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语言是作者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的载体,也是读者领悟作品思想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桥梁.一个人语言素养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他的语感品质上,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是阅读教学的主体目标.叶圣陶先生说过:"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可见,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语言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文本的情感,在人文对话与碰撞中生成带有个体色彩的思想和言语,读出新意.  相似文献   

2.
如何教好语文?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从选编的这组文章中,读者可以看到,教师们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优化课堂教学和生命教育等角度,对这一常谈常新课题所进行的孜孜不倦的尝试和探索。[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抓住语文课的生命:语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们的一大部分学生也冷淡汉语的学习,我认为,与我们的学校教育长期把汉语当做工具性学科有关,语文课堂变成了纯知识的教学,变成了语言技巧的重复训练。很少顾及学生的思想情感、意识品质、个性特点、长远利益以及未来社会对人的需求,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应试的机器。所以,我认为在语文课教学中应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充分感受语言是语文课的生命:(1)引导学生赏析感悟语言美:①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美;②在想象中拓展语言的时空美。(2)引导学生积累运用语言。  相似文献   

4.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语言,主要是朗读的落实和问题的启迪。现在的阅读教学在这两方面都出现了偏差,导致语言学习不落实,使语文课变得索然寡味,因而要着重处理好朗读指导和问题设计。否则,不管是“总目标”还是“子目标”都得不到落实。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也相继走进课堂,霎时间,语文课变得形式多样起来。但是,细细回味,总觉得如今的语文课缺少了些什么。语文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程,绚丽多姿的语言是语文课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语文课应该在浓浓的语文味中,在满怀诗意的情境中,在丰富的语言想象中,让学生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感受语言的魅力。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教材,品读文本,从字里行间中体味语言的无穷魅力,使语文课返璞归真,充满浓浓的书香。  相似文献   

6.
随着课程改革的日新月异,新的理念、新的方法与手段走进了课堂,霎时间,语文课变得形式多样起来。但是,细细回味,总觉得如今的语文课缺少了些什么?众所周知,语文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程,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的真正魅力不在于现代技术手段,而是教师丰富的语言素养和精湛的语言技巧营造的.在学习和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同时,语文教师应努力加强自己的语言素养,语文教学才能走上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8.
生命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健全人格的公民的迫切需要。新课标对语文的基本性质定义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记录着一个民族生命发展的历  相似文献   

9.
10.
辨字句于毫发之间,才能析义理于精微之蕴。语文学科的本位就是对文本语言的品析与体味。语言品味做到位了,才能让学生感知到语言文字背后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引发学生对母语的学习兴趣,更有效地避免架空分析和灌的嫌疑,从而使我们的语文课充满更浓郁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教学中,教师通过一堂课要讲述几方面的知识内容。为使各层、各部分之间衔接自然,连贯紧密,前后连成一体,教师的过渡语言不可少。通常过渡有如下几种形式。  相似文献   

12.
付小明 《考试周刊》2011,(49):47-48
语文教学须以语言为本,这是语文的特性使然,也是语文教学回家的路。在"语言为本"的旗帜下,平面、机械式的语言训练泛滥成灾,致使语文失去固有的情趣、情怀,于是"人文"之声愈呼愈烈,结果却是极"左"滑向极"右"——不少语文课处于游离语言、丢失语文汁味的边缘。  相似文献   

13.
语言是作者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的载体,也是读者领悟作品思想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桥梁,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对课文的“叩问”开始,通过自主的言语实践活动,走进文本的语言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文本的情感。在人文对话与碰撞中生成带有个体色彩的思想和言语,读出新意。  相似文献   

14.
语言不仅是人们传递知识的工具,更是一种情感交流的手段,这正是语言的双重魅力。文章只有在有了真情实感的情况下才能写得出,也才能写得好。教材中的许多文章都是人类表达各种各样情感的典范之作,有感而发,情真意切,有血有肉。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应该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了解、体会并沉浸在情感里。当作者愉悦的时候我们可以和他一起欢乐,当作者悲痛时我们能与他一道伤悲,当作者平静地思考问题时我们也能静下心来和他一道思索……这样,我们才算真正让学生理解了文章,理解了人生,理解了语文。  相似文献   

15.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过程。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不断地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要在学生对文章语言的品味、揣摩、感悟中形成。因此,引导学生品味与赏析语言就成为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帮助学生找到和找准需要品味、值得推敲的语言也就成为教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难点。  相似文献   

16.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  相似文献   

17.
语文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程,绚丽多姿的语言是语文课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上语文课就宜多花工夫涵泳课文,抓住情感触发点,采用美读法,从无声世界进入有声世界,融进课文,感觉体悟言语精巧的表现力和鲜活的生命力,引导学生在浓浓的语文味中,在满怀诗意的情境中,在丰富的语言想象中,  相似文献   

18.
现在的小学生往往不爱上语文课。由于阅读能力的不足,他们对文字过多的语文课基本抱有排斥心理。他们认为教师的教学单调乏味,永远都在讲那些抽象的文字;认为只要会认字、会说话,别的都不重要。出现这种情况多是因为教师的语言单调乏味所致。学生不能从教师的语言中听出文本的情感、课堂的趣味性,自然不会被吸引。可见,语言的运用与风格,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联系紧密。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阅读文本时要“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的教学要以“品读语言”为核心,让学生感受语言的强大表现力,让语文课散发魅力。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说千道万,无非是培养学生感受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感受理解语言的内涵.得到情感熏陶,并进一步感受语言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学会正确地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具的语文学科,学习语言,毫无疑问是语文课的天职。要让学生感受语言、领悟语言、运用语言,要让学生理解汉语言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