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送别友人,又同在易水之上,抚今追昔,就很容易想到往事,想到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加上骆宾王对武后当权心怀不满,因此借咏史以喻今,写下这首诗。开头两句,形象地描述了当年太子丹送别荆轲,以及荆轲怒发冲冠的情景。前两句是咏古,寄托了作者怀念勇士的深情。第三句用一个“没”字作过渡,由咏古转到喻今,说明历史悲剧已经过去。最后用“水犹寒”作结,这是关键一语,点睛之笔,在提示勇士的事迹和精神仍然流传千古,因为今日的易水仍然寒气未消。暗示了作者对人间不平之事的痛恨,后来,骆宾王参预讨武后的活动,就是这样心情的驱使。 …  相似文献   

2.
正"悼亡",就是对已亡人的悼念。悼亡诗一般特指丈夫悼念亡妻的诗,这是历史过程中文人约定俗成的界定。悼亡诗传达的是一种悲情,抒发的是面对亲人离世的那份无可奈何的伤怀之情。西晋文学家潘岳最早以"悼亡"为名来写诗,他的妻子杨氏死后,他曾作悼亡诗三首,深情令人动容,后来的人们就以"悼亡"作为专名来表示悼念逝去的妻子。悼亡诗,作为抚存哀思、感今怀昔的诗,其内  相似文献   

3.
唐宋诗词辨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戏曲,已明确地指明了各朝代文学样式发达繁荣的侧重点。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何在?却是自宋代以来历代学者聚讼争执了近千年的文学史上的公案。我以为能够从历史与艺术两方面探究其根源,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唐诗,宋诗及唐宋词是一个关键性的大问题。 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两宋以词见长,宋诗逊于唐诗成了史家定评。唐诗与宋诗究竟差异何在?南宋严羽,明代杨慎,今人钱钟书,缪钺等大家虽然所持的褒贬态度不同,却一致认为唐诗主情,宋  相似文献   

4.
5.
《当代电大》2006,(1):56-56
第一个故事:跳火车,一个人坐火车去邻镇看病,看完之后病全好了。回来的路上火车经过一个隧道,这个人就跳车自杀了。为什么?答案是:这个人从小有眼疾,看不见东西,他刚去医生那里治好了眼疾。他以前从来没有见过隧道,一下子眼前一黑.以为自己又瞎摔了,经受不住打击.所以就绝望地自杀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心理素质不好的人过隧道,应该带手电。  相似文献   

6.
客观景物有不同的色彩,赤橙黄绿青蓝紫;人的情感也有色彩,或热烈,或淡泊,或悲凉。唐宋时期的诗人深入细致的观察生活,用色彩来描画客观景物的美,现实世界的美;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通过对色彩的不同组合,来表达不同的情感。  相似文献   

7.
诗词赏析     
无限羁情笛里吹来——《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赏析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李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赏析】西汉的贾谊因批评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长沙。而李白也因永  相似文献   

8.
最快的船: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 最忧愁的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 最深的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最高的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 架子最大的人: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 最长的头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  相似文献   

9.
一大自然的昼夜循环和交替,为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周期特点。因此,睡眠与觉醒构成了人类存在的两极。清醒时,我们要“作”(行动),要投入到现实之中;睡眠时,我们较多的是接受自我体验,从而和现实相对隔离开来。作为睡眠副产品的梦,至少有人生二分之一的时间伴随着人类。从古代的占梦术到现代精神分析学的释梦理论,无不体现出梦的神秘对人的智力发出的持久的诱惑力。在中国,《周礼·占梦》中曾经把梦分为正梦、噩梦、思梦、寤梦、喜梦、惧梦六类;在古希腊,著名占卜家阿尔特米德路斯(ArtemidorusofEphesu…  相似文献   

10.
最快的船——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最害羞的人——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最多的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最消瘦的人——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眼力最差的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  相似文献   

11.
诗词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戏答元珍①(宋)欧阳修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相似文献   

12.
诗词赏析     
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 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 楼高不见章台路  相似文献   

13.
翻开厚厚的中国文学史,唐诗宋词可谓双峰并峙,以其独有的光彩熠熠生辉。它们是古老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精华,那雄浑有力、婉约清秀的字里行间,让你追寻的,是中国古老文化的渊源;让你感受的,是中国古老文化的脉搏;让你啼听的,是中国古老文化的脚步……作为一种优秀民族遗产的传承,诗词的赏析已堂而皇之地步入了高考的殿堂,严格地说,仅为应试,诗词之美已被割裂得支离破碎,诗词的赏读期待本真的回归。  相似文献   

14.
审美活动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最高层次,唐宋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完美的艺术性给人以永久的美的魁力,但由于历史长河的冲刷,许多唐诗宋词只是留下一些断章残句。这不能不说是艺术的遗憾。但是,从审美的角度去考察,“残缺是美”,从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两个方面分析,联系具体残句,可以看出,唐宋诗词存在着特有的残缺美。  相似文献   

15.
(一)如果说词起源于南北朝颇有点牵强附会、捕风捉影的话,那么,词滥觞于隋及初唐,而成熟于晚唐五代,当是证据确凿,不容质疑的。  相似文献   

16.
唐宋诗词中相当一部分是以女子哀怨为题材的,它们写尽了中国女子哀婉优柔的一面,展现了印刻着中国传统封建礼教的"温柔敦厚"和"怨而不怒"。这些诗词多以女性情感的哀怨为对象,最常见的两大类是闺怨和宫怨。这些往往成为唐宋诗词中最脍炙人口和最有感染力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唐宋钱塘江潮诗词为分析对象,通过观赏钱塘江潮的自然景观,探寻观潮时特有的地方民俗,揭示了钱塘江潮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由此,塘江潮从单一的自然审美、民俗审美上升到了多种层面的精神审美。  相似文献   

18.
19.
20.
自汉乐府《江南》伊始,以采莲为主题的诗词从未间断。到了唐宋时代,采莲诗词伴随着唐诗宋词的繁荣,其成就达到了至高点。文章以唐宋采莲诗为范本,浅述江南采莲特有的习俗,以及采莲诗中反映出来的采莲情结和江南采莲女对爱情的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