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多年前,我在家乡的小镇读小学。那个镇到现在都还没有一家书店。我小时候,阅读资源匮乏,可是为了应付考试作文,老师早早地就开始教我们写作的“套路”了。老师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买一本作文书,每个星期都会抽出一节课让我们背作文。小学生的作文大多是写人、写事。我们每周背一篇,这样到期末考试的时候就不会对作文题束手无策了。可是,每次我跟父母提起买作文书的时候,他们总说没有用。家里有很多名著,大人可以看,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我却愿意“折腰”,这里的“折腰”,是指见到老师就恭恭敬敬地鞠一躬,然后礼貌地问候一声“:老师好!”说实话,以前我见到老师从来不问好。一是因为我紧张、害怕,见到老师就像老鼠撞上猫,不是用"隐身术"——躲在墙角,就是一溜烟地跑了。二是我在班上的成绩中等,既不像尖子生那样被老师视为"掌上明珠",也不像差生那样和老师"形影不离",所以我对老师怀有一种陌生感,这使我见到老师就望而却步。  相似文献   

3.
“唉!今天只默写了10个。”我抱怨地说道“,为什么我每次背16个却只能写出10个?”我正纳闷时,蒋老师说“:背成语要先把词和意思读三遍,记牢,然后再背一遍,这样才能记住。背课文也是一样的,把一句一句都背熟了再连起来,那就会事半功倍了。”我按照蒋老师说的回家开始背了起来“:齐心协力,形容思想一致,共同努力······”果然效果不错,把每个词都记得牢牢的。我通过这件事,自己总结出了背诵的五种方法。第一是按谐音记,如5月28日可以记成我儿发,5月18日就看成我要发,还有5814我不要死……第二是熟读,大声读,如《疯狂英语》,而且最好是在…  相似文献   

4.
钱燕群 《阅读与鉴赏》2011,(7):26-26,58
镜头一:《童音》天地——学生习作 老师为我们创办了《童音》,谁的文章写得好,就能发到报纸上,老师会发"稿费",我们拿"稿费"买"商品"。爸爸为我准备了四本作文书,我每天读,就想提高写作水平。第二期班报也没有我的文章,我想:失败乃成功之母,我不丧气。  相似文献   

5.
王霆 《江西教育》2014,(7):85-85
机遇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写好教学论文本没有"速道"可走,无"捷径"可言。一线教师要写好教学论文,唯有自己在平时多读、多做、做写、多改,"以多取胜"。一、多读——基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阅读,写作就没有了源头活水,即使要写也总觉得底气不足,只能干巴巴地呻吟几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正如现在的初中生写作文章一样,由于受应试的牵制,阅读面不广、阅读量少,知识面捉襟见肘,写文章时搜肠刮肚,只能以"记流水账"应付,  相似文献   

6.
《小学教学》2010年第11期刊登了拙稿《写作点子何处寻》,该文初衷是想解决教学文稿写作"写什么"的问题。今天我想就"怎么写"谈一点个人的感受。初学撰写教学文稿的老师,在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以下"五个一"。一题目:一见钟情一个好的题目,只要一亮出,就会吸引读者的眼球,让人"一见钟情",不读文章不足以"解相思之苦"。我曾经写过一篇小文章《这样的生成不要也罢》,编辑老师在刊发时,将题目修改为"是谁在‘导演'生  相似文献   

7.
彭艳 《今日中学生》2010,(12):48-48
我虽然喜欢读作文,可是一到写作文时,头脑就会一片空白,手紧紧握着笔,手心直冒冷汗。磨蹭半天,笔杆子都被我捏软了,我还是像耗子啃南瓜,不知道从何下手。最后要么仿照别人的写,要么就乱写一通。老师给我的评语不是"人云亦云",就是"废话连篇",唉,郁闷死了!  相似文献   

8.
一天,我下班刚回到家,刚学习写作文的儿子就让我帮他改习作。我拿到儿子作文一看,哇!平常写到作文就抓耳挠腮、哭哭啼啼的他,今天竟然写了有五百多字。稍稍过目一下,语言还比较优美。我奇怪了,就问道:"你今天怎么能写这么多字呀?比妈妈班上的大哥哥、大姐姐们写得还要多。"他用手指了指结尾,得意地说:"我按老师讲的要求写的,要不是老师叫下课,我这儿还能写好多。""那里面这些优美的句子是老师辅导的吗?""是我背的呀!"我听了,心里暗暗高兴:平常让儿子读书,没想到他还是个有心人,能记住并学会运用优美的语句。  相似文献   

9.
我们经常讨论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但怎样才算"语文味"呢?众说纷纭。特级教师王崧舟说:"所谓语文味,表现为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写作的写味;品词析句、咬文嚼字的品位"。这无疑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发,恰逢近期有幸在市实验小学参加徐州、南通、苏州三地教研联合体的活动,观摩了顾善海老师执教的《鞋匠的儿子》一课,深感触动,在他精彩的演绎中,我真切地感受到"读、写、品"三味,感受到课堂飞扬的语言文字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引言:师生共读活动是我校富有特色的阅读课,它如我们的语文课一样,现已走进了我们学校的各个班级,是我校语文课之外的又一种学生阅读课。 《木偶奇遇记》的师生共读课我曾经公开共读过三次,但每一次的共读我总觉得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层次上,如从一开始聊"童话"到聊"作者",然后"请学生谈谈对故事中人物的感受",到后面的"共同读其中的一个故事",到最后"让学生为本书写写推荐词"。整个过程感觉很形式化。"老师在其中做什么?""学生读到了什么?""有没有关注学生的需求?"等问题我似乎并没有在意,而更多的是上出了语文课的味道。  相似文献   

11.
朱明灿 《学子》2012,(5):30-30
一、批评要尊重事实 批评必须建立在充分掌握事实的基础之上,只有尊重事实,才能使批评不会让学生觉得是空穴来风。有的学生"精"了,为了避免老师对他的"惩罚",往往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如果老师没有事实根据,不尊重事实,空讲几句批评的话就达不到矫正的效果。如,我班的张闯同学,  相似文献   

12.
在小学一年级语文考试中,上海一名小学生在回答"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题目时,称"我不会让梨",被老师打了大大的"叉"。该名学生表示,4岁的孔融不会这样做,才这样写答案,并坚信没有答错。  相似文献   

13.
画图背书     
背书是一件很吃力的事情,特别是写景的课文,没有故事情节,背起来就更困难了。我本来很怕背写景的课文,可是,自从我五年级下学期摸索出了“画图背书”法以后,就再也不怕背诵写景的课文了。那一次,学习完了《月光曲》后,老师让我们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最后三个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主要写的是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第一个自然段写的是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屋内的情景,第二个自然段是皮鞋匠在听贝多芬弹奏时产生的联想,第三个自然段是贝多芬记下《月光曲》。其中第二个自然段最长,背起来也最吃力,该怎么背呢?开始时,我一句一句地…  相似文献   

14.
第一课时:想象画意促表达一师生交流师:请问你们老师姓什么?生:我们老师姓"杨"。师:我在来的路上琢磨,五(4)班的语文老师是什么模样呢?我写了一个片段,大家看像不像你们的老师。出示:__老师有一头漂亮的头发,乌黑油亮,又浓又密。她站在阳光下,轻轻地一摇头,头发就会闪出五颜六色的光环。生:(高兴地)很像我们的杨老师。师:是对杨老师哪方面的描写呢?生:头发。师:把"杨"字带进去自由读。(生读)师:一段文字中往往有一个关键的"句子",一个句子中往往有关键的"词语"。这段文字中关键的句子是哪  相似文献   

15.
刘秋娣 《辅导员》2014,(10):97-97
有幸参加"黄河之声"全国小学语文观摩会,聆听了小学语文教学专家于永正老师执教的《谈礼貌》一课。听后感触颇深。这不正是我苦苦追寻地语文课堂吗?课堂上让学生读书,写作。把课堂还给学生,摒弃教师繁琐的对课文的分析,无休止地问。让学生课堂上学会写字,学会读书,学会写作。于永正老师说:"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说简单点两个字‘读'和‘写'说复杂点四个字‘多读'和‘多写'。"已过古稀之年的于老师,在课堂上蹲下身来教学生一笔一画写字,一句一句领读课文,让学生在课堂通过各种方式反复诵读课文,没有对课文进行分析,更没有说教,可是在表演和写作环节,学生却表演得淋漓尽致,写得有声有色,这难道不是读书的收获吗?  相似文献   

16.
冰心老人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这是一句至理名言。读一本好书,可以使人心灵充实,眼界开阔。前段时间,我阅读了美国雷夫老师写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我面前,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  相似文献   

17.
记得小时侯,父母亲教我读骆宾王的《咏鹅》,让我一遍又一遍不停地读,背不来不准吃饭。上了小学,老师教我们一首古代诗歌,学完让我们默写,结果我没默写出来,老师就使出了杀手锏—罚抄。已经不记得抄了多少遍,只记得抄到电视节目结束,还没有抄完。童年的记忆让我对古代诗歌有了一种莫名的畏惧,到底他们的做法对吗?  相似文献   

18.
【案例】人教版第九册第10课《秋天的怀念》师:母亲如此关心"我",照顾"我","我"却因为双腿瘫痪而暴怒狂躁,可那一天母亲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课件出示:母亲被送进医院时的语句,播放《二泉映月》)(生轻声地读)师:读了这段话,你知道了什么?  相似文献   

19.
张娟 《教师》2012,(12):83-84
如今每周四下午写作文已成了一种习惯,而这个"习惯"在当下却"成就"了两种现象:一是老师叫头痛:时常听老师们说:又要写作文了,也不会指导,怎么讲啊,让小孩自己写吧。有了这样的心态,作文课反而成了一些老师放松的时间。二是孩子们怕得要命:不会写,没有东西写,但是慑于老师的"威吓",必须两节课内完成,所以不得"不挤牙膏",有的半天也挤不出一个字来。  相似文献   

20.
张萍 《湖南教育》2008,(8):28-28
一、不能多要求学生写话的数量。只要能写一句完整的话在写话时,我们并不要求学生对事物叙述得多么生动具体,也不限制书写的篇幅。只要能写好一句话,写完整就行。如我布置了一次写话内容是写一写你最高兴的事。有的学生写道:“今天,老师表扬我阅读课文流利,我很高兴。”语句中并没有把自己课文读得怎么流利、教师怎么表扬他写得具体,但是他把句子写得通顺完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