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穆青同志是我的老领导、好老师.他30多年直接领导的言传身教,对我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逝世,使我十分悲痛.他做人、"做官"、做记者的楷模形象,令我特别思念.可记忆的积累和时间的延续是背离的,他教育、鞭策我的许多往事,随着岁月的流失,模糊了,有的记不起来了.但穆青的睿智和优良的人品作风,已化作火种,在我的新闻生涯中,燃烧、照亮、生辉.  相似文献   

2.
得知自己荣获范长江新闻奖后,我通宵未眠:想起自己走上记者道路的曲折经历,想起从事记者工作的一件件往事…… 当记者,是我儿时的梦想.为了圆梦,1978年考大学时,我选择了山西大学中文系,然而毕业分配当了大学教师.不过,这份被许多人羡慕并崇敬的职业并未改变我的初衷.尽管做什么事都很投入的我,在26岁便以出色的教学业绩破格晋升为讲师,但我依然默默地寻找着心底的梦:我曾经联系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驻山西记者站;在新华社山西分社兼职办过新闻杂志<记者观察>.  相似文献   

3.
我总以为记者这个行当是一个尴尬的职业.有人看重你你就神气,没人理睬你你就窝囊。然而.在有些情况下.某些人对记者太看重了.也同样令记者感到窝囊,而且是刻骨铭心的窝囊。比如,在有的时候、有的场合,记者被当作了某些领导、某些政绩造势的“门面”。  相似文献   

4.
蒋剑翔 《今传媒》2005,(2):62-63
我总以为记者这个行当是一个尴尬的职业,有人看重你你就神气,没人理睬你你就窝囊。然而,在有些情况下,某些人对记者太看重了,也同样令记者感到窝囊,而且是刻骨铭心的窝囊。比如,在有的时候、有的场合,记者被当作了某些领导、某些政绩造势的“门面”。别的不说,就拿一度被媒体炒  相似文献   

5.
“119话务员熟悉我的声音” “一有任务就冲出去,这只是记者的职业习惯。很多报纸登我的照片,把我写得那么伟大,太抬爱我了,受之有愧。”2003年11月13日,衡阳“11·3”特大火灾事故受伤记者之一——《衡阳晚报》摄影记者李凌在衡阳市中心医院4楼病床上,谦虚地对本刊记者说。  相似文献   

6.
眼下,大概也没有什么人可以给这个已经拥有13亿人口、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的大国开出一劳永逸的灵丹妙药。我以为,如果有的话,恐怕也只有两个字——"开放"去年夏季,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晚间节目,主持人采访基辛格。主持人问:"博士,当年中国的大门是你最先打开的,对吧?"基辛格谦虚地回答说:"话不可以这样说,我只是这件事的主要参与  相似文献   

7.
要我给今天的记者提"忠告",心中一片茫然.我不知道我该说什么、能说什么,枯坐终日,一字不出. 世事大变.我当记者时的那些"经验",有的还可能管用,有的则完全没用了.我没采访过黑窑主,没受过黑社会的威胁,没接触过贩毒分子,也没奔袭千里去解救被拐卖的妇女儿童.那时,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还没有"新闻发言人"这个新生事物,更没有人当面训我:"你是代表政府说话,还是代表人民说话?"我知道我们的经济在飞速发展,同时我也看到我们精神文明大厦的建设进展缓慢,相反有的却正在断裂、坍塌.所谓精神滑坡,不仅是指信仰、理想在逐渐消失,而且直冲我们的道德底线.  相似文献   

8.
正近几年来,不少夸大其词、弄虚作假、以假乱真的报道正在冲击受众的心理底线,引起了读者和观众的强烈不满。有的记者一边高喊坚持新闻真实性,一边有意无意炮制和传播某些吸引眼球的所谓爆炸性新闻。这些报道中的主人公经过记者的加工后,好人往往拔高为"高大全"、坏人描述成"无恶不作"、富人往往是"为富不仁",穷人就应该是"家徒四壁",然而当事件被揭露以后,受众发现真相原来并不是报道中的那样。于是,有的媒体为维  相似文献   

9.
不久前,甫一出狱的顾雏军主动召开新闻发布会,重提7年前入狱的往事,抛出诸多猛料,吸引了不少媒体的关注。在报道之外,一位参加了发布会的记者在微博上感慨:许多在现场的年轻记者"由于不了解这些历史恩怨,在争取到提问机会时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令人扼腕"。她认为,这"反映出媒体是个吃青春饭的行当,积淀下来有经验的记者太少,人才流失严重"。我能够理解这位记者抒发的上述感受,但并不认为她的看法切中了问题的本质。  相似文献   

10.
马年的六月,我披着似火的骄阳回老家莱西赶赴一位堂弟的婚礼。熙来攘往中,我的乳名突然被本门族长喊出来了:“小胤吗?都当记者了,好啊,当记者好,现在哪儿都怕记者,谁要得罪了记者,……”我的掌心被他的硬茧扎的生疼,彼时彼地,当一切解释都注定苍白无力。我无地自容的苦笑只好算作众人眼里“谦虚”的标签。不仅仅在乡亲们的眼里,在工厂、  相似文献   

11.
人生在世,有许多值得留恋的往事。改革开放以来,在我的记者生涯中,最值得追忆的便是采访1985年重庆“雾季艺术节”。  相似文献   

12.
我是从莱芜市广播电视台退休的,已至耳顺之年,早过了爱星、追星的年龄,但心中依然珍藏着三颗曾经在齐鲁新闻界发光的星:山东人民广播电台驻泰安和莱芜记者站原站长、高级记者柳明瑞,新华社山东分社原副社长、高级记者李锦和大众日报驻德州记者站高级记者朱殿封.他们有的比我年长,有的和我同龄,有的比我年小;有的我熟识,有的有过短暂相处,有的至今未谋面,但都是我钦佩不已的新闻干才,心摹手追的业务楷模.三星闪烁在我心中非今日始,而是伴着我从采编起步,与我的新闻龄等长.  相似文献   

13.
"什么样的人才能当好记者?"这是新时代新闻工作者时刻应该思考的问题。诚然,要当记者也许不难,但要当好记者则需要经过千锤百炼,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才能实现。同样是记者,有的记者能够采写到有影响力、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好新闻,而有的记者却只能跑跑"豆腐块",写写"应  相似文献   

14.
当记者的,大多都遭遇过"拒绝采访"、"无可奉告"之类的外交辞令,有的记者只好无可奈何;有的记者就软磨硬泡;有的记者就采用偷拍偷录的手段;还有的记者就强行采访,有时惹急了被采访对象,还会遭遇暴力威胁……。面对被采访对象日益增强的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面对频率不断升高的拒绝问题,作为新闻记者应如何解决这一棘手的问题,本文试图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5.
记者大多都遭遇过"无可奉告"的外交辞令,有的记者无可奈何;有的记者软磨硬泡;有的记者采用偷拍偷录的手段;还有的记者强行采访,有时惹急了被采访对象,还会遭遇暴力威胁……其实,记者之所以这样做,都是为了一个目的:顺利完成采访任务,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相似文献   

16.
山西霍宝干河煤矿"封口费"事件中的部分记者和媒体相关责任人有的被处罚,有的被开除,不准从事记者职业。口被封住了,手也被封住了。这是新闻界的悲哀,更是记者的耻辱。  相似文献   

17.
一位记者朋友常有佳作获奖,电话求之要诀,对方谦虚一番之后道出真经:“我经常注意自己‘水桶’里的‘水位’,惟恐知识的‘水位’下降而使文章‘搁浅’。”比  相似文献   

18.
感悟敬业     
2006年3月,我拿到最想要的那个offer——《解放日报》人事部与我签了合约。8月1日,我结束了长达19年的学生生活,开始了第一年的记者工作。在这一年中,我经历了好几次转折,从学生到社会人,从特稿记者到民生记者,从"高屋建瓴"到"一地鸡毛"。每一次报社都给了我许多支持和鼓励,也给了我许多机会。然而,最初三个月机动部的工作生涯,则是在我新闻生涯中最关键的三个月。在这三个月中,机动部记者的采访精神,让我受益终身。  相似文献   

19.
1984年,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为写<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专门来中国采访原红六军团军团长肖克将军时,肖克向索尔兹伯里介绍了传教士勃沙特帮助红军的往事,并告诉索尔兹伯里先生:"您如找到这位友人(假如他还活着)或其家属,请代我致以最真诚的问候!"  相似文献   

20.
在我的一生中,被我称为老师的人可谓多矣。然而随着日月的流逝,有的疏远了,有的淡忘了。但决定和影响我一生的老师恐怕无论如何是不会在心中消失的。人民日报高级编辑、国内政治部副主任尹品端就是这样一位永远矗立在我心中的老师。她10余年孜孜不倦地教诲我,领我一步一步走进新闻这块神圣的殿堂。每当想到这些,感激之情油然而生,几欲涉笔成文写下这段情谊,但苦于整日忙忙碌碌终未如愿。近日收拾书橱,又见尹老师十年来给我的近百封来信,重读那业已发黄的信笺,禁不住思绪万千,往事又浮现在眼前……(-)1984年由于工作需要,我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