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1版课标在“课程性质”的表述上,作了如下修改:“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突出了“语言文字运用”这一核心目标.这样的界定,向我们传递了这样的信息:语文教学再也不能仅仅“纠缠”于内容,“缠绵”于理解,“沉迷”于意义了;要挖掘文本语用价值,依据语言表达的规律和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让学生在听、说、读、  相似文献   

2.
2011版课标中提出的“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在语文课堂实践中步入五大误区:语用之“窄”,把“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窄化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知识”或“读写结合”;语用之“泛”,把挖掘出的零散的语用点堆砌串联成教学过程;语用之“偏”,为体现语用而设定偏离核心目标的教学内容;语用之“分”,教学中脱离文本语境的训练,导致内容与形式分离;语用之“被”,学生“被语用”,沦为语用的工具。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何为语言文字运用?广义的“语用”是指在学习和生活等情境中,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运用语言文字经验来处理问题、解决现实矛盾;狭义的“语用”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阶段,包括阅读和表达两个方面。显然,以语用作为起点,是语文教学脚踏实地的根本。落实语用,强化语用,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在扎实训练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这是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现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思考。  相似文献   

4.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如何深入领会“语用”理念,并将其恰当地运用到教学中呢?现以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黄山奇松》一课为例,谈谈语用理念下语文教学要实现的几个转变。  相似文献   

5.
一、考点定位 高考语用题部分,是高考语文试题命制创新的试验田.它是落实高中语文课标关于“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达成“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目标的载体。  相似文献   

6.
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中,真正做到自读课衔接教读课,训练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进而迁移到课外阅读中至关重要。构建大单元学习任务群,以单元教学语用点、单篇教学语用点和语文要素为衔接点,指导学生在自主阅读探究中开展充分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训练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是一种实现自读课衔接教读课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7.
语文是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在大量的实践中体会和把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这是2011年版课标的要求.关注语用,已经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那么,关注语用应从何人手呢?教学设计源于解读,有什么样的解读就有什么样的教学.下面我以《牧场之国》为例,谈谈指向语用的文本解读体会.  相似文献   

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版课标”)中,明确将语文教学的目标及语文课程的定位指向了“语言文字运用”(即“语用”)。据此,语文教育教学领域掀起了聚焦语用、研究语用的热潮,也刮起了“言必称‘语用’的怪风”。究竟如何正确定位语用,并厘清语用之“用”?本期,华中师范大学的夏家发教授和溧水县实验小学的王祥连老师围绕这一话题,分别阐释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正>语言运用是2022年版课标提出的核心素养之一。课标在“课程性质”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祖国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对学习情境创设大都比较重视,但由于对“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解读不够,创设出的情境很难调动学生语言运用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紧扣“真实”“语用”两个关键词进行情境创设,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那么,“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应该如何设计呢?  相似文献   

10.
徐丹阳 《教育文汇》2014,(21):27-29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当下关于“语用”的讨论可谓轰轰烈烈。语用,即语言文字的运用。翻开当下所有关于语文的杂志,铺天盖地的都是关于“语用”的大讨论。可见,当下的语文教学正走在回归语用的路上。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一直在畅想着这样一个美好的境界,那就是我们能够站在儿童的立场,去实施积极“语用”。因此,我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即“指向儿童”的“语用”观。  相似文献   

11.
正2011版课标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确,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不仅仅是某个道理的举例,它是一个语文全息图。[1]转型中的语文教学,"变化中的不变"就是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因此,"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始终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言意双盈"始终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语文课堂的核力就应该聚焦语用,追求言意双盈。如何聚焦语用,找到言意双盈的"交切点",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2.
“语用”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语言文字的运用放在了重心位置,明确提出了教师应致力于学生言语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课标研制与修订组负责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巢宗祺也做了分析:“语言文字与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  相似文献   

13.
我的《孔子游春》一课,是在语用学视野下的一次课堂探索。随着2011年版课标的颁布实施,“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已经愈来愈成为一线语文教师的自觉追求。但是,对于“语言文字运用”这一核心概念,却少有人作科学、系统、深入的研究。事实上,对于“语言文字运用”我们不能简单地做望文生义的解读.以为课堂上让学生动动笔、写写话、练练文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了。  相似文献   

14.
新一轮语文改革的主旋律和最强音就是"语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语文本体的回归。"语用"简单说就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新版的课标把"语言文字的运用"定位为语文性质。因此,不少老师在课堂中实践"语用",往往聚焦在小练笔上,也就是机械的读写训练,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狭隘的"语用"观。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不能为语用而语用。这引发了我对语用之"度"、语用之"效"的思考。在阅读教学课堂中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语用",再进行自我加工与创造,做到真正自己的"语用"才叫有效的语用训练,在课堂教学中才能真正展示出语文学科"语用"教学的特点与魅力。  相似文献   

15.
教师应以“致用”理念为指导,立足课堂教学,研制学段“语用”教学目标,选择“语用”教学内容,构建“语用”课堂教学基本课型,引导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积累语言、建构语言、运用语言;同时拓展课外知识,拓宽语言运用的时间和空间,创新语文实践活动途径和方式,开展“全域性”“全人化”的“语用”实践活动,通过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创设具体的语言运用情境,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主动积累、梳理、整合,掌握语言文字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根据语境的需要加以规范、恰当、个性地运用,并能凭借已有的言语活动经验进行阅读,从中获得信息、学得知识、提升能力、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6.
<正>2022年版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低年级多以口语表达的方式落实语用能力,而口语表达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包括选词表意能力、有条理的表达能力和创造性运用语言的能力。口语表达能够反映学生的思维,也是理解能力的外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7.
正2011年版课标颁布之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成为语文教学的"主旋律"。但是,我们也遗憾地发现,不少教师的课堂教学在着力关注语用的同时,冷落了文本中的情感因素,忽略了文本的人文价值,弃学生的阅读感受、精神成长、思维规律于不顾,直接过渡到语用的学习,使阅读教学走向了另一个  相似文献   

18.
日常教学中,我们不大研究语言学用教学的内容与方法;大量的课堂上,最重要的语言教学似乎就是“检查预习”,在课始的环节“检查”一下生字词,学生一读了事. 语文的本质,应该是语言.语言教学,应该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中最基础的话题.所以课标说,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是课标关于语言教学的重要要求.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那么,如何将“语用”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如何凭借现有的文本资源,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者的意图,加强语言文字运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下面,我们结合《巨人的花园》一课的教学实践,谈谈我们的做法及思考。  相似文献   

20.
正2014年3月中国西安《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定义了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为了清晰地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把握语用理念,在诗歌、叙事性文章、说明性文章等不同文体的教学中学会语言文字的运用,掌握语用学习与内容理解、情感陶冶、学法指导相融合的方法,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能依据新版课标,依据年段,关注文体,凸显语用,提高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