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研究方法论论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试图从教育哲学角度,对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发展、构成加以评述,并在此基础上对当前我国教育理论研究中的方法论运用问题进行反思,如元教育学研究、教育学的性质、教育研究中的理论思维、人的主体性发展等。作者期望,通过对这类问题的探讨,在教育研究方法论上超越所谓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研究传统,寻找教育学理论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2.
现象学教育学突出强调师生之间的交互主体性,认为教育学不能从抽象的的理论中去寻找,而应该在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强调教育理论必须关注时代的教育实践,关注现代化现实并对其进行反思。本文试图从现象学视角重新诠释教育学的理念,希望现象学的路标能够引领我们通达教育事情之本身。  相似文献   

3.
作者较长时期的从事教育学学习和工作,后转入社会学专业的学习。经过社会学专业学习并旁听人类学研究生课程等"陌生化"过程后,对教育学的学科危机、学科界限和学科本土化三个热点问题进行反思。认为,学科危机并非教育学独有,当前教育学的最大危机在于研究方法上的欠缺,思辨性论述盛行,经验研究不足;教育学是"领域"学科,宜采取"无学科立场"的"问题导向"来进行教育研究;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和误读的地方性知识理论,用规范的研究方法研究"当地"的问题,以推进教育学的本土化。  相似文献   

4.
范梅南智慧教育学思想源于他对教育实践的反思,他把现象学思想引入教育学领域并提出了教育学的意向和教育机智理论,重新阐释了师生关系,并作出全面的反思,其教育学思想在现代功利化社会之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元教育理论及其危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元教育理论及其危险●周作宇目前,教育学的境遇令人担忧,对教育学的反思自是不可避免的。由对教育问题的反思到对教育学问题的反思,这是一次理论界的认识飞跃。“元教育理论”概念的出现,可谓是反思的直接产物。与使用这一术语的人数不断增多相映衬,对这一术语“迷茫...  相似文献   

6.
知识的本质观是关于知识本质的认识模式和思维方式的方法论观点.本质主义的知识本质观是近代以来,对中国知识教育及教育学研究影响最为深刻的一种观点.当前,由于其知识信仰的本质主义严重制约了中国教育学研究和教育改革的发展,因此,必须对其产生背景一现代性及其理性进行反思与批判.反本质主义的知识本质观超越于本质主义的知识本质观,以其后现代性对现代性的知识本质观进行了彻底地反思、批判与解构.然而,这种知识本质观仍然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缺点,必须对其产生的核心背景一后现代性进行反思与批判.反思的现代性超越于二者,在包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合理要素的基础上,兼容知识的相对性、动态开放性、多样性与差异性、情境性、共识性以及不确定性六个维度重建了新型的知识本质观.据此,中国教育学研究和教育改革必须在此基础上,对教育学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性变革中存在的问题与论争,进行深刻地教育学反思与批判,走向反思的现代性之路.  相似文献   

7.
现象学教育学探析   总被引:56,自引:0,他引:56  
现象学是现代西方哲学最重要的哲学思潮之一 ,对 2 0世纪的西方哲学和包括教育学在内的其他学科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现象学教育学在一些欧美国家获得发展并保持生机。现象学教育学把教育理解为参与其中的人与人之间的生活方式 ,认为教育学不能从抽象的理论论文或分析系统中去寻找 ,而应该在生活的世界中去寻找 ,强调教育理论必须关注时代的教育实践 ,关注现实并对其进行反思。当前教育理论与实践中日益频繁使用的生活、情境、意义、理解、建构等等话语都与现象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回到实事本身、交互主体性、生活世界等现象学概念对教育理论与实践具有特殊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人们就教育学中国化问题,从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学科建设、教育学科学化、教育学元反思等角度展开了论述,但至今没有速成一致认识,也没有形成人们所追求的中国化“教育学”。因此,有必要从新的视角对教育学中国化的实践历程、阻碍教育学中国化的关键因素及破解策略、教育学中卑化努力方向等方面展开研究,以利于促进教育学中国化取得突破性进展,并为最终建立中国特色的教育学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教育学建设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孙振东 《教育学报》2005,1(5):18-26
当前我国教育学建设的核心问题是教育学科学化问题,而教育学的科学化不仅是通常议论的研究范式问题,从科学规范并结合我国教育学发展实际来看,还应包括其他一些与教育学研究效度和信度有关的问题。区分跨学科教育研究与多学科教育研究、承认教育理论的多元化存在、超越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的两极对立、正确认识教育学科学性与有用性的关系、走出“建设中国教育学派”的迷途,以保证我国教育学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人类通过教育寻找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同样教育在与人类生活的密切相关的实践活动中显示其回归生活的品性与关心个体成长的旨趣.教育学知识是教育学成学之后的一种对教育理论的思维方式和实践的标准,它既不是教条式的教育经验总结,亦不只是简单地对其他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吸收和利用,而是以教育特有的话语对教育学生存价值的思考,是对教育内在价值和教育学活动能力的意义探寻和内涵的不断拓展与挖掘,追逐的是教育意境的深远和悠长.教育学知识有源于实践又超越实践和来自生活又回归生活的品性,教育学知识的旨趣实现的正是对人性的关怀和人类对教育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1979~1994:功利主义德育观美学超越的历程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对功利主义道德观的超越是德育理论借助美学进行交叉研究的重要目标。本文回顾了最近十余年教育学、美学交叉的历程,认为在美育范围内研究德育功能有领域的限制;而目前“教育美学”或“德育美学”范...  相似文献   

12.
教育认识领域的困惑不断地发生,直接影响着教育研究过程和教育学学科建设的进行。由于现实中的一切令人困惑的现象,其缘由往往在悠长的历史之中,因而,要释解许多困惑,回顾和反思教育认识演化的历史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我们认为,人类教育认识经过了"事实化-自觉化-专门化-专业化"的基本历程,伴随着这一历史进程,教育认识的产品有"教育经验-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学"这样一些存在形式。  相似文献   

13.
教师反思的提出与倡导,是基于对教师与学生生命尊重的教育学要求,它并不具有“超越”自身的品质,而是有限的,具有自身的基本规范性。教师反思不仅历来被我国当作教师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素养而加以提倡,而且也受到国外教育的重视。在当代,把反思作为教师一种专业素养不仅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教育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4.
保罗·费莱雷的"解放教育学"是当代最具世界性影响的教育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有其坚实的实践背景和深厚的理论基础.本文试图通过揭示费莱雷的核心教育观,以描述<被压迫者教育学>的概貌和构成.本文认为,费莱雷对现代教育的性质作了一次总诊断,启发人们对教育在统治与解放之间、压迫与自由之间实际定向的反思.此外,本文还初步估价了"解放教育学"对教育理论建设和教育实践反思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教育实践需要教育理论"给力"。如何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学习教育理论的价值和必要性,一直是教育学教学中尚未解决好的"老问题"、"难问题"。本文结合在教育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尝试,从感知、理解、反思、追问、整合等方面提出对教育理论学习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6.
对教育学,有众多的批评。其中,最为激烈的批评之一,就是教育学脱离实际、高高在上,与实际的教育、教学实践缺乏鲜活的联系。个别偏激之士甚至认为,教育学乃无用之学。几年前,我亲听一位卓有成绩的教育工作者这样说:“教育学没有什么用,我的做法都不是从书本上来的,都是自己摸索出来的。”这种评价,不无偏激,但却令人反思。  相似文献   

17.
范梅南智慧教育学思想源于他对教育实践的反思,他把现象学思想引入教育学领域并提出了教育学的意向和教育机智理论,重新阐释了师生关系,并作出全面的反思,其教育学思想在现代功利化社会之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现象学教育学运用于教育实践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象学教育学理论和实践源于现象学、解释学思想,突出强调师生之间的交互主体性,教育学不能从抽象的理论中去寻找.而应该在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强调教育理论必须关注时代的教育实践,关注现实并对其进行反思.现象学教育学的这种全新视野对我们重新理解教育,理解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理解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我们解决存在已久却悬而未决的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中的一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教育学现象”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通过简要反思中国教育学发展历程,揭示了“中国教育学现象”背后的方法论和认识论偏向。认为,“被教育学化”、“教科书化”、“体系化”是中国教育学起步时的原初特点。这也是当今教育学研究中的一种偏好和追求。产生这种倾向的原因之一是由于意识形态的泛化和理性批判精神的丧缺。本文认为,教育理论是“选择性”理论,正视意识形态的存在,面对教育现实问题进行理性的选择,正是教育者的使命  相似文献   

20.
教育本是一个整体性的存在,却在我们的实践中呈现出各种分裂,这当然不是某种抽象的教育自身运动所致,而是教育在其承担者即教育者的意识中被机械切割的结果。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具体表现为:教育理论论述具有轻视整合的习惯;教育学科学术研究忽视工学这一领域;教育实践者缺乏反思品格和超越意识。要消除非整体性的教育理解现象,我们当然可以本着对实践的关怀,努力提出一些我们认为有效的建议,但较为谨慎的做法还是努力描画整体性的教育理解的模样,在整体视域下对教育做出基本的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