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建构高等教育强国评价指标体系,首先需要明确高等教育强国的内涵。高等教育强国是针对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系统而言,其“强”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高等教育系统本身的强大,二是高等教育系统具有比较强的满足和促进国家发展的能力。据此,高等教育强国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应包括自身发展水平和满足需要与引领创新能力两个方面。本研究在系统梳理全球高等教育系统实力相关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将相关指标纳入到本文所建构的高等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当中,研制出既能体现国际可比性又能反映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强国评价指标体系,从整体水平、资源保障、制度文化等水平指标以及满足个体需要、满足社会需要、促进创新发展、提升全球影响力等能力指标两个维度,角度综合评价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系统的水平和实力。  相似文献   

2.
2008年,有两大教育现象值得关注:江苏的08高考方案在一片质疑声中收场,山东的素质教育改革执著前行.两者的改革出发点都是一致的,结局却迥然不同.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障碍不在于考试,不在于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而在于各级党政领导的教育政绩观.要从根本上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加强教育执法,严厉查处违规行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大创新力度;改进评价体系,实施综合评价;努力营造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已成为高等教育大国。何谓高等教育强国,如何判定是否高等教育强国,我国距离高等教育强国的差距有多大,是在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过程中需要优先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激烈竞争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必须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与此同时,改革开放30年来积累的强大经济实力,我国高等教育的大改革和大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我们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建立科学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构建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改革创新科学研究管理体制和机制,加大多方面的教育投入,加强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并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创新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5.
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在第60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大会”上,与会领导和专家汇聚一堂,总结我国建设教育强国的进步和成就,分析面临的形势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探讨如何发挥高等教育功能优势,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助力。与会领导和专家普遍认为,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应深刻认识教育强国核心要义,以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为抓手发挥高等教育龙头作用;全面理解教育强国时代特征,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准确把握高等教育使命方向,助力推动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6.
21世纪以来,法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借助《科研规划法》等法律的制定,以制定高等教育战略与国家研究战略、出台有关学生培养的法律法规,以及加强数字化未来校园建设等措施,希望以此逐步提升法国在世界高等教育强国中的地位。法国的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经验为我国高等教育强国的建设提供了借鉴意义,在顶层设计上可以通过制定高等教育战略,明确和强化高等教育强国的建设导向;在核心目标上应高度重视学生培养,规范和创新高校立德树人的培养过程;在资源战略上要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升和彰显中国大学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阿特巴赫教授谈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阿特巴赫认为,中国有可能也有必要建设成为高等教育强国.为此,中国政府需要培育高校学术文化,鼓励高校自主创新,加强高校人力资源建设,坚持对一流大学的投入和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作为当今世界的高等教育强国,美国高校奉行的学术自由、竞争意识和服务精神对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有一定的借鉴价值,而美国高等教育过于商业化与市场化的负面教训则是中国需要加以警惕的.然而,对中国建设高等强国来说,最为重要的是应尊重自己的高等教育文化和环境,不能简单地照搬欧美的做法.  相似文献   

8.
在党的二十大擘画的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蓝图中,建设教育强国已经从教育的价值愿景上升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和关键因素。发挥高等教育龙头作用,加快推进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迫切需要系统理解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准确把握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强国的主要特征,积极应对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问题挑战,努力践行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初心使命,特别要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优化调整布局结构、提升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等六个方面重点发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新路。  相似文献   

9.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由重点建设到全面发展的转变。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就是建立一流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重点是促进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已成为高等教育大国.在此背景下,我国政府又提出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本文归纳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内涵、本质以及战略意义,指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我国政府富有远见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1.
我国高等教育评价制度起步较晚,在其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三个时期。高等教育评价制度的重点在于权力,其权力的运行遇到了阻碍,在此针对其阻碍提出高等教育评价制度中的权力制衡。权力的平衡与协调既是权力制衡的出发点,又是权力制衡的最终归宿。在防止不断重复评价的基础上,要建立起以高校自我评价为基本、以行政评价为指导、以第三方评价为主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这是我国高等教育评价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2.
整合性权力与分化性权力指向权力的作用方向,个体自主性权力与集体协商性权力指向权力的拥有形式,强制性权力与规范性权力指向权力的运行机制,这些权力分别从不同角度交叉作用于高等教育系统,影响着高等教育系统及其权力结构的构成与特性。  相似文献   

13.
刘建军  刘琴 《铜仁学院学报》2011,13(3):106-107,135
针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以下筒称高教自考)的教育特点,结合高教自考的教育质量要求,在征求专家意见及大量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高教自考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了综合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14.
闫飞龙 《教育研究》2012,(4):122-127
高等教育评价制度的核心在于权力,拥有评价权力的主体有权要求高等教育实行问责,并对高等教育发展施加影响。每一种类型问责都有其相应的评价形式,从而形成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评价制度。评价权力的平衡与协调既是权力分配的出发点,又是权力分配的最终归宿。在防止重复评价的基础上,建立以高校自我评价为基础、以行政性评价为指导、以第三者评价为核心的多元化高等教育评价体系,是高等教育评价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5.
高等教育发展动力系统是指影响高等教育全面履行功能的各种动力因素的构成及其相互之间联系和作用的方式和原理。无论是世界科技革命、产业革命的浪潮还是国内新时代的新矛盾、新战略和新任务,都对高等教育发展动力系统的整体适应性和运行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构责任与利益均衡的机制,激发不同利益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重建权力分配格局和制约机制,实现约束力与驱动力的平衡;优化制度体系与优化制度伦理相结合,促进公平与效率的协调,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动力系统优化的基本方向与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6.
高等教育系统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身,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交织的、具知识创新和转化于一体的综合系统。高等教育权力系统的特征主要有价值取向多元化、权力来源多元化、权力主体角色多元化等。高等教育权力系统应从适度分权和缓冲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模式整合。  相似文献   

17.
在“互联网+”时代,声誉越来越成为高校之间竞争与高校评价的关键因素。已有的高校社会声誉评价侧重主观的定性评价。因此,本研究尝试采用定量评价方法,以高校社会声誉内涵为基点,从高校社会声誉生成机制出发,构建一套量化测度高校社会声誉的指标体系,并以我国104所公办本科院校为实例,验证了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性。研究结果可为完善我国高校评价体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办学体制改革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从高等教育由谁办、为谁办和怎么办三个问题思考,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在一定意义上就是高等教育办学主体结构的调整、高等教育利益关系的协调和高等教育办学机制的改善。文章认为"区分高校的‘立’与‘办’""重视第三部门作为高等教育办学主体的作用""建立灵活有效的高等教育利益调节机制""建立多种办学机制的合作伙伴关系"等不失为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区域差距视角下高等教育公平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等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而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这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实现。为此,需要在理解我国高等教育公平内涵及明确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现状的基础上,设计一套适合于我国国情的高等教育公平指标体系,以便对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差距及公平程度做出科学的评价和判断,由此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公平政策措施的不断调整与完善。  相似文献   

20.
中国和立陶宛同为转型国家,为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两国高等教育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本文从两国高等教育现状入手,对高等教育管理、投资、办学、评估、课程及大学入学考试制度进行比较分析,指出两国国情不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内容不尽一致,但培养适应各自社会变化的高级人才的目标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