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核心阅读:我国最具影响力的第一大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人民日报"自开通以来,以其客观中立的报道、不偏不倚的评论、充满温情的关怀以及对热点事件的及时回应,赢得了人们普遍好评。全国各级党报党刊纷纷顺应潮流开通微博,已有微博的党报党刊也着力进行改进提升。浙江日报早于2010年开设法人微博,并成立了专职编辑工作室,进行常态化的运作和维护。然而,在由微博开启的互联网媒介新时代,舆论引导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作为传统媒体的核心代表,  相似文献   

2.
陈朝阳  苏可儿 《今传媒》2020,28(5):12-15
新媒体时代打破了不平等的信息传受关系格局,网络赋权给予了公共话语更多的表达空间,在此背景下网络舆情也随之呈现出新的规律和特点。作为公共舆论的集中场域、社会结构性暴力的减压器、舆论监督的重要渠道和网民的主要求助平台,承担多元化媒介身份的微博跻身成为信息传播系统中的重要一环,成为舆论形成、发酵、撕裂、次生分化与重组的重要阵地。本文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事件"(以下简称"新冠"肺炎)为例,依据微博的媒介属性和公共文化属性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微博的媒介角色进行全面分析,旨在对微博舆论场域的舆情引导提出合理有效的对策,构建多元包容的话语语境和健康的舆情生态,缓和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的二元对立。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官方微博"武汉发布"、"邢台发布"对暴雨洪灾事件的报道为研究对象,通过事件舆情发展态势、事件报道内容分析和政务微博应对措施三部分进行深入分析,探索基于网络问政背景下地方政府官方微博对突发性事件的舆情应对。  相似文献   

4.
董玉芝 《传媒》2015,(12):75-76
微博作为新型的自媒体媒介传播形式,给人们交流带来了便利,能更好地引导网络舆情,但同时也可能会成为谣言的集散地,甚至产生群体极化现象,这就对微博用户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依据微博用户的分类分层特征,针对不同用户提出媒介素养的提升策略和建议,以期受众能更好地利用微博,充分发挥微博为社会服务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翟琨 《东南传播》2018,(1):92-95
自2010年"微博元年"以来,微博已走过了七年的时间,其各个方面都基本趋于成熟。伴随着微博的成熟发展,其所引领的舆情在新的媒介生态环境下有了诸多的改变与新问题。所以,在新媒介生态环境背景下,对微博引导舆情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在当下的媒介生态环境中微博应如何正确引导舆情,成了学界广泛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16,(20):49-56
研究主要通过"大阅兵"在微博平台的传播,具体分析被传统媒介预构的"媒介事件"话语共识,在自媒体平台到底存在话语解构危机还是共识重建效能?研究发现:自媒体平台的信息传播更倾向于构成一个不同言论相互影响的"诠释社区",但这并不影响专业媒介在"媒介事件"中所发挥的主导作用;同时,这种网络围观和集体协商过程也伴随着冲突与"脱轨"的话语显现,但其中的一些"抹黑"或"破坏"性信息,只是一种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下的边缘性存在;同时,微博评论的立场与原微博立场有较大联系,负面立场的信息传播效果更好,这警示各大传播主体应积极利用微博平台理性表达自身观点。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15,(11)
本文通过对2014年"东莞扫黄"事件中微博热点及微信议题的样本分析,比较了移动舆论场中微博、微信在舆情产生及推动中的作用及影响,认为舆情事件中微博议题迅速消散,微信议题周期更长,呈现出更强的扩散化、延展化、边缘化倾向,"去议程化"高于微博场域,并认为微信相较微博更能承担舆情事件中答疑解惑、避免谣言的理性责任,实现舆论引导的合理有效。  相似文献   

8.
如何改进、创新时政要闻报道,一直是摆在党报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厦门日报》努力在时政要闻报道上做好"加减法",实现"浅阅读",进一步提升传播力、影响力,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都市型党  相似文献   

9.
媒介技术的发展带领人们进入了全媒体时代,社会舆论环境由此也变得更加复杂多变。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以后,政府要塑造和保持负责、诚信、务实、亲民的外在形象不仅需要面对突发事件本身的处置,更要及时利用新媒体应对事件引发的相关舆论。本文从政府信息披露、事件处理、舆论应对等方面对河南永城发生的两起典型突发公共事件进行对比后发现,社会舆情的引导和控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官员应对媒体的思辨能力、反应能力及利用能力,凸显出提升政府官员媒介素养的必要,同时就如何提升官员媒介素养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智能手机、微博悄然改变着大众的阅读习惯,以快餐式、搜索式、跳跃性、碎片化为特征的浅阅读逐渐被人们接受。这些新的变化,促使纸质媒体进入"深度时代",以特有优势抢占阅读市场。政治工作报道是军队报刊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赢得受众的眼球,应在拓展深度上下功夫。站高一点,看远一些,突出政治工作报道的思想性外在的形式可以吸引眼球,内在的思想才能俘获人心。军队报刊不仅是新闻纸,更是思想纸;不仅是信  相似文献   

11.
一段时间以来,微博参与和引导的公共事件使中国的社会生态发生了极大变化。据《2010中国微博年度报告》统计,去年舆情热度靠前的50起重大舆情案例中,微博首发的有11起,占22%。中国媒体在经历了五个舆论监督历程发展后开始进入一个多元开放的时代,这一方面是社会的更加开放使然,另一方面还是拜新技术借力舆论监督之赐。  相似文献   

12.
李政 《东南传播》2011,(4):44-46
我国已进入突发公共事件高发期,其原因同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调整、人们的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有关.媒介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同时扮演着"政府稳压器"、"社会稳定器"的多重角色,并形成了多元的报道框架,大众传媒也是能够满足人们宣泄需求的有效栽体和手段.然而,由于媒介的政府代言人角色具有强势地位,同时,市场的强大力量挤压了媒...  相似文献   

13.
工作性报道是各级党报的"重头戏",它具有宣传政策、传达信息、引导舆情的重要作用,是党委、政府与群众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而长期以来,工作性报道又是党报新闻改革中的一个久攻不破的难点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作为信息集散地的微博、微信等"微媒介",已成为大学生张扬个性、表达观点和宣泄情绪的重要渠道,随时可引发"微舆情",成为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因此,高校应提高"微意识",增强"微能力",凝聚"微力量",打造"微平台",主动出击,合理引导,切实做好"微舆情"的应对处置工作。  相似文献   

15.
在转型时期,社会大众长期以来积压的心理诉求难以得到满足。微博在新媒体环境下应运而生,频频曝光社会问题,成为网络舆情集聚的焦点。2013年3月24日,"云南昭通城管打人事件"在微博曝光后,网友的不满、指责、谩骂频现,舆情在微博的裂变式传播下被无限放大,舆论呈现一边倒态势,形成舆情的集聚。本文结合"昭通城管打人事件",深入探讨了微博舆情集聚现象的成因、特征、对策,以期为微博舆情的良性发展提供可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新浪微博的运营开启了中国新闻传播的新时代,即自媒体时代.以2009年新浪微博的进入为分水岭,本文选择两起无论是事件性质还是程度都具有可比性的铁路事故,对其媒体报道和网络舆情作了多方面比较后,认为自媒体使得网络媒体在深度、广度、舆情引导力上都有大幅度进步,其同主流媒体的对立正在被消解,互相依存度则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7.
正"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部门承担的职责提出的新要求。党报作为宣传思想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新时期党和人民的重要舆论工具,及时、准确、深刻、系统地把握舆情,引导舆论,既是党报的基本任务,也是党报的生存之本。笔者认为,要提高地市党报的舆论引导水平,党报必须发挥自身优势,坚持"内容为王",做强时政报道,实现"规定任务"与"自选新闻"刚柔并济、协调并举;坚持勤解读、重引领,做强主题宣传;  相似文献   

18.
媒体的变革,使得微博等新媒体成为舆情爆发的源头。网络舆情事件频发,对社会政治生活形成多方面的影响,急需进一步健全完善网络舆情管控的法律体系,进行管理控制与引导规范。其中,出台管控的法律是根本,健全引导体系是关键。我国微博舆情现状分析1.微博谣言泛滥谣言(lie)不等于流言(rumor)。流言有自然发生的,也有人为制造的,但大  相似文献   

19.
媒体官方微博凭借其自身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在公共事件中对受众进行舆论引导方面产生了强大的网络舆情传播效果。本文主要研究媒体官方微博如何承担社会责任、引导公众舆论、建立舆情预警机制,对媒体在报道中更好地发挥正面传播效果和服务公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据2012年《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的统计,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首次曝光的社会舆情热点事件的比例从2007年的略过半数到2011年的65.2%.从2011年471个有效样本的分布情况来看,新媒体首次曝光的事件有307起,而传统媒介曝光的仅有145起,不及前者的半数,其中微博首曝比例显著提升,达到两成以上.因此,面对微博带来的巨大压力,传统媒体如何与微博进行有机的融合,以寻求新的突破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