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004年年底的海啸事件震惊全世界,成为这一年最挥之不去的阴影,也成为各国媒体竞相报道的焦点。本文选取了我国5家主要媒体,运用框架分析理论和新闻专业主义的媒介运作策略,对“海啸”事件报道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考察,揭示各个媒体在这次“媒介事件”背后所蕴藏的不同价值表达和利益诉求,并以此为出发点,检点这次“海啸”报道中媒体报道从内容到形式的得失成败,揭示媒体的“海啸”报道景观所反映出的媒体的社会职责、宣传任务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与张力关系,评估媒体日常运作背后的新闻生态是否健康与和谐,并对当今中国媒体在现有体制内的嬗变与革新作出判断与预测。  相似文献   

2.
2005年东南亚海啸过后,中国国内出现“敬畏自然”之争,参与者众,敬畏自然还被一些唯科学主义者扣上“反科学”的帽子。当年许多有意义的问题并没有被彻底讨论,现在倒是可以重议一下。  相似文献   

3.
2004年岁末突发的印度洋“海啸”灾难过去已经半年多了。回顾和总结前段时间世界各地媒体的报道,是十分有意义的。我国众多媒体全方位地报道了这次罕见的“海啸”。本仅以中央电视台的海啸报道为案例,进行分析。的确,在这场灾难发生的第一时间及其后,中央电视台以极大的同情心跟踪报道了海啸带来的巨大灾难。在报道海啸的过程中,央视始终把“人”和“生命”作为关注的重点,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友好邻邦遭遇灾难的深切同情。  相似文献   

4.
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也许只是一次经济秩序的“例行”重新调整.“海啸”不是第一次,也绝不会是最后一次。对于中国经济环境的变化已有专家这样总结归纳:“在经济界,8好像是一个魔咒。过去的20年里.逢8必有一次大萧条:1988、1998、2008.莫不如是。”对于隔上几年就会出现的“大萧条”.显然在其中遭受重创的企业和个人都是痛苦的.但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  相似文献   

5.
继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四大媒体之后,又一种全新的媒介载体——手机,已经迅速走进人们的视野,并且已经开始形成一定规模,人们把这一新兴的媒介称为“第五媒体”。我们上网搜索在近年来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就会发现“第五媒体”已经开始初试身手,从2001年的“9·11”事件,到2004年的南亚海啸、再到2005年伦敦地铁被袭事件,  相似文献   

6.
21世纪初以来,全球化浪潮带来的新危机问题逐渐显现。2001年美国“9·11”恐怖主义袭击事件、欧洲疯牛病;2003年中国“非典”;2004年印度洋海啸;2008年中国南方冰雪灾害、“5·12”汶川大地震;2009年墨西哥甲型H1Nl病毒;2011年日本海啸,  相似文献   

7.
2009:中国报业广告前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林 《传媒》2009,(1):89-92
每当岁末业界都会进行回顾和展望,但2008年不同以往,对2009年的展望在奥运会之前讨论“后奥运”趋势时就已经开始,而奥运刚刚结束即爆发的金融海啸带来的全球性经济危机更加重了人们对未来的关注。现在已经没有人会怀疑2009年我们将面临的严峻形势,“冬天”也许会成为展望2009年的关键词。但是,冬天究竟有多冷?冬天究竟有多长?冬天给报业广告经营带来什么变化?我们如何过冬?相信报业经营者都会关注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8.
说起“公民新闻”,大家也许会感觉有些陌生,当我们提到因率先报道克林顿性丑闻内幕而闻名的德拉吉博客网,尤其是2004年12月东南亚的海啸事件以及2005年7月7日的伦敦地铁恐怖爆炸案以及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用手持电台第一个播报了四川汶川地震的消息等,即公民在第一时间将事发现场用手机拍摄到的画面或者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他们传向全世界,一些人可能就会恍然大悟,这就是所谓的“公民新闻”。  相似文献   

9.
2008年,一场“金融海啸”引发全球性的经济动荡。可以预见,2009年,报业发展将不可避免地受到金融海啸带来的连锁反应的冲击。面对瞬息万变的经济形势和市场的挑战,报人应清醒地意识到困难的严峻,更要看清其中蕴藏的机遇。结合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在2008年应对市场的一些做法,就报业集团的发展路径,为2009年报业有更大的发展,在此谈几点思考与认识。  相似文献   

10.
曾与亿万电视观众一起含泪观看了央视“实话实说”栏目播出的“亲人”谈话节目。不久前,串子侵权二审案在通化市中级法院开庭。这起国内外媒体均有报道并被沸沸扬扬爆炒一年多的“通化串子事件”,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被人们渐渐淡忘。但是,这  相似文献   

11.
金融危机下的中国新媒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乂国 《传媒》2008,(11):97-99
“风暴”、“地震”、“海啸”,这些词汇被用来描述近来由美国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对中国乃至各行业的影响,也成为当前的热点议题。在这场金融危机中,中国媒体市场真的可以撇清关系、绕开金融危机的暗礁么?就中国新媒体而言,谁将在金融风暴的影响下,依然走得更远呢?  相似文献   

12.
2004年年底.印度洋洋底地震引发特大海啸。全球皆惊。天灾一发生,各新闻媒体迅速反应,争相报道,一时间。“印度洋”、“大地震”、“海啸”等关键词成为群众视线中的焦点。  相似文献   

13.
安静 《新闻知识》2005,(11):93-93
提起灾难,我们自然而然地就会与车祸、地震、海啸、空难、火灾、战争等一系列恶性事件联系在一起。近两年来,在媒体上极力报道的有这么几件:非典、伊战、大平煤矿事件、印度洋海啸。这几起灾难从发生到最终处理,媒体都给予了高度关注,那段时间几乎每天都能得知灾难事件的新动向。如果把有关这几起灾难的一系列报道放在一起来看,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着以下几种“怪现状”:  相似文献   

14.
广播2009:小趋势VS贵广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栾轶玫 《视听界》2009,(2):116-116
2008年世界范围内的金融海啸留给2009年的世界经济只有一个影响,即萧条的经济氛围在世界范围蔓延。在这样一个背景下,2009年中国广播发展基本上可以概括为要走“小而美”、“小而全”、“小而协调”、“小而可持续”的道路。拓展新兴人群,借势新媒体,走“小巧”之路,占领小份额市场。  相似文献   

15.
陈峻俊 《新闻前哨》2005,(12):71-71
一图胜千言已是老生常谈了。印度洋海啸事件再次证明了这句话的正确性。正是由于图片的作用,使全世界的受众如临其境地参与了这次颠覆。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底9级地震带来的大海啸,使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泰国、印度等国家蒙受巨大灾难。纵观各大媒介,对这次灾难的图片报道大至分四部分:海啸前、海啸瞬间、海啸后灾难现场、国际救援。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这些图片强调了新闻的真实可信,使这次空前灾难给受众留下了足够想象的空间。 图片新闻的生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解读: 第一阶段是图片话语“意义”的生产,即新闻传播工作者对原材料的加工。这也是所谓的“编码”阶段。海啸中的许  相似文献   

16.
发端于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国际金融海啸,时至今日尚未触底。相比于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我们很深刻的一个感受就是.置身于经济全球化之中、已高度外向的中国和中国媒体,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所受到的冲击几乎与世界同步。  相似文献   

17.
画中有话     
《中国新闻周刊》2005,(3):13-13
“作为一个挽救了20条人命的人。我回国后竟被直接送到监狱”澳大利亚人康奈尔在泰国海啸灾难中曾勇救近20人的生命,但澳大利亚警方指他是一名逃犯,在这名救人英雄回国后立即将他拘捕。  相似文献   

18.
《新闻前哨》2009,(2):8-8
李晓玲在2008年12期《传媒观察》撰文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传媒产业也“患上了感冒”.都会受到经济紧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新闻榜     
被媒体广泛报道过的“五毒书记”张二江,9月7日一审被判18年徒刑,并被没收财产10万元人民币。张二江认为“量刑过重”,其律师推测他会要求上诉。张二江在担任丹江口,天门两地高官时受贿近70万,侵吞公款10万余元。 本周是“贪官落马周”,除了张二江之外,海关总署原副署长王乐毅9月6日被判刑13年,原河南省副检察长路晓萍9月7日一审被判刑10年。  相似文献   

20.
1.从静媒体走向动媒体。在这个10年,移动需求会成为第一需求,这就是左右今天以至未来传媒格局的决定性力量之一。传统静态需求被取代的过程中,所有的媒体形态都将被驱使发生剧烈变化,并形成以能有效满足移动需求的新媒体为主的格局。在数字技术发明与应用的推动下,传媒会从适应当时人们生活方式的传统“静媒体”,转向适应人们移动需求的“动媒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