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从价值观、道德观以及技术理性三个方面对网络交往主体异化进行分析。认为主体的失当价值观、失当道德观是引起网络交往主体异化的两重原因;认为技术目标的单一性、目标设定的过度理性化等是引起网络交往主体异化的技术理性根源。  相似文献   

2.
大学课堂教学交往的缺失与追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课堂应是整个教育系统中交往活动开展最充分最彻底的领域.由于大学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技能,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原因,今天的大学课堂教学交往表现出教学交往单边化、教学交往形式简单化以及交往载体不可超越性等不足.我们必须确立交往双方的主体性,加强对话,建立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大学课堂教学交往才能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3.
大学课堂教学交往的缺失与追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大学课堂应是整个教育系统中交往活动开展最充分最彻底的领域。由于大学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技能、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原因,今天的大学课堂教学交往表现出教学交往单边化、教学交往形式简单化以及交往载体不可超越性等不足。我们必须确立交往双方的主体性,加强对话,建立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大学课堂教学交往才能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4.
师生交往公平是对传统教育中师生交往异化状态的否定。师生交往公平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增进师生关系和谐性,实现课堂人性化,促进教学有效性。实现师生交往公平的关键在教师,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避免教育中的成人权力主义。  相似文献   

5.
师生交往实践异化的出现使得交往实践产生冲突,教育主体呈现降级。异化不仅曲解了主体的角色,也将主体性意愿降级为刻板的规训。教师被塑造为陌生人,既是媒体眼中的“恶魔”,也是书本中的圣人子弟,与学生之间是非信任关系;学生也被塑造为长不大的孩子,个体选择是被压抑且不受尊重的,成为被关在象牙塔中的他者。师生交往目的从沟通异化为维系权威,实践重心有所转移,师生关系也从动态共生走向不对等、非自由,信任逐渐隐退了。在安全的交往环境中,教师与学生要承认信任消隐,尊重主体性选择,不断反思异化行为,创建安全的交往环境。  相似文献   

6.
大众传播的本质是一种人的信息交往方式,随着大众传播媒介对于日常生活影响愈来愈广泛,渗透愈来愈深入,作为正面效应的信息交往被异化出诸多负面因素。本文旨在梳理大众传播视域中人交往异化的四重规定性,即人交往主体性的异化,人交往主体间性的异化,人交往语言性的异化,人交往社会性的异化。  相似文献   

7.
师生交往公平是对传统教育中师生交往异化状态的否定。师生交往公平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增进师生关系和谐性,实现课堂人性化,促进教学有效性。实现师生交往公平的关键在教师,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避免教育中的成人权力主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大学生网民虚拟交往异化的各种表征入手,分析大学生虚拟交往异化的本质,探讨大学生虚拟交往异化矫正的有效方法,试图通过有效方法矫正大学生虚拟交往异化,促进网络时代大学生虚实和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教育本体是指导学习,则教育主体(指导者)和学习主体(学习者)之间的关系是两主体之间的教学交往关系。在本体论意义下正常的教学交往促使有意识的主体(人)获得并发展主体间性、个人主体性。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说明交往会发生异化,则教学交往随之发生异化:指导者主体把学习者当做客体对待,这一过程中的两主体逐渐丧失主体间性与个人主体性。因此,主体性教育的出发点是非异化的教学交往,激发教育主体的主体间性,从而促进教育中涉及到的两类主体(针对教育目的,主要是学习主体)的主体间性、个人主体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对重构师生交往关系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在批判工具理性的基础上.分析了交往行为的合理性扣导致交往行为异化的原因。基于此理论.现代学校教育应警惕师生交往关系的异化.师生交往应以目的性价值统整工具性价值.凸显主体间的对话意识,通过有效的言语行为达成师生间的相互理解。  相似文献   

11.
课堂交往是指在课堂教学情景下师生、生生以及师生与课堂客观存在物之间相互的、双向的、对于知识的授受、情感的交流过程。课堂交往是教学的本质,可以说没有交往就没有教学。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为课堂交往的研究提供了又一个视阈。课堂交往不但凸显了和谐社会的理论主题,同时它更是将和谐社会理论之一的和谐教育表现的更加透彻。  相似文献   

12.
体验性:课堂传播中生命主体的精神互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从师生作为生命主体的存在形式及其发展需求来看,课堂传播有赖于师生以生命主体的精神互动为基础的体验性教学。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丰富的体验性要素为课堂传播中生命主体的精神互动提供了充分的信息资源,通过课堂情感、想象和审美空间的营造,课堂教学在师生的精神互动中得以实现传播动力机制的构建、传播平台的打造和传播目的的达成,师生主体生命发展得以充分确证与实现。  相似文献   

13.
大学英语课堂互动与语言输入输出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研究着眼于课堂互动与语言输入输出,旨在了解课堂互动是否有利于学生掌握语言,以便改进课堂教学效果。实践证明:在“输入”和“输出”之间起桥梁作用的是课堂互动。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互动等形式,使课堂成为交际的场所,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教学中教师应尽多地创造让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真正做到在学中用、在用中学。  相似文献   

14.
运用程黎和郑昊(2017)设计的中小学创造性课堂环境评估表(教师版),调查发现中小学数学教师感受到的创造性课堂环境因素分为六个维度:(1)教师给予学生的支持;(2)教师对课堂的领导掌控力;(3)教师放权;(4)学生之间的关系;(5)促进学生间的交流;(6)提高学生的凝聚力。中小学数学教师对课堂的领导掌控力和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在学历、职称、学段、学校类型和教师所获得的荣誉上都有显著性差异。初中数学教师在给予学生的支持、促进学生间的交流、提高学生的凝聚力及教师对课堂的领导掌控力等维度上都优于高中与小学数学教师。小学数学教师更重视放权让学生在课堂上的创造性表现,而高中数学教师则相对较少放权让学生在课堂上表现。获得省级及以上荣誉的教师对于课堂掌控及放权让学生表现上优于其他类型的教师,未获得荣誉的教师在课堂上的各方面都略差于获得过荣誉的教师。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对课堂的领导掌控力、放权让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与学生间的关系、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以及提高学生的凝聚力这些维度上都比其他学历的数学教师更好。高级教师放权让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对课堂的掌控力以及给予学生的支持和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上都比其他级别的教师更好。重点学校的数学教师在创造性课堂环境的各个维度上都优于普通学校的数学教师。女教师给予学生的支持以及促进学生间的关系与交流上要优于男教师,男教师在对课堂的掌控力、放权让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及提高学生的凝聚力上比女教师稍有优势。这些结论对引导和干预中小学数学教师积极营造创造性的课堂环境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数字网络显微互动系统将多媒体网络教室、语音教室、显微互动教室3个体系有效结合,具有高度的互动性,信息传输的多通道性,能提高学生的理解和综合能力,增强学生与教师在亚显微结构水平上的广泛交流,加强显微视野下的师生对话.如此优良性能的系统,必须有规范化的管理、现代化的管理.  相似文献   

16.
聋校课程的实施必须遵循聋生身心发展规律,增设具有聋教育特点的课程,其中沟通与交往课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在沟通与交往课程的设计中根据聋生的特殊需要选择适合他们的方法帮助他们掌握多元化的沟通交往技能与方式,促进聋生沟通与交往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交往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是以语言为主要中介的,人类语言从其本质上讲是具有陌生性的。课堂交往的语言陌生化,将有助于彰显人的主体地位,突出理性交往,使教学向生成转变。有效实施课堂交往语言陌生化应建构在树立陌生化意识;师生、生生之间运用语言陌生化、对课程教材做陌生化处理路向上。  相似文献   

18.
课堂交往是指作为自由主体的师生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中相互之间所达成的对话、理解和沟通,从而达到每个人发展的过程。师生之间的对话,生生之间的沟通,以及在对话和沟通中师生对课程教材文化的理解、筛选、培植都体现了课堂交往形式的多样性。因此,课堂交往的有效实现也必然建构在这种多样性的路向上。  相似文献   

19.
课堂生态结构是一个复杂的体系。过程哲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群体动力学等理论说明了群体间的互动构成的共生的生态环境是促进高职公共英语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目前高职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异化现象仍说明课堂上师生及生生之间的沟通的缺失。基于对课堂互动的理论研究,需要建立对话的、交互的、体验的共建课堂,使学生的知识在动态生成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20.
同步直播课堂是不同于传统课堂的新的教学模式,对缓解日益严峻的教育不均衡问题有重大意义。然而随着同步直播课堂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其本身客观存在的由技术、师生分隔异地、实时交互困难等问题所导致的师生情感交流难题也随之而来。笔者通过文献研读、实地参与同步直播课堂试点实验,分析了同步直播课堂中师生情感交流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从教师、学生、学习资源、师生交互设计等方面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