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著名作家秦牧说:“精彩的比喻像是童话中的魔棒,碰到哪儿,哪儿就发生神奇的变化。”还有人把比喻喻为“艺术中的艺术”。这些都足以证明比喻的神奇魅力。  相似文献   

2.
著名作家秦牧说:精彩的比喻像是童话中的魔棒,碰到哪儿,哪儿就发生神奇的变化。还有人把比喻喻为艺术中的艺术。这些都足以证明比喻的神奇魅力。在作文中,如果能够巧用比喻,将会为自己的文章增光添彩。  相似文献   

3.
作文的形式、角度和选材是得到高分作文的三个突破口,现在分别举例与同学探讨。形式偶尔到菜市场看到小贩卖菜,他们先将菜蔬精挑细选码放整齐,再喷水冲洗,菜一下就增色不少,不仅价位能往上浮动一毛二毛,还能比别人卖得快,显然卖样很重要。作文的“卖相”首先是一手好字。古人云“写字就是敲门砖”,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端正工整的字迹会让人免不了多看几眼,这几眼,心理已向你偏斜,文章的优点就会因此而显现。其次,作文该有作文样,一段到底,显然太过笼统;三两句一段,又显得鸡零狗碎;三段又不够大气。600字的作文,分成五段比较合适,段分得太细,问题说不清楚。  相似文献   

4.
秦文君给我的印象是谦和而又文雅的,虽然没有谋面,电话和邮件联系也只有寥寥几次,但却给了我很深的印象。第一次和她电话联系时,她正在参加一个会议,  相似文献   

5.
比喻词汇化的四个阶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将所谓的死比喻放在比喻词汇化的范畴中进行研究。首先在初步考察了死比喻的特征之后提出了双层结构语义模式的假设 ,然后分四个阶段 (即词语化阶段、有标记实用阶段、标记脱落阶段以及语义泛化阶段 )论证这一结构模式的最后形成 ,也就是比喻词汇化的完成过程。  相似文献   

6.
看到《生动形象的数学比喻》这篇文章,忽然有种想从现在开始重新接触数学的想法。许多喜爱文字的人提到数学就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大家想过其中的原因吗?是因为喜爱文字的人感性思维大大超越理性思维吗?称自己是“数学盲”是得意还是自嘲?  相似文献   

7.
记得几十年前巴金就对当时的年轻记者萧乾说过“只有写,你才会写。”鲁迅先生在谈到自己的写作经验时也说:无他,唯多做而已。叶圣陶在《略谈学习国文》一文中指出“写作的历练在乎多做,应用从阅读得到的写作知识,认真地做。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重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反复历练的。”以上几位大家的经验和论述,充分说明了学生作文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要靠多做、要靠历练。但在科学主义泛滥的今天,或在理论操弄者面前,我们一线的老师总是怕说多读、多写;总是忌讳这些不知机理但又谁也推翻不了的经验。追溯其原因,一是我们自己愿意从科学的角度找出学生写作多快好省的有序的致胜法宝:二是担心既然学生的作文能力靠多读、多写,而淡化了我们老师的作用,三是怕理论家们的聒噪。其实多写的前提是愿写,愿意写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前提和基础,“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而让学生愿写便是很值得探讨的学问。现在不少学生怕作文,不愿写作文。这原因一是作文前的指导之故:二是作文的评改所导致。比较两者的作用,评改大概更甚,因此把握好作文评改的导向成了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和现代英语的文学作品中都含有大量的鲜明生动、活泼有力的比喻。尤其是成语和诗歌中比喻是重要的修辞手段, 从而构成这类作品语言艺术的灵魂。人们对比喻的翻译研究已有悠久的历史, 从不同的观点进行了论述。本文试图从对比喻形象转换的方法作一些浅析, 旨在对比喻形象移植及翻译研究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著名作家余华在谈到阅读经典作品时说.“经典作品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我想就像父亲的经历对于儿子,母亲的经历对于女儿一样。经典作品对于我们并不是意味着完美,而是意昧着忠诚。这里面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种种偏见和缺点,但是这里面绝对没有欺骗,无论是它的荣耀还是它的耻辱,它都会和我们坦诚相见,让我们体验到了思维的美好和感受的亲切,我想经典作品应该是我们经历的榜样。  相似文献   

10.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恰当地运用比喻,可使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变成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使平淡的语言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让人易于理解,印象更深刻。  相似文献   

11.
朱碧珊 《成才之路》2010,(18):44-45
本文从"比喻"的定义及来源入手,从较新的角度研究英汉两种语言的比喻形象在翻译过程中的可译性限度问题,并找出对应的转换方法。英汉比喻形象转换过程中的不可译性是相对的,译者应当尽量缩小可译性限度,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2.
比喻形象的保留与转换,是成功翻译一部文学作品的关键.基于此,以翻译的“目的论”为基础,以在英语译文中保留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为翻译目的,以《三国演义》的英译为例,分别采用了直译、隐喻/明喻加喻义、意译保留形象和舍弃形象的方法,详尽讨论了文学作品英译过程中,比喻形象如何穿过文化差异,得以保留和转换的具体问题.提出了在文化流日趋频繁的潮流下,翻译文学作品时,应多以传播中国特色文化为目的,尽量保留比喻形象的主张.  相似文献   

13.
有谁天生就能写出情文并茂的好文章?著名作家海岩,只念到四年级却写出了一大批优秀长篇小说,而且都被拍成电视连续剧,受到观众好评,很多人认为他是写作天才,但当记者采访问他有什么创作秘密时,他却笑说:“我写得很苦。”海岩的话不禁让我想到了目前作文教学的现状,每每提到写作文,很多学生对写作的抵触情绪,不亚于上刑场。  相似文献   

14.
一、阅读环境的期待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而构建优质的阅读环境,对孩子的写作是大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15.
比喻型作文是通过比喻的形式来命题的,它以形象性的语言隐含观点,需要根据喻体找到恰当的本体,把握关键词及其内涵,既要有整体意识,又要用心揣摩命题者的感情倾向。这类作文题目由"材料+提示+话题(命题)+要求"四部分组成,审题时必须把这四个部分都"审一审",才算完成了审题,然后运用"由实入虚"的技巧多向思维、多角度联想,不拘泥于浅层表面,深入挖掘、巧妙立意。  相似文献   

16.
我们写一篇文章总该有一些闪光的地方,才会吸引别人的阅读,正如何永康教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所讲:“总而言之,一篇考场作文必须有‘光辉’:没有‘太阳’总得有个‘月亮’,没有‘月亮’,总得有个‘星星’,没有‘星星’,总得有个‘萤火虫’吧!如果连个‘萤火虫’都没有,那就只能说这篇文章失败了。”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的文章在考试和平时的写作中脱颖而出,出现更多的亮点,博得更好的分数呢?笔者在指导学生作文教学实践中,发现在写作中适当地运用一些精彩的“比喻”,会为我们的文章增色不少。  相似文献   

17.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也是比喻这种修辞方式的集中体现。而运用人体自身的部位作为比喻形象是人娄活言的普遍现象之一。生物进化的双重性——一般性和特殊性——决定了各民族间文化上的共性和个性。英汉民族文化上的共性使得英汉语言在用人体部位作比喻形象方面表现出一致性;而两个民族文化上的差异——不同的经历、信仰以及思维方式,又造成运用同样的人体部位作比喻形象时出现迥然不同的情况,造成双方理解和交际上的困难。  相似文献   

18.
贺向东 《现代语文》2006,(11):121-122
考场作虽然有其特定的“语境”,要讲规则,但要想写出既内涵丰富又面目可喜的考场作,还是要植根于阅读思考和生活感悟。如果学生平时不注重阅读感悟,考场上又不注意规则章法,难免写出面目可憎之而不自觉。更可怕的是,学生往往先是在作带来的心理压力之下从旧习惯中寻找安全感,按自己的老套路去写,写出来之后又自我庆幸甚至自我欣赏,结果陷于“雷区”而不能自拔。所以笔认为,教师在指导学生写考场作时要让学生明白:有些作的套路是不好的,既不利于提高写作水平和考场分数,又不利于思想和人格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贴切的比喻     
你喜欢用比喻吗?它能使文章的语言形象生动,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英语中也有这样的一群比喻哟,你能理解吗?  相似文献   

20.
周志平 《成才之路》2009,(18):12-12
通过三种途径:教师的角色需要、教学专业要求、教师专业理想来构建教师专业形象,认为教师专业形象——学者形象、师表形象、教学专家形象和益友形象——是教师在其长期专业教学过程中通过整合其各种现实相关角色形象而呈现的适合教师专业要求和有利于教师专业理想发展的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