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成 《文教资料》2006,(28):45-46
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中西悲剧精神在中西方文化中有不同的表现形态:1)不同的悲剧主人公;2)主人公不同的悲剧命运冲突;3)不同的悲剧结局。探讨了造成中西悲剧差异的民族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2.
悲剧观念是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中从西方引进来的美学范畴,它有复杂深刻的内涵,悲剧、悲剧性、悲剧意识都是它的基本概念,而悲剧意识最能体现一个民族文化的审美品格。中国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的,充满了对自然的抗争和复杂的社会斗争,具有产生悲剧意识的文化基础。但是中国文化中的主流文化儒道又有强烈的消解作用,使中国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悲剧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3.
中西古典悲剧在悲剧人物、悲剧冲突、悲剧结局、悲剧精神四个方面均呈现出参差不同的美学风格,这些差异的形成原因要追溯到各自迥异的文化土壤。  相似文献   

4.
中西古典悲剧中的主人公所表现出的精神气质完全不同,西方古典悲剧中的主人公表现的多为阳刚之美,而中国古典悲剧中的主人公表现的多为阴柔之美。这种不同,与西方文学属于海洋型文化而中国文学属于内陆型文化的文化传统和西方戏剧属于贵族文学而中国戏剧属于平民文学的文学特征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中西方的悲剧意识更主要地表现为差异性。中西悲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悲剧主人公的性格特征、戏剧冲突及悲剧结局三个方面。中西悲剧的差异有着深厚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6.
悲剧起源于人在极限生存困境中的张力。在这一范畴中,个体生命之纬与使之处于极度困境的社会的、精神心理的、人本体的因素等在制约冲突中形成张力。处于这种张力之中的中西女性,因使其面临极度困境的种种因素的不同,故而形成了中西女性形象的差异。本文在区分中西女性形象的差异的同时,从中西文化认知结构中探寻形成之因,并进一步认识中西悲剧的特质。  相似文献   

7.
在中西戏剧的比较分析中,对中西悲剧美感效应的解读是一个重要学术命题。因为由此我们不但可以挖掘中西悲剧精神及民族意识的差异,更可以从中透视中西文化的不同价值趋向和审美心理,从而在当下的文化语境中提出互识、互证,特别是互补的文化创新命题。  相似文献   

8.
生命意识是人的基本精神属性,作为文化和诗学的文学性主题,表现为生和死的精神想象和文学表述。本文运用文化诗学、比较文学的研究理念与方法,比较分析古代中国与埃及生命意识之不同,阐释其对于中国与西方古代文学主题、诗学审关意识的深刻影响,分析其对中西文学审美精神及人生悲剧性的建构,比较中西文学悲剧意识之差异。  相似文献   

9.
悲剧向来被认为是最高的文学形式,它作为人类宏大文化乐章中的一个音符,始终吹奏着时代的最强音,具有持久的震撼力和极深的文化意义。而根植于悲剧土壤中的悲剧意识形式,作为民族心理的一个缩影,已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和日本作为一衣带水的邻国,又有两千多年的文化交流,却孕育出了异质的悲剧文化,形成了不同的悲剧意识,即中国的“柔”性悲剧意识和日本的“刚”性悲剧意识。这种差异与其所承载的民族文化性质的差异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0.
清代方成培的《雷峰塔传奇》作为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其悲剧表现手法在中国悲剧史上独树一帜;而英国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则是历来为学界所公认的大悲剧。引人注意的是这两部悲剧都是典型的社会悲剧,都塑造了富于反抗意识的主人公形象,可对悲剧结局的表现却完全不同。文章以这两部悲剧为例,试图对其悲剧结局表现方式进行分析,并从民族文化心理的角度探索形成两者之间这样一种表现差异的原因;从而说明不同民族对悲剧的理解及表现方式存在差异性,对不同民族的悲剧不能简单套用西方理论概而论之。  相似文献   

11.
对中西古典悲剧的三大类型(即命运型、性格型、社会型)的差异性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中西民族存在着悲剧观念的根本性差异:在命运观上,中国重伦理功用,常著"乐天之色彩",而西方重认识,常著原罪的"审美性";在自我认识观上,中国重克己的和谐,显得悲苦凄怨,而西方重扬己的冲突,显得悲壮崇高;在社会观上,中国重命运形而上的解脱,而西方重社会形式本身的批判.造成这种差异性的根本原因是各自所赖以产生发展的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12.
辨证分析王国维《红楼梦》悲剧观,需要放于整个中西文学史中加以考究。生态人类学视角下,《红楼梦》作为传统文学之一并无悲剧可言,其现代文学悲剧属性主要表现在与之相关的自然环境、族群、政治、社会、精神等外部领域。  相似文献   

13.
对中西古典悲剧的三大类型(即命运型、性格型、社会型)的差异性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中西民族存在着悲剧观念的根本性差异:在命运观上,中国重伦理功用,常著“乐天之色彩”,而西方重认识,常著原罪的“审美性”;在自我认识观上,中国重克己的和谐,显得悲苦凄怨,而西方重扬己的冲突,显得悲壮崇高;在社会现上,中国重命运形而上的解脱,而西方重社会形式本身的批判。造成这种差异性的根本原因是各自所赖以产生发展的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哈姆雷特》与《窦娥冤》两剧进行比较,认为,中西悲剧的差异主要是由中西方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迥异的审美心理和情感表达方式不同所致。从悲剧角色与悲剧冲突两个角度进行论述,认为西方悲剧精神较张扬,表现出较强的个体自主意识,而中国古典悲剧精神往往较含蓄内敛,悲剧角色缺少自主意识。故本人以为欣赏中西悲剧应该注重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哈姆雷特>与<窦娥冤>两剧进行比较,认为,中西悲剧的差异主要是由中西方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迥异的审美心理和情感表达方式不同所致.从悲剧角色与悲剧冲突两个角度进行论述,认为西方悲剧精神较张扬,表现出较强的个体自主意识,而中国古典悲剧精神往往较含蓄内敛,悲剧角色缺少自主意识.故本人以为欣赏中西悲剧应该注重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6.
悲剧向来被人们认为是最高贵的艺术,更是美学中重要的部分,从古到今在不同国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命运是造成悲剧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中西悲剧文学作品中有大量的命运观念主导故事结局的作品,地域文化的差异又造成了中西悲剧文学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但无论是命运还是悲剧,人都需要在困难和挫折之后继续前进,冲出设定的圈子,去寻找更多的希望与可能。  相似文献   

17.
王国维悲剧思想之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国维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提出“悲剧”概念的学者。从借用西方近代美学、哲学思想研究本国文学到深入挖掘我国古典文学的美学价值,王国维在悲剧的内涵、题材内容、艺术特征、美学价值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悲剧思想体系。但以往论者对王氏的悲剧思想往往笼统言之,未能注意到其悲剧思想也有一个逐步发展成熟的演变过程,影响了对正氏悲剧思想之美学价值的进一步挖掘。本文仔细辩析了王国维前后悲剧思想之异同,理清其发展脉络,进一步论述其悲剧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历史地位,以深化对其悲剧思想的研究和认识。  相似文献   

18.
埃米莉以其独特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感悟及其天赋的才能创造了文学上辉煌的成就.纵观她的人生、小说和诗歌,我们能感受到其中无所不在的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这种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既源于她的现实生活,也源于她独特的价值观.面对不幸的生活和严酷的现实,埃米莉表现出强烈的悲剧意识,采取各种应对措施,表现出敢于抗争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19.
民族文学有其独特的审美特质,这一点得到了大多数研究者的认可。然而,独特的审美特质何以形成、何以体现等问题却较少得到系统的研究。由于仪俗不但是民族文化传统、民族精神的主要载体,也是民族文学中无法回避的书写逻辑,因此,以仪俗为切入口,探讨仪俗与少数民族小说审美特质的形成之关系当是一个较为合理的研究路径。研究发现:通过仪俗书写,少数民族小说在地理空间(文化空间)、生态空间、无意识空间以及空间结构等方面,形成了其复合而独特的空间美学特质。  相似文献   

20.
贾政这一悲剧人物形象产生于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独特的文化环境。其文学形象具有深刻的悲剧审美意义:表现为其文化品格呈现出浓重的分裂性和双重性,即,精神面貌上的"表面假正经"和"内心真无奈",行为态度上的"知可为而不为"和"知不可为而不可不为";贾政的"无奈"凸显了封建专制社会皇权至上、官场腐败对作为封建社会基石的世家士族知识分子的精神摧残和人格扭曲,从而从另一角度昭示了封建大厦必然倾塌的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