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我国自1981年正式招收教学论专业研究生至今已有30余年。在30余年发展历程中,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展。特别是最近10年,随着高等教育超常规发展,研究生招生人数成倍增长。当前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培养中存在诸多问题,亟需审时度势,重新思考和厘定研究生培养的目标与定位,有效管理现有的学位点,优化导师队伍,尽快更新不合理的培养模式,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与水平。  相似文献   

2.
课程论与教学论的整合既是概念内涵间固有的联系,也是教育理论乃至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已有的整合研究试图从实践的视角整合课程论、教学论,但收效甚微。“教育工学”则有望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实现课程论与教学论,以及课程与教学之间的联接,为其整合提供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3.
教学论既不是纯然思辨的理论学科,也不是完全处方式的应用学科,它要探讨的基本问题既包括做好教学这件事的行事依据,又涉及如何提高教和学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教学论在理论上的基本逻辑结构是:目标假定一对象假定一内容和方法假定。教学论与课程论之间的关系在目前看是交叉的,但最终是整合的。要使我国教学论获得更为健康的发展,必须关注课程和教学理论性质的认识起点,现实的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践起点,以及探讨教学论问题的方法论起点。  相似文献   

4.
课程与教学论本土化主要是指用一种中国化的方式将外来的课程理念与我国当前的教学论思想理论相结合,也可以说是把我国传统的课堂与教学论往新型的更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转换和发展。当前很多高校都将学科的相关课程与教学论本土化,尤其是在英语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中。本土化包含着很多方面,如传统的现代化、外来的中国化、实践的理论化,其中教育的本土化在教育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英语课程与教学论的本土化的必要性以及相关策略,阐述了英语课程与教学论的本土化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由于对源自于德国的"教学论"范式和源自于美国的"课程论"范式的认识不够清晰,造成了目前国内存在着"大教学论""、大课程论""、并列论"和"整合论"等四种关于教学论和课程论关系的观点。它们的根本错误就在于没有认清楚教学论和课程论是分别属于两种不同文化和语言脉络的教育范式。所以,走出教学论与课程论关系误读的出路就在于首先认清二者之间的根本区别,然后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吸收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也谈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学论与课程论并非是平行发展的,教学论较课程论根基厚实一些,理论体系更完善;教学论经历了“求善”、“求真”到既“求真”又“求善”并在两者之间保持张力的过程,课程论是以“求善”为背景产生的;课程论与教学论应是平行的两个分支,目前,两者正处于分化期;现代教学论将从知识教育论转向主体教育论,课程论将逐步进行课程论的本体与方法论研究。  相似文献   

7.
关于课程论和教学论各自的地位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教育理论界关注的焦点。当代课程论与教学论具有各自的研究对象和子学科群,两者关系不是"谁包含谁"的关系。目前,课程论与教学论正处于分化期,课程论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存在,确定专门的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探索独特而多样的研究方法是教育学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8.
黄伟 《教育学报》2007,3(4):24-28
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发展各有不同的历史进路,教学论有着不同于课程论的实践担当,以课程论为主导话语体系还是以教学论为主导话语体系,取决本国的历史语境和实践传统。试图用课程论来涵括教学论有碍于教学论的发展,无助于教学实践问题的解决,而当前课程理论概念的泛化更是对教学改革的迷乱和干扰,需要认真清点与反思。教学论要想完成自己的时代课题,必须走向独立,面向实践,寻求本土化重建。  相似文献   

9.
教师行为研究:课程与教学论的重要研究方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正范  贾群生 《教育研究》2006,27(10):36-40
20世纪,课程论和教学论得到了巨大发展,同时也暴露出实践品性不足的倾向。这种倾向既是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一个阶段性标志,也为课程与教学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空间。近年来,课程与教学论的整合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为增强课程与教学论的实践品性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教师行为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教师行为研究是一项实践性比较强的研究,成为课程与教学论整合的一个重要途径,为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我国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建设发展迅速,但在编写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没有处理好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的关系,教材结构设置偏颇;将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同学科教学法、学科教学论的研究混为一淡;将学科课程评价与学科教学评价等同起来。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编写要构建出合理的内容结构,处理好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的关系,加强“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建设研究和学科课程评价研究,完善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的内容,这是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建设追求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近日收到朱煜老师寄来的新著《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这是我看到的及时反映新课程改革特点的一部著作。我曾拜读过他主编的《历史教材学概论》,深为佩服他首先写出我国第一本历史教材学的专书,也促使学界许多人不得不承认历史教材、教科书的编写的确是一门学问。新著《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把这一方面的成果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将历史课程、历史教材、历史教学以及历史教师专业化问题作整体的、综合性的研究,因此,在新课程改革大潮的今天,该书颇有参考价值。在《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书中,作者  相似文献   

12.
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体系建构完善,是课程与教学论成熟的标志。近年来,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体系的发展在我国引起了高度重视,但其学科体系的建构还不完善。基于此,就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体系的类型进行阐述,指出当下我国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体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高校构建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体系的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我国在对苏联教学论和美国课程论的借鉴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误读和误解,比如,在引介苏联教学论的过程中忽视了其对"教养"和"教养内容"的高度关注;在引入美国课程论的过程中忽视了其对"教学"和"民主精神"的关注。造成这些误读和误解的根本原因是对源于两种不同文化和语言脉络的研究范式的理解和认识存在偏差,所以,走出目前困境的根本途径在于从本源上认识这两大范式,以纠正目前我国教学论和课程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张传燧  石雷 《教育研究》2012,(3):82-86,91
课程与教学论本土化,既指外来课程与教学论思想理论体系中国化,也指中国传统课程与教学论的现代适切性改造与转化。课程与教学论本土化包括传统的现代化、外来的中国化、实践的理论化和范式的本土化。课程与教学论本土化的策略主要有:继承与创造性转化传统(原有)课程与教学论思想;借鉴与创造性转化国外课程与教学论思想;积极开展课程与教学实验并对其经验进行理论概括与提升;推进和实现中国当代课程与教学论从理论基础、概念范畴、理论体系到建构方法的整体创新和原创性探索。  相似文献   

15.
课程论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论是解决“怎么教”的问题,两者内涵与研究的范畴不同,又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研究前者必然延伸到后者,分析后者必然追溯到前者。有关课程与教学领域的研究伴随人类知识体系的发展演进,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特色与侧重点,寻求二者的融容与整合成为当前的普遍认识。中国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特殊性与历史因素有关,现阶段课程问题的研究更为迫切。  相似文献   

16.
本土课程与教学论是指本土原生的适应本土的具有本土特色的课程与教学论,特指我国传统课程与教学论。我国本土(传统)课程与教学论的体系是以儒家课程与教学论思想为主线,包括“以学论教”的教学本质论、“君子成人”的课程教学目的论、“教学相长”的教学主体论、“仁礼文行”结合的课程论、“启发诱导”的教学模式论、“知行结合”的教学过程论、系统完善的教学原则论、发达实用的学习方法论、知能结合的教学评价论以及系统成熟的教师论所组成,具有独特的话语表达方式和概念范畴。我国本土课程与教学论是围绕“教学”而非“课程”、围绕“学”而非“教”、围绕“实证”而非“思辨”、围绕“经验”而非“理论”建立起来的,这就与西方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发展路径明显不同,使它在概念范畴、理论体系、建构方法等方面有着不同于西方课程与教学理论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对2010年课程论研讨会与教学论年会研究成果统计分析发现,我国课程论与教学论研究领域呈现出广域性、问题性和变迁性特征;研究热点均为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核心问题和关键因素;研究方法重理论思辨而轻实证实验。未来研究应以课程改革与教学实施中的具体问题为重心,以"基于教学研究课程"与"课程变革中的教学...  相似文献   

18.
课程论的"大"字情结先后经历了从教学论析出独立,与教学论齐头并置,试图涵盖教学并与教育同义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其立论基础是教学观中的生本说,生本说中的学习论,学习论中的材料学,进而以广义材料学来自我证成并逻辑自洽。这一立论基础不仅致使其在理论认知上存在多因化约一因、静态涵盖动态、主动演化被动等问题,也致使其在实践上导致教师能动性降低,教材结构性削弱,学生学习混乱性加剧,学科发展无序性增强等问题。为此,应当再度审视作为活动的教学与作为学科的教学论的本份与职责坚守,重申教学活动构成的教师、学生、课程三个基本要素,共立教学语义构成的教、学两维界定,析明教学论学科构成的教导论、承习论、课程论三类研究,并将课程锁定在静态层面、将教师锁定在动态层面、将学生锁定在动静交构的双向互动层面。  相似文献   

19.
教学的情境性决定了教师对学院式的教学理论没有足够的兴趣,而情境的丰富性又决定了教师具有特殊的理论旨趣,这种旨趣使一部分教师可能成为实践型的教学大师。教学论专家在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应承担起启示、激发和建议的角色。“课程与教学论”是帮助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门学科,它是由上位的“课程与教学论原理”和下位的“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共同组成的一个学科群。“课程论”教材与“教学论”教材的分列是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作为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为普通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活动、教学制度与教学思想。其知识旨趣为描述课程与教学现象,检讨课程与教学价值,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变革课程与教学现实,建设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如何处理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编写出系统、简明而富有弹性的课程与教学论教材,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课程与教学论学者的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