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凌宗伟 《江苏教育》2014,(22):29-32
应试教学的弊端之一是把学生教得没有问题了。真正的教育要做的是让每个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地产生新的问题,使他们成为一个个有"问题"的人。本文从教师的问题意识与阅读教学的关系出发,阐述了语文教师要让学生有"问题",自己先要成为有"问题"的人的观点。语文教师对文本的阅读最要紧的就是从文本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只有教师的问题意识增强了,才能培养出善于思考的学生。  相似文献   

2.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通过文本与作者展开积极的对话,最终完成对文本的体验,达到文本育人的价值。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因其肩负的任务不同,解读文本的目的也不相同。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阅读文本、获取教益的效果。在文本解读中起主导作用的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承担起改革的重任,本文主要谈论中学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存在的问题,并对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怎样指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3.
任贵春 《考试周刊》2012,(45):28-29
在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师要采取多种策略,从多个角度解读文本,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  相似文献   

4.
赵清芳 《学语文》2021,(1):15-16
随着大学文学批评理论向中学语文教学的“下沉”,文学文本解读中“大学化”“学术化”“泛个性化”等背离中学语文教学宗旨的不良取向日益明显。为治弊纠偏,须遵循立足课标精神、契合编排序位、观照艺术个性、呼应学情需求等几大原则。  相似文献   

5.
在长时间面对应试考试的压力之下,学生和教师对文章的分析基本上都参照了参考书上的标准答案,不敢在标准答案之外的任何一步中行走,但是其实文本非常多更深层次的含义没有被解读,分数并不能代表学生全部的能力,学生分数的提高并不代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从目前的很多形式来看,中学语文教材的文本解读非常值得每一位教师和学生深思,教师分不清什么样的解读才能够算是正确的文本解读。中学语文教材的文本,要解读,但是不能随意解读,因此,如何对中学语文教材文本进行正确的解读也是如今大多数语文教师所困惑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曹红玉 《成才之路》2013,(35):24-24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文本是教学的重要载体,深度解读文本中的知识和文化内涵,不仅能够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文本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阅读鉴赏一般是指读者通过与文本的交流获得的一种心灵上的美感,并进而在这个基础上做出的一种价值判断,同时它也是与一种客体的作品共同作用、共同完成的一种审美认识的学习过程。所谓多元解读,就是同样的阅读文本在不同的学生身上或同一学生处在不同的氛围之中,所引发的一种不同的生活和学习感应,当然,作者所触动的思维流程不同,所产生的心灵震撼也会不同,所引起的联想、启迪不同,所构建的知识也就更不同了。  相似文献   

8.
一、深度空间:内容和形式 作者在创作时一般都是随性而发,胸中情意不吐不快时便会自然流淌于笔端,他们享受着行云流水般抒写的快意,很少先考虑表达技巧的使用。尽管如此,悉心品悟,你还是会发现,好文章的作者又是那么深谙写作之道,以至于内容和形式结合得天衣无缝,宛若天成。解读文本要观照文本的内容和形式,体悟内容与形式是如何水乳交融地融通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9.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从何种角度切入解读文本是阅读教学的难点。笔者认为从文本背景和思想感情两个角度切入进行文本解读,可以帮助解决阅读教学中遇到的困难。从文本背景切入包括预习检测、导入呈现和课中穿插三种方法。从人的感情切入包括剖析作者情感和剖析人物情感两种方法。  相似文献   

10.
张玉新教授在多年的“原生态”语文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了立体化多层次的文本解读方式:在文体层面,从文体特征入手解读文本,使文体知识为文本解读服务;在言语层面,通过生活化的文本细读引导学生融情入境,品味文本丰富的情感蕴藉;在意蕴层面,通过自身的学识还原作品的原初语境,引导学生结合作品的创作目的与历史背景理解文本的深层内涵;在审美层面,注重挖掘文本独特的写作风格,体现了对文本形式的高度关注.这四个层次的文本解读,从文本共性到文本个性,由内部解读到外部解读,由语言积累与运用到思维发展与提升,为学生带来了立体化层进式的阅读体验,并在体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解读文本的正确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材是中学语文课程的集中体现,是一种静态的文本。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教师、学生)通过观照客体(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由于主体的差异性,解读的结论就是千差万别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给学生导航,以自己的解读过程影响学生的解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材是中学语文课程的集中体现,是一种静态的文本。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教师、学生)通过观照客体(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由于主体的差异性,解读的结论就是千差万别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给学生导航,以自己的解读过程影响学生的解读。  相似文献   

13.
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解读文本的过程是语文教师提高专业水平和增强语文修养的过程。解读文本既不能完全停留在文本本身,也不能单纯停留于纯粹个人化的认识上。语文教师要驾驭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反复吟咏、慢慢咀嚼、不断感悟,形成自己独特而又切中文本内涵的见解。  相似文献   

14.
个性化解读现在是个很时髦的词语。自从课程改革提出这一概念以后,有关语文和语文教学的媒体时常提到它,语文专家和语文教师的口里更是经常说到它。一时间,只要说到文本解读和文本教学,都离不开这个词语。可是,从运用实践看,误解者不在少数。现从中学语文教学的角度试作解读,以  相似文献   

15.
戏剧阅读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教师在解读戏剧文本时,必须确立鲜明的观众意识,注意体味戏剧文本情节上的近与纵,戏剧结构上的一与三,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常与奇,才能真正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读出深度,实现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文本"意义的彰显和后现代思潮的推波助澜,课程与文本的组合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随之而来的是课程文本解读的"多元"的呼声和景象。但是,从文本去解读课程同时也有着"一元"的低音,它潜藏在课程文本解读当中,构成了课程文本解读的框限。因此,在课程文本的解读中,需要兼顾"课程"与"文本"的双重特性,处理好"一元"与"多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正>"文本解读"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基于自己的文化知识、生活阅历以及感悟能力,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理解。需要强调的是,"文本解读"是学生基于当下的社会体验的个体化的体悟过程,不是一个还原文本创作的过程,也并不存在唯一的终极的答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本解读应是开放的、多元的、合时的、个体的,其中,人性立场应该是坚守的价值维度之一,文本解读要引导学生达成对人,对生命意义、人生价值的基本看法。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教材解读的重要性,并致力于探索新的方法,实现对教材的透彻理解。教师解读教材时应注意贯彻落实文本解读的"一新两度",即有新意,有温度,有深度。  相似文献   

19.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育中的一个前沿和热点问题。原因有三:一是当代社会崇尚自由、个性、创造的时代精神的需求;二是针对新课改以来出现的"泛人文""轻文本"语文教学倾向的一种反拨;三相关学科理论的快速发展。由于语文教育面临较复杂的教学要素和情境,"文本的教学解读"比"文本的常态解读"更复杂,应立足于作者、编者、教师、学生的共同作用,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防止文本误读、片面解读、阐释循环、过分深度解读、无边界解读、无方向解读等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钱晨 《现代语文》2014,(5):60-61
新课程理念下,“同课异构”、“单元整体教学”实践此起彼伏,语文教材更具开放性,教法更具灵活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文本解读上具有创造性思维,形成个性阅读、多元化解读的观念。在此背景下,同构意识下的文本解读显示出它独特的魅力。起源于美学思想中的“同构”,笔者将其做了一个概念延伸,语文文本解读中的同构,可以理解为:不同内容形式的文本之间,存在某种相同或相类似的系统结构,也就是对象的同构性,利用这种同构性,能激起相同的审美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