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采访必须出示表明新华社记者身份的有效证件。 2、采访必须在国家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相似文献   

2.
盛夏,薄暮。上海。繁华的淮海路上,26路无轨电车靠站后,下来一个头发斑白、身材颀长的中年人。他在人行道上没走几步,突然觉得眼前模糊。扶正眼镜,用力睁一下眼睛,似乎亮了一点,可右眼面前出现半个阴影,视野下半部象给黑布遮住一样,泪水不断涌出。他只能半闭半睁,坚持到了家……。一家大医院的病床上,躺着两眼被绷带封住了的  相似文献   

3.
以文出名的人常有被人认错的尴尬,吴锦才也未能幸免。 1993年的一天,办公室来了一个女学生,进门说找吴锦才。吴锦才说:“我就是。”女孩愣了一下,不好意思地说:“我和同学们很喜欢你的书,写得特别有深度,所以,我……以为…作者是个…老者。”屋里的人都笑了。对吴锦才来说,这已是司空见惯了。还是刚来新华社的那几年,或许是望文生义,以为有此名者定是读私  相似文献   

4.
梁岩 《河北广播》2006,(5):75-76
采访是新闻写作的重要前提,好的新闻作品,都是记者深入细致采访的结果,而采访是从接近采访对象开始的,通过记者与采访对象的沟通、联系,达到掌握新闻素材,完成新闻作品的目的。笔者在新闻实践中体会到,与采访对象接近和沟通,记者要走进采访对象心灵深处,做一名心灵的捕手,要有敲开采访对象心灵大门的本领,让他们觉得记者可亲可信,有更多更好的新闻线索和新闻素材想告诉你。  相似文献   

5.
两眼被封闭起来,躺倒在病床上后,他才懊悔当初不该没听医生的忠告,以致眼下面临着失明的危险! 病房里静悄悄的。叶世涛遵照医生嘱咐,仰卧在病床上,头部不让转动,连翻身也不行。这时正值盛夏,病房里气温达摄氏35度,闷热又烦燥,日日夜夜躺在床上动弹不得,该有多难受!然而,叶世涛忧虑的倒不是眼前的煎熬。他想到,万一失明怎么办?天下哪有盲人当新闻记者的?写了30多年稿子并没有写完,还有许多东西要写呢! 常年伏案写作,用眼过度,造成右眼的视网膜剥  相似文献   

6.
在新华社1007号大楼的10楼一间10平方左右的办公室里,好几台电脑在争分夺秒地工作,台湾的海量新闻便源源不断地从这里传播到世界各地。记者陈斌华的案头前墙上挂着五颜六色的采访证,这使他的案头有一道别样的风景,也把国家最大通讯社一名有特殊经历记者的沧桑心路包裹在采访证上了。  相似文献   

7.
一本散发着墨香的《顾月忠新闻作品集》摆在案头,静静读来,深为所感。记得有一位老新闻工作者曾经说过:“新闻是用脚走出来的。”好新闻产生于深入社会生活的实践中。从他的作品可以看出,他坚实的足迹从东南到西北,从广东到北美;从千里冰封的边防线,到莽莽苍苍的大中原;可谓行万里路,写百万文。用大量的反映时代的作品,忠实地记载了时代历史的变迁,讴歌和弘扬时代的主旋律。在他勤奋而又充满情感的笔下,鲜活着一个个大写的人,感动着他,也感动了我们。他的笔端所触各行各业,有百姓为之立碑的吴金印,工作到最后一刻的刘佑全;…  相似文献   

8.
倾一腔热血为事业———记新华社记者夏儒阁周解蓉去年,新华社上海分社的同志们,对不久前失去的好同事、优秀新闻工作者、原对外新闻采访室主任、高级记者夏儒阁,表示了深切悼念,并表示要以夏儒阁为楷模,倾一腔热血,真诚敬业,为党的新闻事业积极工作。多年来,熟悉...  相似文献   

9.
10月16日下午5时半,巴西驻华大使在大使馆内举行为新华社前里约热内卢分社社长王志根的授勋仪式。当罗贝托·阿布德努尔大使代表巴西政府,把一枚骑士级白地蓝花的“南十字星座国家勋章”佩在王志根胸前时,两架摄像灯同时亮起,两部摄像机同时忙碌起来,好几架照相机拍照的声音响个不停,大厅里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巴西人认为“南十字星座”是天空中最吉祥的位置,是巴西地理位置对应的空间。这次授给王志根的骑士级“南十字星座国家勋章”,一般是授给值得巴西表示敬意的外国人的。巴西驻华使馆政务参赞说,  相似文献   

10.
陈云恒 《传媒》2002,(4):52-54
9·11恐怖事件令全球局势再度紧张,阿富汗地区浓烟滚滚。一时间,全球媒体的目光聚焦阿富汗。在不顾危险身赴险地、履行采访报道职责的行列之中,有三位中国的记者,他们是新华社记者陈俊锋、聂云、戚恒,他们是中国大陆成功进入阿富汗的第一批记者……  相似文献   

11.
初见姜敏,正是春天。短短的头发在她时而缓和,时而激烈的言语中飘动,那张“忧思型”的瘦小脸庞也渐渐红泛起来。听人说,身高1.65米的她体重才45公斤多一点,可平均每年采写的科技稿件竟达100多篇。轰动全国的《“星期日工程师”之死引起的风波》;令人叫绝的《三个神奇的“中国人”》;贴近生活的《科学技术与你、我、他》……这一篇篇为“第一生产力”摇旗  相似文献   

12.
新华社山东分社高级记者李锦始终坚持在普通老百姓中搞调查研究。在改革开放以来的17年中,他每年有200多天,最多达315天在基层采访。在17个春节中,有15个春节在农民家中度过,搞过15年春节报道。他调查时习惯于住农村,而且多数是贫困村。邓小平在1982年听他汇报农村大包干情况时,了解到他当时调查过200多个村庄,说:“那你有发言权。”  相似文献   

13.
雷谊 《现代传播》2004,(3):118-119
在新闻采访中,记者能否接近采访对象,往往成为采访成败的关键,而对政治性人物的采访尤其需要讲究“记者接近”。“记者接近”是指记者对采访对象的空间接近和心理深入,是采访中记者一直主动进行的有目的和采访对象交流互动的专业行为。而其中,空间接近是指记者通过与采访对象的预约行为来实现物理空间位置的靠近;心理深入是指记者通过访谈中的对话交流与采访对象拉近心理距离,并力求深入对方的精神领域。本文将运用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剖析政治性人物采访中的“记者接近”技巧。一、“记者接近”中的空间接近首先,“记者接近”体现在…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个没有私敌的男人的故事这是一个共产党员记者的故事宿州市四位法官携枪逃亡合肥,凌晨叩响了他的房门申冤告状,含泪请求为他们洗冤……  相似文献   

15.
我与慎海雄相识是在1990年,那时,他才大学毕业不到一年,可谓“初出茅庐”,却已经崭露头角。浙江临安农村有一位共产党员,举报同村的一位“企业家”偷漏税收上千万元,还有道德品质上的严重问题。因这位“企业家”在当地有钱有势,而且是县政协常委,因此虽屡屡举报却屡屡无功而返。这位坚信共产党一定能够反掉腐败的共产党员却在县城大街的某司法机关门口遭到了一批人的追打。这位举报者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找到了媒体,他先后找到了我和慎海雄。我与小慎双双拍案而起,经过长达数月的调查采访,我们两人合写了一份内参,详尽披露了…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改革大潮,推动着中国改革的宣传报道,也给那些追逐改革步伐的中国新闻工作者的成长,创造了条件,使他们日益变得成熟起来。新华社辽宁分社主任记者周保华,就是其中的一个。1983年,重工业城市沈阳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周保华恰在此时被调到新华社辽宁分社沈阳记者站当副站长。这位对改革满腔热情的年轻记者,与沈阳的改革不期而遇,从此,他与改革同呼吸、共命运,竭尽全力为改革鼓与呼。同时,改革的宣传报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改革大潮,推动着中国改革的宣传报道,也给那些追逐改革步伐的中国新闻工作者的成长,创造了条件,使他们日益变得成熟起来。新华社辽宁分社主任记者周保华,就是其中的一个。 1983年,重工业城市沈阳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周保华恰在此时被调到新华社辽宁分社沈阳记者站当副站长。这位对改革满腔热情的年轻记者,与沈阳的改革不期而遇,从此,他与改革同呼吸、共命运,竭尽全力为改革鼓与呼。同时,改革的宣传报道,也使他进入了自己新闻生涯中的辉煌时期。1986年他离开沈阳记者站时,当时的沈阳市委书记李长春对他说:“沈阳改革的成就,有我们做工作的一半,  相似文献   

18.
电视新闻是电视家族中异军突起的新军,是利用电视媒介传播的最新变动和最近发展事实的信息。较之报纸、广播等新闻媒介,电视新闻具有视听兼备的优势。换句话说,报纸是通过字(也有照片,但它是静态的)把信息传递给读,广播是通过声音把信息传递给听众,而电视则是通过电视的多样化符号——形象、声音、字等,把信息传递给观众,这种声画并茂的形象化传播,现场感强,真实可信,在单位时间里使受众获得较大的信息量。  相似文献   

19.
如今,在电视屏幕上,时常会看到手持话筒的电视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忙碌的身影.就电视新闻出镜记者怎样才能成功地进行现场报道采访这个话题,笔者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经历了这不寻常的7天7夜,我们终于打理行装返程了。当高耸的发射架渐渐消失在地平线,我却在心中将它最美的二幕化为永恒。嘉麟和小白说:“我们回去写采访手记一定把你写在里面,题目就叫《一个人的直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