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强国建设是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和战略举措,对中国式现代化深入推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先导意义。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教育强国建设特别需要以价值遵循的坚守厚植建设之根,以基本路径的厘定奠实建设之基,以动力机制的激活赋能建设之实。教育强国建设的基本路径在于着力推进教育理念、教育体系、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治理的全面且深入现代化。教育强国建设需要久久为功,澄明并构建适切的动力机制是建设实践持久推进的重要保障。动力机制的构建关键在于廓清内部改革重心以释放内生动力、完善对外开放战略以激活外源动力、深化协同共建共识以凝聚多方合力、探究科学思维方法以提升动力效能和瞄准中国式现代化以实现动能创生。如此,教育强国建设的实践方可扎实推进,教育强国目标才能稳步实现,进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2.
在注重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今天,接受闲暇教育已逐渐成为一新的教育理念。闲暇教育有助于教师全面活动价值观的形成、个体人格的完善、专业自主发展与社会和谐以及生活质量的提升。基于此,加强引导,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闲暇价值观;广泛宣传,营造良好的闲暇教育氛围;因人制宜,开展多种类型的闲暇活动是当今教师闲暇教育的最佳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3.
4.
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始于五四运动,从"五四"至今,中国农村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存在两种价值取向:农本主义价值观和城市主义价值观。在这两种价值取向的影响下,农村教育现代化走了两条不同的道路,即一是20世纪30年代实施的以农本主义价值观为依托的农村教育中心化的现代化道路,二是改革开放以来以城市主义价值观为依托的农村教育边缘化的现代化道路。这两种农村教育现代化之路均有其不可避免的弊端。因此,中国农村教育现代化应该走第三条道路,即和而不同。"和"就是要求在保障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平等性的前提下,采用与城市教育相同的资源、水准发展农村教育,"不同"就是要求农村教育不能简单地复制城市教育,应该从农村实际出发,尊重农村教育特性、规律,考虑到农民心理和意愿来发展农村教育。  相似文献   

5.
厘清教育硕士培养的价值取向,是树立教育硕士正确培养导向的前提,是有效进行教育硕士质量评价的基础。教育专业学位的层次、类型和政策导向决定了教育硕士培养的双重价值取向,在培养过程中既有典型的"学术性"表征,又有典型的"实践性"表征。在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须应用好两种价值取向,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依循两种价值取向,在教学过程中融合两种价值取向,在培养质量评价上统筹两种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学习品质是个体进行探索学习的基础性概念,也是影响个体学习活动的关键性因素.学习品质不仅对学业成绩有着正向的预测作用,而且对个体终身学习与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有着重要而持久的影响.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教师既要转变对于学习品质的认知和态度,更要将学习品质培养融入到具体学科教学活动中去,并通过积极环境的创设,促进学生学习...  相似文献   

7.
话语权是整合思想、凝聚人心的重要手段。在当前社会转型期,掌握话语权尤为重要和紧迫。目前,教育领域存在众口难调、急功近利等不良倾向,迫切需要掌握教育话语权,坚持理性,尊重规律,凝聚共识,引领教育回归“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本真。  相似文献   

8.
公共性作为现代教育的基本特性,是分析教育立法的基准性价值,是教育立法的基本价值取向.正确认识公共性的内涵,并在教育立法中贯彻教育公共性的价值取向,有利于促进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教育按照什么目标组织、实现怎样的效益、达到何种结果,与教育立法的基本价值取向密切相关。公共性作为现代教育的基本特性,是分析教育立法的基准性价值,是教育立法的基本价值取向。正确认识公共性的内涵,并在教育立法中贯彻教育公共性的价值取向,有利于促进教育事业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11.
教育公平:内涵、标准与实现路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公平指所有社会成员平等地拥有接受某种教育的机会.教育公平已经成为国家教育政策的基本目标,但人们对教育公平的理解还存在许多误区.本文对教育公平的内涵进行科学解读,从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三个方面提出了教育公平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据此提出增进我国教育公平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2.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立德树人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塑造学生的理想信念,召唤学生的使命担当。“四史”有丰富的历史史料、智慧经验、理想信念……是高中进行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资源。在高中阶段开展“四史”教育,除了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还可以通过课外活动的创新、校本课程的研发、综合教学的尝试等方式展开,突出学思结合,重视实践创新。  相似文献   

13.
STEAM教育:发展、内涵与可能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教育技术》2018,(3):99-105
STEAM(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Art,Mathematics)教育是以跨学科整合的方式培养学生STEAM素养的一种技术教育。文章首先回顾了STEAM教育的发展历程,然后分析了STEAM教育的本质,重点梳理了STEAM教育的内涵,指出:STEAM教育作为一种技术教育,是一种跨学科整合的教育、在做中学的教育、创新意识的教育、基于项目与问题的教育、依托工具与资源的教育、真实情境下的探究教育以及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教育。最后,文章提出政府与社会的支持、优质的课程资源、教学模式的转型、优秀的师资队伍、教学环境的建设是推进STEAM教育的可能路径,以期为我国STEAM教育的开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教育文化遗产是指教育领域内具有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教育价值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称。教育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指教育文物;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与教育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教育表现形式。教育文化遗产是中国教育文明在传承中积淀的精华,是中华民族教育发展记忆的实证,是传承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5.
教师教育教学质量问责是培养高质量教师的重要途径。针对教师教育教学质量问责存在的概念不清、价值不明、路径不详等问题,文章建构了教师教育教学质量问责的概念内涵,阐明了教师教育教学质量问责的重要价值:实现以责促教,有助于改善教师教育者的教学质量;以责促建,有助于培植教师教育队伍的专业责任;以责促治,有助于构筑教师教育质量的全面保障体系。针对教师教育教学质量问责的现实困境,提出三条实施路径:强化评估思维、聚焦提效的问责意识;构建一方连续、多方协同、责任共担的问责体系;健全问责目标、标准、工具、奖惩的问责机制。本研究关于教师教育教学质量问责的理论构建旨在为有效推动教师教育教学问责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Tinker教育被视为STEM教育的一种重要形态和创新举措,受到发达国家的广泛关注和认可,而当前我国对于Tinker教育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基于此,文章首先明确了Tinker教育的概念,并深刻剖析了其价值意蕴。随后,文章以欧盟Tinkering EU项目和旧金山Tinker幼儿园为例,分析了Tinker教育的活动特征。最后,文章从弘扬Tinker教育理念、创建Tinker教育生态系统、整合资源构建探客空间、构建Tinker教育课程体系、加快建设Tinker教育师资队伍五个方面,提出了我国Tinker教育的发展路径。作为一种颇具特色的STEM教育形态,Tinker教育的相关研究可以为我国新时代教育改革和推进全民终身学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体验是音乐教学的真谛,体验使得音乐教学进入生命领域。音乐体验教学不是一种教学方法,也不是一种教学模式,而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教学理念或形态。音乐体验教学通过情感体验、审美体验、人文体验三个向度提升素养、涵养美感、陶冶德性,最终达到以情感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思想政治教育通常以说理的方式育人,审美化说理是思想政治教育说理的艺术。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化说理是说理者依据审美的规律,把说理的对象、内容、方式、环境进行审美化改造,从而以符合美的规律的方式进行说理的过程,科学把握其内涵要义就必须从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化说理的理论基础、内在依据、逻辑起点进行分析;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化说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指向与个体价值体现,它可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高校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化说理需注重说理对象美,审美化说理要以美的视角注视“人”。说理内容美,审美化说理要进行内容美的审思与重构。说理方式美,审美化说理要注重美的原则和话语艺术。说理环境美,审美化说理要有美的说理生态。  相似文献   

19.
教师个体的教育哲学是具有独立性、实践性、反思性和引导性的教育哲学,帮助教师加强教育信念并深刻理解教育本质,有助于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遇到问题时,运用哲学的思维去反思和审视教育经历,这不仅可以提升教师职业自我认同感、体现教师的专业化,也表现出内生性的品格修养,最终可以让教师在自己的生命经历中体现生命价值。学习教育理论,增强教育信念;反思教学实践,做教育问题的研究者;双重交往互动,重构教育生态场域,这是形成教师个体教育哲学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20.
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需要文化维度的参与,劳动教育课程文化的建构主要包括“课程即文化”“课程的文化”两个方面。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文化建构的价值在于能够为劳动课程筑基:提供劳动课程运作的环境支持;为劳动课程铸魂:增强劳动文化在全社会的文化认同;为学生参与注“情”:塑造学生内在的文化品格。课程文化的建构需要在课程理念上形成关于劳动文化的主体自觉,促进“文以化人”;课程内容上注重劳动文化的选择,兼具民族性与时代性;课程实施上强调身心一体,保障育人价值的深度实现;课程评价上坚持过程取向,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劳动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