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刘禹锡友情诗中的精品。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由和州被朝廷召回,在返洛阳途中,经过扬州与白居易相会。宴会上,白居易写了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表示对刘禹锡长期遭贬的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作答。此后,他们的友谊越来越深厚。首联接过白诗末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长”的话头来开篇,交代了被贬的时间  相似文献   

2.
陶沙 《教学随笔》2010,(12):33-34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奉诏罢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刺史回洛阳,白居易因病免去苏州刺史也回洛阳。于是他俩在路过扬州时相逢了。故友相见,分外亲切。在酒席宴上,自居易先写了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诗。刘禹锡有感于此诗,便写了这首诗相酬答。  相似文献   

3.
唐敬宗宝历三年,刘禹锡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白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  相似文献   

4.
这是公元八二六年(唐敬宗宝历二年),刘禹锡由和州返洛阳,在扬州与白居易相会时的席间唱和。诗词唱和,此唱彼和,相互酬答,是人们特别是文人骚客由来已久的雅兴和礼节。唐代张籍有两句诗将即席唱和的情景写得十分生动传神——“闲来各数经过地,醉后齐吟唱和诗”。  相似文献   

5.
刘禹锡是自居易的老朋友,初中语文课本上有一首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就是他与自居易的唱和之作。诗中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更是千古名句。刘禹锡的祖先是匈奴人,他家本不姓刘,直到他的七世祖随着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才改成汉姓。也许就因为刘禹锡的  相似文献   

6.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名政治家、思想家、学家。他参加“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朗州(今湖南省常德市)司马、连州(今广东省连县)刺史前后共23年,后又调任夔州、和州刺史。宝历二年(826),刘被召进京,途经扬州,与白居易相遇。白赠诗一首,刘以此诗作答。刘禹锡在诗中抒发了自己遭贬谪的愤懑心情,表现出坚持理想、  相似文献   

7.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名作,千百年来,一直以其积极的思想意义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为人们所喜爱、传诵。诵读这首名诗,我们似乎听到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对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慨叹,真切地感到一位老而弥坚的斗士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更能领悟到一种发人深省的深刻哲理。一、深沉的历史沧桑感这首诗是刘禹锡与唐代另一位大诗人白居易的唱和之作,写于宝历二年(826年)。当时刘禹…  相似文献   

8.
季璐 《中文自修》2022,(3):52-54
<正>明代评论家胡震亨在《唐音癸签》卷二五中道:"刘禹锡播迁一生……而精华不衰,一时以诗豪见推。"刘禹锡半生逆境,凭借自己豪气干云的志气、执着不懈的追求,在大起大落的仕宦之旅中完成了从政治家到文学家的说变,于名家辈出的中唐诗坛赢得了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屡挫屡战、壮心不已的斗士,来感受他非同一般的昂扬情志。弃置生涯多感慨"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唐敬宗宝历二年(826),五十五岁的刘禹锡从偏远荒凉的和州返回繁华的东都洛阳,途经扬州时写作了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敬与他同龄的白居易。两个"知天命"的中年人,  相似文献   

9.
徐旻 《现代语文》2006,(1):40-41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径扬州,遇到故友自居易。酒宴上,自居易写了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全诗如下:  相似文献   

10.
刘禹锡,唐中业著名诗人。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白居易称他为“诗豪”极为服膺。他的许多讽喻诗、怀古诗、咏物诗皆成为传诵之作。明杨慎说:“元和以后,诗人全集之可观者数家,当以刘禹锡为第一。其诗入选及人所脍灸不下百首矣。”(《升庵外集》卷七六)唐代在元和以后出现的著名诗人很多,刘禹锡能高居上游,与白居易等人相颉顽,并在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当是由于他在创作上有着迥出于别人之上的独特风格,这  相似文献   

11.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刘禹锡与白居易同岁,他们交谊深厚,晚年在洛阳经常唱酬应和,并称“刘白”。[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白居易一生交游很广,但真正的挚友只有两个——元稹和刘禹锡。他在前半生与元稹亲密,晚年则与刘禹锡交好。元稹和刘禹锡也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他们与白居易平日以诗唱和,留下了许多动人的篇章。因为他们交谊深厚,在诗歌创作道路上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所以文学史上就有“元白”、“刘白”这样的称谓。  相似文献   

13.
白居易有节日诗七十余首,涉及节日有大有小,种类多达十三四个。白居易有时为一年中一个节日写多首诗,也连续两三年为不同年份的同一个节日写诗,不同的人生阶段,白居易都有节日诗创作。节日重视伦理亲情,节日娱乐审美活动,节日里守岁、扫墓等习俗都刺激白居易创作节日诗。擅长写日常生活的时代风气、中唐尚俗的文学思想、以内敛为美的审美追求、不以政务为重的政治气候都对白居易节日诗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元 稹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作者简介】 元稹(公元779—公元831),字微之,河南河内(今洛阳)人。唐代诗人,曾任监察御史,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武昌节度史,与白居易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并称“元白”。【诗作背景】 元和十年,白居易越职言事,被贬为江州司马。而元稹于元和五年得罪宦官,被贬江陵,后改为通州司马,卧病遭贬的元稹听说老友白居易也遭贬,不禁悲从中来,写下了这首诗。这诗,是元稹在通州听到好友白居易被贬的消息时写的。诗的中间两句是叙事言情…  相似文献   

15.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出自中唐时期著名诗人刘禹锡的七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时值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冬, 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奉诏回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的好友自居  相似文献   

16.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这首脍炙人口的《竹枝词》,作者是中唐的杰出诗人刘禹锡。刘禹锡(公元772年~842年),字梦得,洛阳人。贞元九年(公元793年)进士。因参加王叔文集团的进步政治改革遭到失败,被贬到边远的朗州任职多年。被贬十年后,他和柳宗元等人由贬所奉召至京,时正值“花时”,他们便相约赏花,于是刘禹锡就写了一首题为《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的诗——  相似文献   

17.
赵娟 《现代语文》2006,(1):22-22
刘禹锡是中唐名的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作为学家,刘禹锡一生创作了八百多首诗作,赢得了“诗豪”的美誉;作为思想家,他的哲学思想反映在其《天论》上、中、下三篇中,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重要观点,体现了一名唯物主义无神论的战斗精神。然而,刘禹锡却不是一位成功的政治家。古代的知识分子大多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刘禹锡也不例外。他青年登科,一生致力于革新事业,但政治厄运的阴影始终伴随着他。“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是他一生悲惨命运的生动写照。但是刘禹锡并没有因此而沉沦,而是拿起学的如椽巨笔,凭借着坚毅的性格,在中国诗歌史上写下亮丽的一笔,因此他的诗歌自始至终都是洋溢着一种斗争精神,无怪乎明人胡震亨评价道:“刘禹锡播迁一生,晚年洛下闲废,与绿野(裴度)、香山(白居易)诸公优游诗酒问,而精华不衰,一时以‘诗豪’见推。”(《唐音癸签》)  相似文献   

18.
云霞白昼孤鹤,风雨深山卧龙。闭门追思故典,著述已足三分。——白居易《自述》此诗选自《唐诗画谱》。作者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原籍太原,祖上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县),为下邽人。唐德宗贞元十六年进士,唐宪宗元和二年授翰林学士,三年被任为左拾遗。十年被贬为江州司马,历任杭州、苏州刺史,刑部侍郎。刑部尚书。其文情切,其诗朴素真挚、平易近人。与无稹齐名,时称元白,又与刘禹锡齐名,并称刘白。白居易在江州任上,曾在庐山香炉峰下东林寺旁筑草堂居住,后闲居洛阳履道里,修香山寺。归居香  相似文献   

19.
杂体诗趣谈     
杂体诗是另类特殊的诗体,形式种种,各具情趣。兹举几例,以共赏读。一是宝塔诗。以“一字至七字诗”为基本形式,因形如宝塔,故称“宝塔诗”。例如唐文宗大和三年(公元829年)三月,白居易被罢免了刑部侍郎之职,任命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洛阳。临行前,他的老朋友裴度等人为他置酒送别。席间,有人提议在座每人写一首一字至七字诗。白居易即以“诗”为题、为韵,写下了下面这首诗:诗!绮美,瑰奇。明月夜,落花时。能助欢笑,亦伤别离。调清金石怨,吟苦鬼神悲。天下只应我爱,世间唯有君知。自从都尉别苏句,便到司空送白辞。这首诗以“诗”为题,以题为韵,…  相似文献   

20.
刘禹锡是中唐韩、白之外独辟蹊径的优秀诗人,也是参加过永贞革新的政治家。其留传至今的八百多首诗篇历来为后人所关注,然而在现存的《刘禹锡集》中,尚有十六首联句诗未引起研究者们的注意。其实,通过对刘禹锡所参加的联句活动及其所参与创作的联句诗进行研究,不难发现,这些联句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刘禹锡各个时期的政治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