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教学理念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成长,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通过语文实践,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3.
刘复生 《小学语文》2009,(10):54-55
鲁迅是我国“五四”以来最伟大的文学家与思想家,小学教材编选了鲁迅作品节选《少年闰土》和一组纪念、追忆鲁迅的文章,可以让小学生初步感受鲁迅文学作品的风格的某些侧面,并通过那些曾亲身感受过鲁迅人格魅力的人们的视角,建立关于鲁迅人格风范的感性形象,从而为以后更深刻地领会鲁迅的创作奠定基础,同时,这本身也是一种历史文化知识与道德情操的教育。  相似文献   

4.
桑农 《学语文》2004,(1):20-20
日本藤井省三的《鲁迅〈故乡〉阅读史》一书,对《故乡》问世以来的有关阅读,特别是语文教学界的有关阅读,做了详尽、细致的疏理,由此引发出的一些问题令人深思。现就其中关于闰土是否小偷的所谓“悬案”,谈一点个人的感想。《故乡》中,“我”和母亲说不用的东西可以给闰土,闰土  相似文献   

5.
有人在课堂上分析《故乡》时认为闰土是"偷埋碗碟的贼",也有人在《语文报》撰文支持这一观点。无论是从人物性格、情节发展、小说主题、写作手法上看,还是从告发者杨二嫂的性格、鲁迅先生对农民的一贯态度来看,这种说法都是欠妥的。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九义教材《少年闰土》一文是从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节选下来的。课文写景优美.场面生动,是一篇非常精彩的课文。但我认为文中“项带银圈”中“带”字的用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7.
特级教师高仲铭执教小学语文《少年闰土》开头一段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下面是海边的沙地 ,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 ,项带银圈 ,手捏一柄钢叉 ,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 ,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高老师紧扣这一段环境和人物描写的特点 ,带领学生走进课文。师生展开了如下的对话 :师 :这段话写得精彩吗?生 :精彩!师 :怎样写精彩的呢?生 :(陷入深思 ,一下子说不上来)师 :(提示)作者把这么优美的环境、这么英武的少年、这么狡猾的猹 ,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你们看看作者用了…  相似文献   

8.
宋翠娟 《考试周刊》2010,(11):56-57
一、新课标人文性要求及鲁迅启蒙教学的意义 2005年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专门编写了一个“初识鲁迅”单元,收录了《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及《有的人》。鲁迅教学结束了分散教学形式,首次以“主题单元”的形式进入到小学语文教材,这是历史性的转折。“主题单元”的设置顺应了新课标“人文性”的要求。《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新课标的人文性要求与鲁迅先生的“以人为本”思想完全吻合。  相似文献   

9.
在我的印象中,卞之琳是他那个时代的旁观者,人生的沉思者,诗艺的求道者。这和卞之琳的性情气质相关,也和当时的时代风云以及诗人的人生经历相关。论性情,卞之琳是个温和、淡泊、耽于哲思的人,如他自己所说,是个“多思者”。此种人容易沉湎于抽象的人生问题,说大,此类问题是最大的事,说小,抽象的人生问题实在是玄远虚飘的小事。但“道不远人”,有一类人身上,抽象的人生问题是和平凡的日常生活(不敢说邦国大事)联系在一起的,二者相印相证,构成这人内外面的生活内容。这种人若写诗,从“小处着眼”,诗中流露出一种可称为情趣的东西,是不足为怪的…  相似文献   

10.
对于鲁迅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毛泽东主席有一个著名的说法:“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1936年10月19日清晨,鲁迅逝世于上海。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自动地来为他送行,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写有“民族魂”的旗帜。此后,产生了大量纪念缅怀鲁迅的文章,  相似文献   

11.
《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也是一篇老课文。课文先写“我”印象中的闰土,接着写我与闰土相识、相处的过程,重点写了闰土给我讲捕鸟、捡贝壳、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儿这四件事,最后写两人的分别和友谊。作者通过“我”的回忆描述了一个知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形象,反映了“我”和他儿时有过的短暂而真诚的友谊。  相似文献   

12.
李阳 《辽宁教育》2009,(6):54-56
中小学课本里,有许多名篇佳作。它们不仅给学生以营养,相信也常常让老师们心有所悟。在提倡阅读个性化的今天。如果没有教师个性化阅读的率先垂范。学生阅读的个性化也许很难有效实现。古人读书。常把自己的零星随感写在书边的空白处。这里。我们大着胆子套用钱钟书先生的《写在人生边上》。开辟了“写在课本边上”这样一个栏目。期待汇集老师们备课时对名家名篇的感悟。期待大家能和我一起用心耕耘这块特别的园地。  相似文献   

13.
课堂实录(二课时) 一、不能不说鲁迅 师:谈到中国文学,谈到中国的历史、文化,恐怕有一个人是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他就是——鲁迅。你们对鲁迅有哪些了解?读过他的什么作品?  相似文献   

14.
刘心武的《错过》一文(以下简称《错》文),被选作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课文。刘心武先生在文中说,“人生如奔驰的列车”,“错过观览窗外的美景、奇景并不是多么不得了的事,关键是我们不能错过预定的到站”;他还说,错过“仿佛是碧绿的叶子,把一生中‘收获’的七彩鲜花映衬得格外明艳”。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不仅将鲁迅极富隐喻色彩的寓言故事成功地转化为了雅俗共赏的小说样式,而且以其作为女性作家特有的敏锐感知,创造性地在现代文学之中塑造了一个与"男狂人"遥相呼应的"女疯子"。《狂人日记》选择了较为开放的时间形式,"男狂人"怀揣着寻找真的人的鸿鹄之志;《金锁记》采用了较为封闭的时间形式,"女疯子"携带着寻找真的心的哀惋忿恨。  相似文献   

16.
将鲁迅《伤逝》与森鸥外《舞姬》作对比,解读《伤逝》的空白部分,探寻鲁迅《伤逝》中的留白构思。  相似文献   

17.
赵建晖 《考试周刊》2014,(82):26-26
<正>自从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后,中学语文界几乎都把文本中那个著名的喻体大宅子解读成了文化遗产。大宅子果然比喻的是文化遗产吗?我们一起作分析。一、从喻体大宅子来看所指的可能性鲁迅后期杂文所涉大多是严肃的理论问题和政治问题,写作于1934年6月的《拿来主义》也不例外。但是文本后半部分比喻论证的选择和使用,使阅读者从对社会政治话题的紧张专注,转移到和大众更贴近的日常生活上。让读者在更加可感  相似文献   

18.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文章在梳理近百年以来学界对《孔乙己》主题归纳的基础上,将其主题的探讨纳入鲁迅作品反"看客"母题系统来加以解读,通过揭示《孔乙己》的主旨在于揭露抨击"看客吃人"的现象,得出"看客"扮演着悲情刽子手的角色,进而深入探讨其作品中的"看客"形象,并具体分析其"看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20.
鲁迅创作于1918年的小说《狂人日记》塑造了一位患有"迫害症"的狂人形象,契诃夫创作于1892年的小说《第六病室》塑造了一位患有"被虐症"的疯子形象。两位作者生活的年代与国家虽然不同,但基于相似的社会背景却塑造出了相似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