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丽花 《江苏教育》2014,(12):47-48
百德孝为先。江苏省无锡市南长街小学“家有一老,就是一宝”德育践行活动以鲁洁教授的“生活德育论”为指导,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在对学生生活的回归中实现引导学生“孝亲敬长”这一德育目标。  相似文献   

2.
洪致扣 《班主任》2001,(7):47-48
一、教学目标 1、在道德观念上,教育学生懂得父母对子女有养育之恩,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知道古今孝亲敬长的嘉言懿行.  相似文献   

3.
鲁洁先生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为指导,以实践唯物主义为方法论,批判与反思病态适应的教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超越性道德教育哲学思想。她深入剖析与论述了道德教育的人性观、本质观、目的观、课程观等问题:批判了抽象的人性观,基于人是具体而现实的存在,提出人之自我构建的本质观;秉持超越性教育哲学,提出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育超越性的人,促进个体意义建构与引领美好生活构建;反对德育的边缘化、外在化与知识化,倡导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观。这些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学观点,对当代道德教育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时下,生活德育的理念在学界已得到普遍的认同,新课程改革就是在此理念指导下进行的。然而,当我们对生活道德教育的实施状况进行调研时,也发现了诸如新瓶装陈酒、教育内容偏离德育目标以及回归生活简单化等问题。对生活德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认真地分析它,以期尽快地解决它。  相似文献   

5.
《现代教学》2006,(3):2-2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德育同样而且必须要通过生活发出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德育。”德育原本是生活世界的一部分。在原始社会单,道德教育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过程融为一体的。正式的学校教育使得学生的德育与智育在教学中分开,然而人们可以与社会生活隔离开来集中学习知识经验,  相似文献   

6.
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引导生活的建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道德教育的根本使命是成人。回归生活的德育要回归于人自身,而生活则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人之特殊生命活动。德育所回归的人是在生活实践中与他人、他物发生相互关系和作用的人,不是静止、孤立的实体。生活是人自己建构起来的,生活建构的结果,外在表现为生活方式,内在表现为人之品性。人就是他自己生活建构的结果,由是,生活论德育不是将人之至善追求诉诸孤立的人性改造,而是奠基于现实生活的改变。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就是引导生活的建构,它所指向的是更有利于人之生成和发展的好生活。道德教育要帮助学习者学会关注、反思、改变生活,提高他们的生活建构的品质和能力。  相似文献   

7.
每一位教师都十分熟悉这样的场面: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学生总要举起右拳,在国旗、队旗下庄严宣誓“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每当此时,我们总是感慨万千。不知道学生是否真正热血沸腾一如当年的少年童子军?或者,真实地憧憬着理想中的共产主义事业?事实上,要使小学生理解“共产主义”是非常困难的,而让他们在国旗、队旗下为此庄严宣誓,教育起点之高令人瞠目!这,是不是一种功利并且一厢情愿的道德教育呢?  相似文献   

8.
让德育回归生活世界,实现德育生活化,德育才能具有生命力.文章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尝试探寻德育生活化的一些途径.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做有心之人;引导学生感悟生活,做有爱之人;引导学生理解生活,做有德之人;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做有用之人.  相似文献   

9.
10.
教授只能让学生掌握关于道德的理性知识 ,并且主要是理智理性的知识。学生对道德的实践理性知识的掌握 ,以及他的德性的真正形成 ,须仰赖于包括课堂生活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只有建立在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与科学世界的道德教育相统一的基础上 ,亦即向道德教育在生活世界的意义基础回溯 ,我们的道德教育才能找回它的价值和效能  相似文献   

11.
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良好的生活态度,但在多种因素下,感恩情感的缺失已成为社会问题。从幼儿阶段就开展感恩教育,培养感恩的美好品德,应成为幼儿园教育目标中的重要一项,也是促使幼儿个性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幼儿园主题课程背景下,分析在幼儿园开展感恩教育的重要性,探索以生活体验的方式有效开展幼儿感恩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胡晓霞 《教育与职业》2008,(17):120-122
文章对生活世界、道德教育和回归生活世界的学校道德教育进行了解读,并对回归生活世界的学校道德教育的具体运作进行构想,认为生长起点是生命教育,前提是自由教育,环境氛围是隐性教育,而让学校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桥梁应是交往教育。  相似文献   

13.
德育回归生活对环境教育实效性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惜华  吴晋 《文教资料》2007,(32):87-88
生活是进行道德教育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环境教育归根结底是关于人自身道德的教育。本文认为,借鉴德育回归生活的理论与实践,若要提高环境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从生活中挖掘出环境教育的因子来,就必须通过生活来进行环境教育,就必须使受教对象真正了解环境教育最终是为了生活本身这一目的。  相似文献   

14.
何勇 《教育导刊》2013,(11):71-73
德育,作为“五育”之首,一直是社会十分关注的教育问题。但是,目前德育的实效性却不那么令人满意,其根本原因在于传统德育目标、内容和方法存在问题。德育目标“高大空”,脱离生活实际,比较理想化:德育内容只关注道德原则、道德规范.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缺乏对学生道德能力形成过程的关注;德育方法陈旧,重灌输轻体验、重防范轻赏识、重说教轻实践,难以走进学生内心。  相似文献   

15.
回归生活德育的实践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艳 《安康学院学报》2005,17(1):108-110
远离学生现实生活的传统德育已暴露出较大的局限性,不能很好适应社会及人的发展需要.德育本应源于社会生活,丰富的现实生活世界应是建构德育大厦的基石.让道德教育回归生活有利于提高其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马圆圆 《中国考试》2023,(11):21-29
德育的使命是引导人去批判和反思生活。德育评价作为引导学生成人的关键要素,自然不能脱离真实生活。然而,当前德育评价存在评价内容同质化、评价方法重量化、评价主体单一、评价结果使用功利化等倾向,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真实生活。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根源在于科学实证主义评价理念、固化时空的评价惯习及评价自反性的缺失。为此,应通过开放评价内容、开发多样化的评价方法、联通多元评价主体、重视评价反思和结果使用等措施改进德育评价实践,使德育评价真正回归学生的真实生活。  相似文献   

17.
一有学者指出:“传统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不是从人本身、从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出发的,而是把道德作为一种外部力量,强调它对人的约束,强调道德教育对人的驯化……这种道德是一种无人的道德,这种教育是一种无人的教育。”“迄今为止,道德教育中的无人现象依然严重。”〔1〕针对这样的德育状况,鲁洁教授作了阐释,认为,既然“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精神世界的提升”,“引导人去过美好的生活,以求善为目的”,那么“发展人的德性就是教育的根本追求”,但“就其原本意义而言,它的主要职能是导之以成人之道、做人之理,它使人成为一个真正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异域文化参照,美国新品格教育为道德教育走向社群生活提供了一种借鉴和参考。美国新品格教育在回归社群方面做了许多积极而有效的探索,表现在社群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社群教育内容的统一性、社群教育功能的整合性。美国新品格教育提示我国当前的道德教育改革应该注重传统优秀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道德教育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探索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道德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9.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思品课教学中,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相似文献   

20.
德育模式研究是德育研究领域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作为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教育模式力图从知识形态解决理论与实践的连接问题,[1]没有教育模式的研究,理论的应用性就失去基本的知识依据。[2]本文借鉴国外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