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册”出现得相当早,据中国现存最早的文献之一《尚书》中《周书》部分的记载,商代人似乎就有了典和册,其中典字也是由册构成的。另外,商代记录在甲骨上的文字里,也经常出现“册”字;讲文献学的人,要证明中国书籍的历史悠久,也喜欢拿这个册字作例证.  相似文献   

2.
战国楚简与殷墟卜辞对读可以互相发明。1.殷墟卜辞的“■”,楚简中写作“册告”“册祝告”,传世文献中则写作“册祝”“策告”,书写形式和表述形式发生了变化,但“以简册报告”“称册祝告”的意思仍然沿用。而且,从清华简《金滕》(《尚书·金滕》亦然)可见古人的册告仪式和背景信息,而卜筮简则可见册告的较完整句型。2.楚简中的“习贞”,对应殷墟卜辞中的“习卜”,二者均有重复占卜的意思,均位于前辞的位置。3.殷墟甲骨无名组“习卜”的最高次数为“四”,表明重复占卜四次,共占卜五次,与目前所见成套甲骨为“五”的情形相合,但有一版“六卜”午组卜辞和一版含序数“七”的师组卜辞可能是特例。4.与“习卜”相关的“三卜制”耐人寻味,“三卜”现象的确存在于殷墟卜辞,但承担三卜的人物是否分属于王(元卜)、右卜和左卜还值得进一步讨论。5.论文还对殷墟卜辞的“习卜”辞进行了辨析,去除了一些误解。  相似文献   

3.
据《尚书·多士》记载,殷的先人已经用典册记叙“殷革夏命”的事情,可见当时的汉字已经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了。但从大量出土的甲骨卜辞来看,殷商时代的汉字仍然保留一些比较原始的迹象,譬如同一个字可以正写也可以反写、象形字的笔画可繁可简、义近的偏旁可以互换等等。这说明当时的汉字还没有完全定型化,离汉字一字一形的  相似文献   

4.
《周易》“贞”字结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易》古经中的“贞”是一个动词,其词义应据《说解字》和甲骨卜辞训为“占问”。“贞”字的主要语法作用是作主语和宾语,其次作谓语。“贞”的宾语可后置,也可前置,其宾语前置现象比较特殊,值得语法史研究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5.
我国文学史从殷商时代开始。从殷商时代的“甲骨卜辞”发展到战国时代的史传文学,其间经过了一段漫长的时期。“甲骨卜辞”过于简略,又是文学的萌芽。西周以后,出现了文字较长的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据郭沫若同志《两周金文辞大系》所载,西周从武王至幽王时的一百六十多篇铭文中,十分之九以上不超过一百五十字,其中最长的两篇是周康王时的《小盂鼎》和周宣王时的《毛公鼎》,铭文都超过了四百字。这些铭文是在殷商卜辞和金文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内容多是纪录武功的,是研究西周历史的宝贵史料。但是,由于文字简古,有些铭文晦涩难懂,文学价值不大。《尚书》也是西周时代的产品(理由详后),其中分《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四大部分,内容庞杂,真假难分。即使是真的,也都经过后人的修改润色,已不是原来的面目了。据近代学者考查,《周书》是比较可信的。其中所载大部分是当时统治阶级的文告,就是向人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其中也有战国时代的作品。内容主要是记录统治者的言行,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情况,是值得重视的。  相似文献   

6.
在殷代的甲骨卜辞中,有些“唯”字出现于句首或句中,它的意义不实在。还有一个“惠”字也常出现于句首或句中,其含义也比较空虚。关于这种“唯”与“惠”字,前人说法很多,唐兰先生认为这种“唯”与“惠”字都是语气词(唐兰《天壤阁甲骨文考释》三○至三四)。唐先生这种说法,已经被语言学界所承认。  相似文献   

7.
甲骨文作为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记载了我国人民的早期生活面貌.羌族是我国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在早期甲骨卜辞中就有了大量的商羌关系的记载.通过对甲骨卜辞中出现的羌字字形的分析,来探视它的意义,结合甲骨卜辞的记载,来窥探当时的商羌关系,了解古羌先人族群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还原殷商时期商羌的生活面貌.  相似文献   

8.
《中国史稿》修改本第一册第186页说,“商代最重要的社会生产部门是农业,在农业生产中采用井田制。井田即方块田,在甲骨卜辞中作田、(?)、(?)、(?)等形。”又在第243页说,“周代的井田制承袭于商代而有所发展,已经有了相当准确的亩制和比较完整的灌溉及道路系统,是井田制的完备形态。”这些论述都是来源于郭沫若的《奴隶制时代》。《奴隶制时代》说:“殷代是在用井田方式来从事农业生产的,这从甲骨文字中的一些象形文字可以得到证明。例如在卜辞中常见的田字就是一个方块的图画,殷代必然有四方四正的方块田,才能产生出那样四方四正,规整划分的象形文的田字。”又说:“周代同样施行着井田制。”总之,“殷、周都实行过井田,从种种资料上看来,是不成问题的。”可是,我查阅了商周遗留下来的有关资料,都无法说明当时的土地制度是井田制。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甲骨文器物字为研究材料,对比卜辞用例及考古器物发现,补释《甲骨文字典》器物字词义,增补卜辞用例,以期对甲骨文字学的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古文字和传世文献材料,结合闽方言探讨“Nie”字的形,音,义问题,认为诸家论“Nie”象一种刑具是正确的,在甲骨卜辞中,“mie”字可作名词和动词,闽方言中表示抓捕意义的动词,其本字即此“Nie”字。后世典籍罕用“Nie”字,盖因其基本义可由“执”,“梏”取代之故。  相似文献   

11.
“时代”、“地区”和“民族”性类目常常并列列出,归类时可以从有关相近相邻类目的内容划分中找出划分标准;分析主表中注释隐含的划分标准;分析类目包含的主要内容成分判断或参考一些相关类目规定的划分标准,来寻找到合理的归类方法。  相似文献   

12.
具体分析古书注释术语“同”与“通”的使用情况,探讨如何科学地使用这两个注释术语。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艺文类聚》子目下经史子集各种资料"事前文后"的几种编排次序,考辨了资料排序的混乱情况,阐述了"事前文后"的编纂体例对后世类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图书馆“逾期还书罚款”制质疑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图书馆对“逾期还书罚款”的规定缺少法律依据 ,而且有悖与读者之间的真实关系。为了做到文献资源的合理共享 ,发挥图书馆的信息中心功能 ,图书馆有权教育违规的读者 ,但应修订规定措词 ,改为“逾期还书要缴纳违约金”。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与《〈别录〉书录文句的断句问题新探》一文为姊妹篇。在前文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别录》书录中“可缮写”一语的含义,认为“缮写”是刘向校书的一个程序,是指用缣帛抄录所校曲籍的复本,以便庋藏和“御观”。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博物”观念及其相关工具书具有鲜明的人文特征,反映了中国传统的知识结构和分类体系。西方学科分类意义的博物学概念在近代传入中国,据此,中国编辑出版了新式博物学教科书和辞书。考察中国博物观念及其工具书从古代到近代的演变,比较中西知识结构和分类体系的不同,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宋太祖“今之武臣欲尽令读书”,着眼于提高禁军武将群体的文化素质,特别是对于儒家经典的相关修养,促使北宋武将群体由五代的“不知书”向儒学化方向转变,对皇权自觉效忠的程度大大加强。这是一种针对性很强的思路,从“疏导”的角度,为五代以来皇权与武将群体之间持续紧张关系的顺利调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遴选适合幼儿阅读的图画书、基于幼儿的关键经验之上编制主题网络图是以"图画书"为素材建构幼儿园课程的基本过程;注重年、学期、月、周教育目标的一致性、预成活动与生成活动的统一性、学习、游戏和生活活动的连续性是课程建构的基本原则;通过调整时间、丰富内容、改变形式、投放材料和管理者的指导是保障课程实施的主要措施;建立幼儿和教师评价体系以监控效果是课程实施的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19.
赵连九 《天津教育》2021,(4):177-178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幼儿时期的教育越来越重视,然而由于早期的幼儿压根无法从文字中获取知识,只能依靠图画绘本来汲取知识,因此图片这种直观的表达对幼儿的阅读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但这种静态的展现形式其实从本质上来说是不利于幼儿对文本的理解的,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心智发展较为缓慢,对于文本中的深意难以理解,著名儿童教育家李吉林为了儿童心智的长期发展,从1978年就开始对情景教学展开探究,期望能提高幼儿的阅读效率。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宋前《艺文志》中勾勒易类典籍的演变轨迹,借此觇视易学理念的变迁。《易》类书籍的变迁体现于经部序位、典籍数量、研究领域诸方面:《易》经在汉代地位的转变既肇始于汉代学术思想,也取决于《易》经本身特征;《易》书数量与群经之首的地位并不相符,书目数量的变化与学术背景、研究状况密切相关;各时代目录书所栽书籍,反映了当时的学术思潮,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