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楼那一场梦,揭开了她的面纱.她--林黛玉,是那梦中的仙子,保持着她生命的独特色彩. 一道沁芳闸,潺潺的流水淌着黛玉的无限灵动与柔情.幽幽的清水中,那颤动的影,可是她憔悴的容颜?潸潸的水波可是她的泪水在流?轻轻飘落于水的落红,是她捋碎的花蕊,还是沾满泪水的心?  相似文献   

2.
黛玉     
9月18日 雨 看了《红楼梦》以后,林黛玉那多愁善感、清高孤傲、尖酸刻薄的性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不禁会想:假如林黛玉生活在今天,那会是怎样的呢?林黛玉出身于豪门,这意味着她有用不完的钱,身边什么物质都不缺。这样,会有很多人想巴结她。她有天仙般的美貌,她每天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相似文献   

3.
黛玉之美     
石佳 《学语文》2004,(9):37-38
尽管著名的红学大师周汝昌直言不讳地说他不喜欢林黛玉,然我辈乃看一部电影也会泣下沾襟的青葱小女生,因而仍执迷不悟地以黛玉为美。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病为切入点,分析了林黛玉作为情人、诗人、超世者的独特文化心理构成。以药为线索勾勒了黛玉在贾府地位的变化轨迹。本文注意到贾府中存在大量藏病者这一特殊现象,探讨了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5.
林黛玉的教学秘笈主要体现在“低位思想”上。 在《红楼梦》第48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中,林黛玉的这种低位思想可谓得到了浓墨重彩的展现。譬如香菱讨教作诗之道,她笑称自己“不通”;香菱央求她出个诗题,她告诉香菱:“昨夜的月最好,我正要诌一首,竞未诌成,你竞作一首来。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一读再读,我最大的收获是读出了一位教育家———林黛玉。说黛玉是诗人,不会有人反对,因为有她的诗为证;说她是教育家,也不应该有异议,我们可从香菱学诗得到佐证。香菱得机会住进了大观园,便央黛玉教她作诗。黛玉满口答应,给香菱布置了作业,并说香菱“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更指出香菱努力的结果:“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黛玉一开始就道出了香菱的潜力,使香菱倍受鼓舞,没几日就■河北海兴中学张淑华读完了一百首王维的五言律诗。香菱第一首诗做出后,宝钗笑道:“这个不好,不是这个做法。”黛玉看完…  相似文献   

7.
黛玉文学形象在霍克斯译本中的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文学形象这一定义出发,指出文学翻译就是对形象的翻译。在深刻理解原作中的林黛玉形象之后,评析霍克斯译本中黛玉文学形象的变异,必然会造成译语读者对原作人物的理解上的扭曲。  相似文献   

8.
罗会武 《学语文》2021,(1):69-70
《红楼梦》叙述的是一曲悲剧,课文“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的第三回,选文中对这次的团聚有众多的欢笑之语,然而,在这笑声背后,在这喜悦欢乐之中,不能忽视的,还有几处显得不那么和谐的“哭”,这几处“哭”都别有意味。  相似文献   

9.
在《红楼梦》中,读者最熟悉的人物是宝玉与黛玉,最熟悉的故事是宝玉与黛玉的恋爱,那缠绵哀艳的恋歌,一直在读者耳边回响。曹雪芹花了很大的篇幅,精心塑造了林黛玉幽美绝俗的典型形象,二百年来不知有多少青年男女为她的性灵与诗境生活,以及她那注定要失败的苦恋所感动。读者的注意力全关注于此,因此经常忽略了曹雪芹散置于作品各处的有关林黛玉的另一些描写。这些描写似与我们所熟知的林黛玉形象不甚相符,那么计划周密的曹雪芹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呢?很显然,只有将关于这些内容所透露的信息也考虑在内,我们对林黛玉才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读者对《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哭印象深刻,但林黛玉也有笑的时候,如果我们从林黛玉的笑入手,会发现悲悲戚戚、尖酸刻薄、“行动爱恼人”的林妹妹,也有其舒心畅悦、真诚友善、委以礼全的性格的另一面。曹雪芹正是以塑造人物的多面性格使形象更具有魅力,并且也让读者在领略人物真善美的同时看到其悲惨结局,从而使作品的悲剧内涵更深刻。  相似文献   

11.
《林黛玉进贾府》中宝玉黛玉出场安排巧妙,匠心独具。在黛玉正式登场时,作品并没有直接描写出其容貌,而是先展开了一系列的侧面描写。而在宝玉的出场上,作者设置了许多悬念,在层层铺染之中,使其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12.
生活在封建大家庭中的林黛玉,热烈地追求理想、想要摆脱罪恶的现实。真实、自由地活着,但在时代环境的迫害下,她只能像花儿一样,美丽娇艳地开过,又凄凄惨惨地落去。当理想破灭时,她宁可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也不与残酷的现实同流合污。于是,她怜花自怜、自怜怜花,花人合一,写下了令人肝肠寸断的《葬花吟》。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是一部不朽的文学巨著,也是一部具有修辞学研究价值的古典文本。主人公林黛玉作为诗社的佼佼者,其诗词堪称绝妙。论文以林黛玉笔下的诗词为着眼点,重点分析其诗词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以深入地体会语言的丰富性和唯美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人物的名号和《红楼梦》前八十回文字,以及脂砚斋批语等材料进行考索推测,指出高鹗续书中黛玉的结局明显不合作者原意。黛玉应是相思成病,因婚姻无人作主,前途无望,投水殉情,自我解脱;时间在"二宝"结婚之前。  相似文献   

15.
林黛玉教香菱学诗,说“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这句话有明显的错误,这到底是作者笔误写错了,还是有意这样写?如果有意这样写,那用意又是什么?这就需要从《红楼梦》整部著作出发,把握作者这样写的真实用意.  相似文献   

16.
17.
杨婧 《华章》2013,(31)
《红楼梦》是一部曹雪芹忆往日繁华,哀今世衰落而有所感发的现实作品,用原著中的话来说就是:“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密相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在此有脂批:“四句乃一部之总纲”,这“人非物换”的感慨在林林黛玉的形象上体现最全,对林黛玉的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对于理解红楼梦整部作品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黛玉的死是文学艺术的必然,是思想内涵里最有价值的悲剧,也是封建社会的必然产物。如果黛玉不死,那么封建社会那残酷的吃人本质就不能得到充分的揭露,所以,黛玉之死,使《红楼梦》有了更深邃的思想,使读者用心去触及到了社会灵魂的更深之处,更使《红楼梦》散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思想魅力。  相似文献   

19.
冲突性话语是人际交往中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是言语分析研究的典型问题之一。以冲突性话语为研究对象,以四大名著《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冲突性话语为语料来源,采用文献研究法、归纳分析法、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全面细致地分析和描绘冲突性话语的开始形式、发展形式和结束形式,同时对林黛玉的冲突话语进行语用学研究与分析,并归纳冲突性话语在言语交际活动和文学作品中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兰心慧质、善良重情、悟性极高、富有诗才。可她又有许多性格上的缺点:孤芳自赏、独善其身、不擅人际交往,敏感脆弱、伤春悲秋,小心眼儿、任性使气,简单率直、喜挖苦人等。黛玉这些个性特征的形成,追根溯源,有遗传的原因,而更多则是生活环境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