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875年,郭嵩焘上书同治帝,借海防言说洋务之事,其《条议海防事宜》奏折之中的"三策"和"四条"高度浓缩了他的思想理论,其中既有对洋务运动甚至对整个社会一针见血的批评,也不乏对西方社会先进之处的赞誉。郭嵩焘是洋务派的智者、维新派的先驱。  相似文献   

2.
张之洞是晚清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劝学篇》是集中体现其“中体西用”思想的一部著作。本文以鸦片战争后中国人西洋观的嬗变为《劝学篇》成书的时代背景,从《劝学篇》所反映的张之洞对西方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方面的认识来剖析其西洋观,从而揭示出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思想的缘由,并对其西洋观略作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3.
山东半岛扼渤海而屏京师,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受万历朝鲜战争的影响,王士性认为当时山东的海防形势岌岌可危,并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应该重视朝鲜半岛的作用,在海防政策的制订中要考虑到它的特殊性,反对刻舟求剑式的边备政策。其中某些观点具有相当的独创性和前瞻性,并对今天我国的海防现实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希罗多德是古希腊伟大的历文学家,他的传世名作《历史》记载了当时希腊人所知世界范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的风俗习惯等内容。文学家称它为第一部世界通史。他认为希腊人的风俗习惯具有差异性、相似性、可变性和传承性的观点。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5.
刘勰《文心雕龙》的篇首《原道》,历来争论颇多。我认为,以单一的儒家之道或纯粹的道家之道来解释《原道》,都是不足为据的。就“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一句来看,第一个“道”,当为道家的自然之道,是天道;第二个“道”,实则圣化以后的道,是圣人所体悟的并在文章里表现的道,乃道家的天道与儒家的人道的统合。在此基础上,刘勰进一步分析了文学的起源、本质、作用、发展以及特征等,建构起科学而完整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6.
魏晋南北朝之际,一部《颜氏家训》集传统家训之大成。其作者颜之推,一生颇为坎坷,历任四姓,"三为亡国之人"。《颜氏家训》一书蕴含的内容极其丰富,以颜氏倡导的忠孝观念作为主线贯穿全书。相比于儒家传统提倡的忠孝两全思想,颜之推教导子孙以孝为本、以忠为末,这与传统道德中的"忠君"观念已完全不同。究其原因,这种忠孝思想的改变是当时社会整体思想的反映,有其存在的思想源流、时代背景,并受一定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诗经》中诸多歌吟和感叹女性之美的诗篇的分析和论述,可以发现先秦时代对女性美的要求与后世传统社会有较大的区别,高大健壮的女性被视为最美的女性,最受君子欢迎。女性之美与男性之美并无明显的不同,只要高大健壮、眼睛明亮,不论男女都是美丽的。此种关女观的产生与宗法社会要求女性多生多育以使家族繁衍和壮大有关。  相似文献   

8.
蒲松龄的情爱观具有复杂的内涵和大胆的反封建反礼教的时代意义。同时也揭示了“以情反理”与“以理渗情”相互交织的矛盾与困惑,这在其作《聊斋志异》中有明显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野叟曝言》的主人公文素臣是一个作者理想化的英雄形象,作品通过他和六位女性的故事展示了他的情感世界,体现出比较独特的情爱观。与封建时代大多数士人一样,主人公文素臣的择偶标准既重品性、重才貌,同时也重视女性的生育能力,但不同的是,在与女性的关系方面,文素臣始终存在着情与理的冲突与抉择,他以圣人自诩,能淡然面对各种美色的诱惑,但又一再上演纵欲的闹剧;他同情女性,赞赏女性对婚姻自主的追求,但又以各种不得已的理由娶了二妻四妾。作者情爱观的这种矛盾,既和作者炫才的创作目的有关,又和他的道德追求以及生活经历有直接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一些学者认为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表现出了相当进步思想,而本文试图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力求通过对吴敬梓的女性观念的分析来探寻其思想中落后保守的一面。  相似文献   

11.
先前大多数人认为郭嵩焘是洋务派中的一员。本文从经济、政治、教育等几个方面把郭嵩焘和洋务派进行了比较 ,认为他应属于资本主义改良派更为妥当  相似文献   

12.
李鸿章在晚清政治舞台上显赫一时,是中国近代化的奠基人之一。而郭嵩焘则是一名羽扇纶巾的儒士,但二人却相知良深,私谊笃厚。郭嵩焘是李鸿章的洋务高参,李鸿章则是郭嵩焘政治生命的保护人。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70年代郭嵩焘就认识到西方富强的本源重视商务,保护商民,民富是国 强的基础;政教修明,以法治国,君与民交相维系;重视科学,发展教育,培养有用人才。并指出西方也有自己的文明。从而回答了为什么要学习西方和怎么学的问题,其思想水平超过了同时期先进人士,并因此奠定了他作为一个启蒙思想家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4.
郭嵩焘是19世纪下半叶学习西方的先驱,以探索富强之路为核心,他对中西化做了广泛的比较分析,提出了求强求富的若干建议。其民族主义意识突破了传统的华夷之辩,带有强烈的理性色彩和内省特征,即理性地考察分析中外格局,探讨西方化的内在价值,同时严肃地剖析本民族化的落后因素,批判地审视民族性格的弱点。民族自强、自立是其始终不渝的追求。  相似文献   

15.
在近代诗歌史、诗歌理论史和经学史上,林昌彝都是一位重要人物。特别是他的《射鹰楼诗话》在保留鸦片战争时期爱国诗人的诗篇方面更是意义重大。郭嵩焘更是近代史上一位重要人物。他是第一位驻英大使,同时在军事、政治方面也有诸多贡献。林昌彝与郭嵩焘之间有过两年的交往,学者对此有所忽略。虽然二人交往时间不长,但对各自的研究,还是颇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6.
郭嵩焘通过读书观史和比较研究中西社会求富强之异同,提出了重商富民的思想.其要点为:以中外通商为契机,确立重商富民之国策;制定扶持私营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富国当以富民为本为先;兴学尚艺,培养实用人才。郭嵩焘的重商富民思想在本质上是在中国试图推行资本主义制度,实际上不仅促成了社会价值观念和社会风气一定程度的更新,而且开启了近代“商战”的先河。  相似文献   

17.
郭嵩焘上承“经世”,中主“洋务”,下启“维新”,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教育家、外交家。崎岖坎坷、风云变幻的人生,造就了他针砭时弊、拯救国家的政治思想,反对科举、倡导新学的教育思想和审时度势、主和避战的外交思想。  相似文献   

18.
郭沫若对编辑实践目标、编辑主体、编辑客体等的独特认识构成了他的编辑实践观。日本杂志编辑出版文化的深刻影响和当时国内的编辑出版语境是郭沫若编辑实践观生成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9.
郭嵩焘第二阶段的官宦生涯正值湘军攻克天京前后,郭氏个人的命运与湘军的命运从而具有了某种一致性,郭氏个人的命运其实也正演绎着曾氏集团的命运,在郭氏个人荣辱的背后,清政府中央和地方权力之争正如火如茶地展开.  相似文献   

20.
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战国策》,因大量纵横游说之辞中对夸饰与虚构手法的运用而富有浓厚的学色彩,其夸饰与虚构的体现形式多种多样。《战国策》的学成就,在先秦史传学中,许多方面具有独创性,对后世学的发展产生过深元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