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淬火砺兵     
《军事记者》2010,(7):F0003-F0003
李三红,1978年3月出生.1995年12月入伍。海南省三亚市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解放军报》、《解放军画报》特约记者,广州军区政治部摄影干事,少校军衔。他先后发表摄影作品2000余幅。其中数十幅作品在军内外摄影比赛中获奖.4次荣立三等功。  相似文献   

2.
一本精美的摄影佳作摆在我的案头,一幅幅或黑白或彩色的照片是那样传神、耐看。它由极具权威的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著名摄影家吕厚民题写书名——《赵有强新闻摄影作品》。而它的作者却只是我省一家地市报——《常德日报》的一名年轻记者。他叫赵有强,今年才38岁。赵有强"出道"的时间不长。初识摄影时,他还在企业工作,只是偶尔拍拍照片。虽说在几年内有100多幅新闻、艺术照片上了全国的诸多报刊,也有10来幅作品获奖,但他仅能算一个"低烧"都不是的"发烧友"。1992年11月,常德日报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编辑、记者,他才挤进新闻圈,成为一名专职摄影记者,开始了在新闻摄影这条长路上的艰  相似文献   

3.
一九八六年第一期《解放军画报》用四个版面发表了海军航空学校政治部新闻干事胡洪波的作品《地下抢险》十幅照片,这组照片获得了一九八五年度全国摄影金牌奖,解放军画报社给他发来了贺电,部队给他记了二等功……我脑子里产生了一个问号——一个年方二十三岁,拿起日产“确善能”相机才两年、搞新闻工作才五年的新闻干事,怎么一下获得成功了呢?为此,我特地访问了他。胡洪波,湖北天门县人,身高一米七二,他用  相似文献   

4.
河南日报社摄影记者王根乾拍摄的《喜相逢》,几年过去了,但仍然经常闪入眼底,浮于脑海。这就是一幅好的新闻照片的魅力。这幅作品,曾获河南省1985年新闻照片一等奖,同年获省新闻摄影展览二等奖。新闻照片和其他诸如艺术照片、广告照片一样,可以使用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等手法。《喜相逢》属中景照片。中景照片比较难拍。它是以情节取胜的一种表现手法。王根乾同志在谈体会时曾经写道:“过去拍母女相逢,一般都是落泪,这张照片哭中有笑,笑中有甜,人物之间感情协调,画面真切活泼。”他说得对。拍摄中景照片主要是表现人与人的关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幅令人触目惊心的照片,照片中暴徒正手持匕首,朝着对方猛力刺去,被刺者已惊慌失措,陷入绝境,画面背景里醒目地书写着:“日本社会党浅沼稻次郎氏”等条幅。——这就是获1961年荷兰国际新闻摄影比赛最佳新闻照片奖的《浅沼被刺》。这幅照片当时曾轰动世界,至今虽然已过20多年,一眼看去,仍能扣人心弦。这幅新闻照片,雄辩地告诉人们,新闻摄影有着强烈的感染力,能够广泛地影响读者。有时一篇新闻报道,写上千言万语,还不如一幅照片令人信服和感人至深。因此,当今社会报纸、杂志刊登的新闻照片日益增多。新闻摄影越来越引起党和国家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咔嚓”、“咔嚓”……仿佛举手的功夫,在外行人眼中更是轻而易举。然而,体味个中甘苦的人却知道,每一幅称得上艺术的摄影作品,绝非偶然获得,大都是作者长期深入生活、苦心追求探索的结果。沈阳军区某集团军摄影干事廉洁30余载从军路,都是在光影的艺术追求中度过的。翻看廉洁的摄影作品,犹如一面面多棱镜,折射出光影艺术美中潜藏的特质,粗犷中极具精细,宏大中别具情感。他镜头中的《踏破铁鞋》、《奋战五昼夜》等新闻佳作和艺术作品,不仅是用“胶片”凝成的,更是用“汗水”换来的。廉洁是1974年走出辽西农村的,那年他才18岁。热血沸腾的廉…  相似文献   

7.
每一个人的生命长河里,都曾经有过辉煌的瞬间。军事经济学院新闻干事、《解放军报》特约记者周凤仪,在他30多年的摄影生涯里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瞬间。30多年以来,他先后在军内外报纸杂志发表新闻图片和艺术作品3000余幅,其中,他拍摄的《不畏艰难练硬功》等上百幅作品在国内外摄影比赛中获奖;他还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与人合编的《现代摄影技巧150问》、《摄影基础知识》等著作颇受同行的青睐。作为一名记者,周凤仪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较强的新闻敏感性,善于驾驭重大历史题材和捕捉一些突发事件。那年夏天,武汉地区遭受百年…  相似文献   

8.
秦德禄1978年3月入伍,同年底调团政治处担任摄影员.1987年调到某集团军政治部任摄影干事至今。职务副团.中校军衔。从事摄影工作20年来,共在军内外各种报刊、杂志刊用新闻、艺术图片3000余幅,各种杂志封面100多个,先后在省以上摄影比赛和展览中获奖、入选作品100余幅,连续13年获北京军区新闻报道工作一等奖,1996年被《解放军报》评为“全军新闻摄影十佳”。1989年被中国摄影家协会吸收为会员,《中国摄影家大辞典》收录了有关他的事迹。他先后7次荣立三等功,1次二等功。7次三等功,1次二等功,光凭这些就该写写某集团军摄影子事秦…  相似文献   

9.
在青岛警备区有位被同行称为“高产记者”“得奖专业户”的新闻摄影干事。他用辛勤做脚步,以心灵为镜头,在闪光中捕捉精彩的瞬间。十几年来,他先后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稿件1000余幅,有50余幅作品参加过摄影展。1998年10月,他的成才事迹被收人《中国文艺家传集》,他就是胶南市人武部摄影干事张启宏。一次偶然的机会,使张启宏走上摄影艺术之路。1986年的一天,从小爱好摄影的他在游览青岛崂山时,深深地被崂山旖旎的风光所吸引。他即兴拍摄了崂山风景照《初坛》,后在《青岛画报》“爱我故乡”征稿中被刊用,并荣获三等…  相似文献   

10.
王红,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1987年入学的学员,他从硝烟弥漫的老山前线下来,不久前,国防部长张爱萍特意请他到家中作客。 1977年,王红从陕西西安应征入伍。不久,部队首长让他担任部队的摄影报道员。他天资聪明,再加上勤奋刻苦,一幅幅反映连队火热生活的照片,接连见诸报端。很快,他成了兰州军区小有名气的“记者”。中国青年报举办“第三届80年代青年人”新闻摄影比赛,他拍的《婚礼上的回答》等压倒群芳,夺得第一名。南疆炮火正猛的1985年,为了严惩越南侵略者,部队按实战要求训练。战士们摸爬滚打,苦练真本领。当时,已成为新闻干事的王红,与战士整天泡在一起,军人们甘愿吃苦的献身精神,在他脑海中得到  相似文献   

11.
怎样才能拍摄出好的新闻照片?通讯员李华荣说:“关键要敢于突破和创新,特别是处在基层工作的通讯员更要不断创造自己的新天地。”正是由于敢于突破,李华荣的新闻图片才一幅比一幅有新意。1987年他的《中央精神到农村》获河南日报少林杯摄影比赛三等奖,《雪里送炭》获中国法制报新闻摄影比赛鼓励奖和河南邮电报好新闻照片一等奖。他连续两年被区县评为模范通讯员,并在最近被省新闻摄影学会吸收为会员。  相似文献   

12.
第一次听到贺延光的名字,是因为一幅家喻户晓的照片《小平,您好!》。更多地了解贺延光,是在新闻摄影课上。看到他的新闻摄影图片《两党一小步,民族一大步》——胡锦涛与连战的历史性会见。  相似文献   

13.
你——金义良,南京军区后勤部的摄影干事,从事新闻摄影20多年,全国、全军性的摄影展览没少参加。我见过你那一百多张入选通知和五六十张获奖证书。你出版过一本《清凉世界莫干山》风景画册,有七幅作品出国展览,其中四幅被国外几家报刊争相选用。去年,你的作品《银羽》在“江苏在腾飞”摄影展览中又获了奖。噢!对了,1985年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摄影家辞典》,把你几十年的摄影生涯载入书中……你周围的人跟我讲,让我写写你,说你身上有“闪光点”。  相似文献   

14.
目睹了沈阳军区某装甲师新闻干事周琳的作品剪贴和获奖证书,实在是令人佩服。作品剪贴厚厚的7大本,30本各类新闻稿件和摄影比赛获奖证书,让人目不暇接。特别是他入伍10年之际出版的个人新闻作品集《镜笔军旅》一书,更是字稿与图片作品并驾齐驱,一手摸着两条“鱼”。他已发表1500余篇(幅)的新闻作品.并成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相似文献   

15.
在近日许昌市表彰优秀通讯员的会议上,河南省许昌军分区政治部宣传科长张燕军和建行许昌分行办公室宣教干事张国防兄弟俩榜上有名。今年30出头的张燕军比张国防年长5岁,兄弟俩在家中一个排行老三,一个位居老四。张燕军上高中时,一位同学送给他一架廉价相机,乐得他整天不停地摆弄,后来居然用此相机给别人照出一张张像模像样的相片来。1982年当兵后,受部队新闻干事的启蒙,他迷恋上新闻摄影,拍摄反映连队官兵生活的照片,上了《中国青年报》和《战友报》。部队搞军地两用人才培训,他还被抽调去当摄影教员。真正搞新闻的“黄金季节”…  相似文献   

16.
近日,青海省档案馆举行李景瑞照片档案捐赠仪式。离休干部李景瑞将自己所拍摄和珍藏的3700幅老照片捐赠给省档案馆。这些照片包括李景瑞从事新闻摄影工作40多年来拍摄的大量新闻、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照片以及他个人珍藏的老照片。其中部分作品曾在《人民日报》等报刊  相似文献   

17.
虽然生在深山沟,但是,他的名字却出现在《中国记者》举办的新闻摄影月赛一等奖获奖名单中.他就是高山岳,汝阳县新闻中心新闻干事.  相似文献   

18.
欣赏新闻照片,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莫过于那些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画面——新闻特写照片。比如1956年至1986年30年间,“荷赛”——世界新闻摄影比赛最佳新闻照片的29幅作品中,就有8幅是特写作品。这些作品以其特有的视觉表现力和震撼力打动了评委,赢得了观众。应当说,近几年,我国新闻摄影工作者在新闻摄影特写的表现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与探索,并拍出了不少好作品。如王文澜拍摄的《聂卫平》,以及他参加全国体育摄影十佳评选的人物特写作品;郭建设的《最后的护理》;王援朝的《奉献——全国劳模曾乐》等。这些作品不仅被多家报刊选用,而且在国内  相似文献   

19.
在近日许昌市表彰优秀通讯员的会议上,一位市领导在给一对长相相似、个头相当的获奖者发奖时,看看这个,望望那个,笑着说:“你们是亲兄弟吧!?”两人不置可否地一笑。这兄弟俩就是许昌军分区政治部副营职宣传干事张燕军和许昌建设银行办公室宜教干事张国防。今年30出头的张燕军比张国防年长5岁,兄弟俩一个排行老三,一个位居老四,哥哥张燕军1982年10月入伍,起初在北京军区某坦克旅当战士、车长,1984年8月考入蚌埠装甲兵学院,毕业后回部队当排长、指导员,1990年底调许昌军分区当干事。他搞新闻从摄影开始。上高中时,郑州一位同学送给他一架玩具相机,乐得他整天爱不释手,不停地摆弄,后来居然用此相机给别人照出一张张像模像样的相片来。当兵后,受部队新闻干事的启蒙,他涉足并迷恋上新闻摄影,拍摄反映连队官兵生活的照片,上了《中国青年报》和北京军  相似文献   

20.
我1978年3月入伍,同年底开始学习摄影。从一个门外汉,逐步成为胜任本职工作的摄影干事。特别是调往集团军任摄影子事的7年中,带领各师、旅、团的摄影骨干拼命工作,先后被q解放军报》采用照片930余幅,其中在《解放军报》举办的军事新闻摄影比赛中,获得4个一等奖,7个H等奖,12个三等奖。被《解放军画报》刊登20多个专题,其中4个专题获《解放军画报》的优秀作品奖。是全军连续7年在《解放军报》上用稿最多的单位。我们每年在军报、画报刊登的新闻照片占北京军区的三分之一。我们集团军共有摄影骨干36名,因摄影工作成绩突出,有10人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