文化因素,并以七喜广告为例分析广告语中强势模因的复制与传播,旨在为运用强势模因成功设计广告语提供方法。  相似文献   

3.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广告与成语的有机结合是历史的必然产物和语言精华。本研究以模因论和顺应论为基本理论框架,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探讨了汉语广告语中成语的运用,提出了广告语中成语模因成功传播所具备的五种属性以及从认知、情感、文化三方面分析此类广告语是如何得到受众的认可,从而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4.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广告与成语的有机结合是历史的必然产物和语言精华。本研究以模因论和顺应论为基本理论框架,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探讨了汉语广告语中成语的运用,提出了广告语中成语模因成功传播所具备的五种属性以及从认知、情感、文化三方面分析此类广告语是如何得到受众的认可,从而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5.
广告作为一种宣传和传播文化载体,目的是通过这种载体让其内容(广告词)在读者心中产生更好的关联与顺应,从而达到理解、接受、记忆与消费产品的效果。从模因、关联与顺应理论角度出发,对一些汉语广告中熟语模因现象进行分析讨论,从而帮助语言学习者更好地了解广告词的语言模因。  相似文献   

6.
"模因论"和"认知隐喻"是外语教学中有关文化和语言不得不关注的两个重要概念.其特点、类型及其成因等方面有着许多相似之处.经过比较分析之后,了解"模因论"和"认知隐喻"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对语言文化学习和教学十分重要.模因论(memetics)是基于新达尔文进化论观点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研究.后进入到了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哲学等领域.模因(meme)源于生物学词汇(基因).模因是一种信息单位,更是一种文化传播单位,通过模仿而得到复制和传播.模因是一种与基因相似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模因论是一种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为广告口号翻译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模因具有选择性,广告口号要成为强势模因,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广告口号翻译中,强势模因的打造主要使用三种策略:重复、类推和新造。译者应充分考虑接受者的认知环境、情感需求等因素,灵活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和表达方式,创作出最能实现广告主交际意图的强势模因。  相似文献   

8.
模因论是研究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任何一种通过模仿传递给他人的信息都可以称作模因,流行语作为语言信息,被人们不断复制、传播,因此流行语本身也是一种模因。本文以语用顺应论为基础,从三个"世界"即心理世界、社交世界以及物理世界对流行语模因进行探究,提出了流行语模因能够广为流传,正是顺应了这三个世界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16,(96):73-74
模因论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该理论认为,模因是文化传播单位,也可以说是复制模仿单位。模因论揭示了语言发展的规律,而语言模因,作为模因的一种表达方式,它的复制、传播为丰富人类的语言提供方便、快捷的途径,也为外语教学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语言中任何字、词、句、段落乃至篇章,只要通过模仿得到复制和传播,都有可能成为模因。本文依据模因论这一理论,着重探讨该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认为该理论对听说及写作教学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根据模因理论,结合广告语言的模因筛选标准,选取一些成功的广告语作为典范,从修辞与文化等方面探究了广告语言怎样适应这些机制以求生存与发展,及模因在广告语言中的复制与传播,为人们创作广告语言提供一些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