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多专家指出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的有关信息及教学资源 ,不少教师没能加以充分地利用 ,仍按原来的备课思路按部就班地进行 ,一次又一次地失去了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实践的机会。那么 ,怎样才能有效地利用这些生成资源呢?这需要对两种不同的教学设计模式进行思考。一、审视“教案剧”教案剧”指的是那种传统的、静止的课堂教学设计模式 ,是教师以教材为中心而设计的施教环节 ,并在课堂上一成不变 ,按部就班地实施。课堂是教师实施教案的舞台 ,学生是教师完成内容的配角。许多教案剧表演者 ,把教案当成施教的蓝图或模本。纵观这类课本…  相似文献   

2.
"学案"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课改”势在必行,“课改”如一股春风刮过教学大地,给传统而沉闷的课堂教学带来无限生机,其中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以新型的“学案”代替了传统的“教案”,以往被教师奉为至宝的“教案”正在作古。的确,“学案”与“教案”相比,更能体现“课改”的精神和实质,也一定会给课堂教学带来一场新的革命。那么,“学案”到底能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哪些变化呢?下面我们不妨来谈谈其中的一些最主要和最明显的方面。变化之一:目标定位由教师向学生转变传统的“教案”无论是目标定位,课堂组织还是知识讲授,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和主体…  相似文献   

3.
新一轮课程改革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以新型的“学案”代替了传统的“教案”,以往被教师奉为至宝的“教案”正在作古。的确,“学案”与“教案”相比,更能体现“课改”的精神和实质,给课堂教学带来一场新的革命。变化之一:目标定位由教师向学生转变传统的“教案”无论是目标的定位、课堂的组织还是知识的传授,都  相似文献   

4.
课堂的动态生成已成为课程改革的热点课题。面对这一课题,教师是以“预设”掩盖生成,一味“走教案”,还是敏锐地捕捉“生成性”的资源,使之成为新的课程资源?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一、善待“生成”有些教师在公开课上对某几只高高举起的小手是视而不见的。他们真的没看见吗?不是。因为这些教师有不得已的苦衷:平时这些孩子就爱打“横炮”,让他们发言,如果自己在公开课上处理不当就会很尴尬,还是“目中无人”为好。这恰恰反映了教师“走教案”的僵化课堂观。他们怕打乱既定的教学程序,只好让“死”的“教案”限制和支配“活”的学生,害怕“生成…  相似文献   

5.
教案,是教师在从事课堂教学工作前,预设的教学活动方案。任何一位从事课堂教学的教师,都务必要做好两项最基本的工作——教案设计(备课)和组织好教学活动(上课)。从一定意义上讲,前者比后者显得更为重要。因为高质量的教学设计是高效率课堂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如何去做好“教案设计”这一常规而又十分重要的工作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以下肤浅的“三变”建议。一、角色转变:变“师本设计”为“生本设计”所谓“师本设计”,是指以“教师的教”为中心,重点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的教学设计。这类教案,其教学资源均来自于教材与教参,设计者很少考虑学生的学情和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整篇教案能看出教师在课堂中清晰的“教”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每一分钟都在孕育着创造,已由完全地预设不断地走向动态生成,时时在彰显着课改的多彩魅力,演绎着课改的新理念。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是机械地执行预设方案,而是要求我们从关注预设的教案,走向关注学生的发展,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差异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最近,听了市优质课评选中一位老师上的《分数除以分数》的一节课,深受启发,那看似平常,却“润物细无声”式的生成教学,更是蓦然顿悟:大智若愚,大言无声,生成亦无痕。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每一分钟都在孕育着创造,都将可能诞生一种新的方法、新的思想和新的创意,已由完全地预设不断地走向动态生成,时时在彰显着课改的多彩魅力,演绎着课改的新理念。而这精彩的生成,有的在我们预设之中,更多的在我们的意料之外。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关注预设的教案,走向关注学生、学情和生成。面对课堂上的“阴错阳差”、“节外生枝”、“灵光一闪”,  相似文献   

8.
传统教案教学普遍存在着两种倾向:一是教学单向性,即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更多考虑讲课是否精彩,而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二是教案封闭,即教案是教师自备自用,没让学生参与,缺乏公开性和透明度,学生课前无法了解教学意识,上课只能被动学习。而在当今课改中,又出现了另一极端: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弱化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搞得"轰轰烈  相似文献   

9.
动态生成的课堂是新课程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如何促使我们的课堂具有生成性呢?笔者通过课堂实践认为:只有教师开放课堂,引领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实现师生互动,才能使课堂成为动态生成的师生成长的共同体。下面结合“周长和面积的比较”的教学实践,谈一下自己的粗浅看法。一、无意开放我在教学“周长和面积的比较”时,教案预设的是让学生用6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自己喜欢的长方形,再求出它的周长和面积。课堂上,我在提要求时却说成:“用6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再求出它的周长和面积。”(无意间,教师开放课堂的程…  相似文献   

10.
曾在《中小学音乐教育》杂志中看到这样一段话"在一次省级音乐教师的培训中,一位教师问专家这样一个问题:如何给70个学生的班级上好音乐课?专家回答说:这是课堂管理问题不在她的回答范畴中……"其实她的提问也引  相似文献   

11.
预设与生成 语文教师的教案写得过细,甚至安排好课堂的每一分钟,就像个剧本,这种做法不宜提倡。试想,怎能事前完全决定一堂课怎样做呢?如果一堂课学生顺利跟着教师教案预先设计好的思路走下来,而且天衣无缝,我说,这堂课不是什么好课。一堂真正的好课,必须看课堂上师生共同生成了多少偶发的东西。  相似文献   

12.
<正>新课改带来了教育新的春天,我们惊喜地看到新的理念正深入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新的教学方式也在课堂上逐步得到实践与推广,然而由于教师自生素质和教学环境的差异,课改并不能说是百花齐放,而是参差不齐。试问我们自己是否已能冲破那习以为常的教师观的藩篱,是否仍在循规蹈矩地执行教案而感到自我满足,是否真正做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呢?又是什么阻碍了我们课改的前进步伐呢?答案是我们自  相似文献   

13.
教育家布鲁姆曾说过: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在真实的中学历史教学课堂上,教师上课不可能总是将教案简单重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开展合作、探究的课堂中,往往会生成一些预料之外的  相似文献   

14.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观逐渐深入人心,人们更关注课堂中生成的精彩。但也有不少教师觉得预设和课堂中的动态生成是一对矛盾体,犹如跷跷板:预设多了,动态生成就少了;动态生成多了,预设就没用了,对预设的教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开始怀疑,生怕预设的教案束缚教师  相似文献   

15.
<正>一、走进课改,借助导学案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关注人——"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具体落实到课堂:关注每一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与能力的达成,情绪生活与情感态度的体验,道德生活与健全人格的养成,充分体现学科教学要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要在课堂上践行这一理念,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备课,传统的备课就是写教案。它主要是教师从自身如何完成教学任务以及怎样  相似文献   

16.
一近日,朋友发给我一份教案,说是三天后上公开课,让我看看。我下载了附件,打开细读,乖乖,6000多字!没开看,头就晕。大环节里套小环节,小环节里又分一二三点。教师说的每一句话,可能出现的学生回答,以及如果这样回答教师怎么评价,都写得清清楚楚。读完,我哑然失笑。这哪是教案啊!分明是完整的课堂独幕剧嘛!这位朋友教了15年书。又想起另一位朋友。几年前这位朋友曾发给我一个教学设计,谦虚地让我指点一下。我打开认真读起来。教案超长,8000多字,10页。慢慢读,欣赏哦。读着读着,我笑了。请看——师:呀!你第一遍读课文,就能读得这样字正腔圆,可见平时训练有素。师:(如果学生读得疙疙瘩瘩)没关系,这只是第一  相似文献   

17.
关注生成,这是新课标理念催生下的一道亮丽的课堂新景观。然而,对生成的过分热衷与宠信,非但不能收获期待的精彩纷呈,反而导致文本失落、课堂失控,“生成”也最终沦为“无成”,着实令人叹息。被动的生成:一位教师执教《麻雀》一课。当教师问“麻雀妈妈是怎么样跟猎狗进行搏斗的?”时候,有学生冷不丁地说:“老师,这只大麻雀不一定是妈妈,  相似文献   

18.
王萌 《现代教学》2008,(7):157-158
美国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教学。在美国有为数不少的由各学科专家编写而成的指导教案供一线教师参考,其中就罗列了较多根据不同年龄学生设计的课堂实验的教案。在此,本人选取美国中学生物课中关于“细胞”课堂实践的教案进行简单介绍,希望相关教师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林占盛 《教师》2014,(18):100-101
正"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要求从"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以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但是,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把课堂当成了舞台,把学生当成了道具,把教案当成了剧本,把教学当成了表演。这种教学冷落了学生在课堂生成的资源,让教师失去可再创造的空间,对于学生主体尊重、个性的张扬更只是空谈。那如何促进资源生成,又及时捕捉并应对生成呢?  相似文献   

20.
正一、文本感悟:浅尝辙止学生的阅读,文本是一种引导,教师是另一种引导。每一篇课文都有独特的内涵,要使课堂生成碰撞出火花,必须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而事实上,教师往往错误地把备课当成是写教案,过分依赖教参,没有深入地挖掘文本所蕴含的思想,对语言文字所创设的话语情境,缺乏真切的体验和独特的感悟,更谈不上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阅读和对话,领略课文中的美好境界。学生怎么能有充满个性和智慧的生成呢?一位教师执教《九色鹿》时,为了让学生感知调达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