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量才与《申报》是撰写任何体例的中国新闻史都无法逾越的重要存在.不仅仅在中国.1919年10月在世界报业大会上当选为副会长的史公在世界新闻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旗下经营的《申报》和《新闻报》在20世纪前叶的中国新闻界影响巨大。史量才曾告诫报社同人:“人有人格,报有报格,国有国格。三格不存,人将非人,报将非报,国将非国。”史氏报业得以建立,除了经营策略之外,史公的“人格”对《申报》等报的“报格”有着决定性影响.并同时以自己的人格和报格维护着国格。  相似文献   

2.
自近代以来,上海即以现代媒体的发达著称于世,成为中国的出版中心、新闻报业中心和言论中心。其标志之一,即产生过诸如《申报》、《大公报》等名报,以及不少有思想、有能力、有个性的出版人、报人和传媒人。  相似文献   

3.
向正鹏 《新闻世界》2013,(9):207-208
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申报》、《大公报》、《新闻报》都以巨大的影响力成为了令人追捧的名报,他们在中国近代报业起步不久、经营管理技术不成熟的情况下,锐意创新,吸收西方办报理念,在采编、人事、运营、办报策略以及设备更新方面都进行了大胆改革,很多做法沿袭至今,对于当今报业经营管理也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早在30年代,我国就出现了一批无论是从文化层次还是经济实力上,都足以与西方报业相媲美的民营报纸,其中,最为成功者有《大公报》、《申报》、《新闻报》以及《世界日报》、《立报》等,它们留下的遗产,尚待后人整理继承。在中国新闻事业传统中,我们不该忘却这些出类拔萃的前辈。为繁荣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我们需要研究报业历史,其中,相当值得注意的是——  相似文献   

5.
史量才     
正史量才(1880—1934年),杰出的商人、教育家和报业巨子,上个世纪初中国最出色的报业经营者。作为上海的报业大王,史量才曾经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国有国格,报有报格,人有人格。"1908年任《时报》主笔。辛亥革命爆发后,参加江苏独立运动,清理江海关财务,后被选为江苏省议会议员。1912年,史量才与张闳、应德謇、赵凤昌等合资,以12万元购买了《申报》。接办《申报》后,史量才出任总经理。为了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抱负,不受掣肘,1916年,他收购了合资人的股权,独家经营《申报》,为了改变《申报》经营欠佳的  相似文献   

6.
《申报》是旧中国影响力最大、经营得最成功的报纸之一。《申报》早在100多年前就已经有了现代报业经营管理的某些理念,对现今的新闻改革也有许多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7.
中国报纸由西方传入,《申报》1872年创刊,《新闻报》1893年创刊,《时报》1904年创刊,被誉为"知识界的恩物"的《申报》、"商家耳报神"的《新闻报》与文化人的宠儿"的《时报》,在上海滩望平街上形成鼎足三分的局面.这些报纸锐意革新的勇气,使其他各报纷纷效仿,望平街出现了激烈竞争的兴旺景象. 其中,狄平子、史量才两位报界先驱,对我国报业的改革创新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报格是一个系统性视域 一代报业巨子史量才在经营《申报》时经常说:人有人格,报有报格,国有国格。①其间深刻涵义,至今让人回味。  相似文献   

9.
上海小报三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小报与西方文化 西方文化的广泛传播和渗透,不仅孕育产生了像上海《申报》、《新闻报》、《字林沪报》这些在全国报刊界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大型日报,而且也直接导致上海小报的诞生。这种催生作用我们可以从李伯元主办的《指南报》和开中国小报风气之先的《游戏报》中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10.
在近现代新闻事业史上,张竹平以其突出的报业经营才能而闻名一时。自1913年担任《申报》馆经理兼营业部主任到1935年被迫转让“四社”,张竹平充分施展了自身的报纸经营管理才能,为中国报业经营写下了辉煌的一页,也给当今报业经营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理念和经验。  相似文献   

11.
早期《申报》与近代大众阅报风习浅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早期《申报》对中国近代大众阅报风习的深刻影响,是在《申报》兼容并蓄的经营理念基础上,通过与各社会阶层受众的分层融合,在对近代报业的行业示范性中得以体现的。《申报》本土化的用人机制、综合性的体例模式和政治保守主义,体现了其现代企业精神和成熟的商业理性,是保持基本受众群体的前提;《申报》对上海城市平民阶层、各类官绅、新旧知识群体的逐层渗透过程,是其打破传统阅读方式、培养现代报纸受众的过程;《申报》的报业示范性由其行业坐标角色、对上海市场的开拓和对现代新闻权益的维护所决定,并通过上海文化在中国近代化中的典范性,对中国近代大众阅读风尚具有启蒙、培养、深化三层意义。  相似文献   

12.
2010年10月15日至23日,我有幸随宁波日报报业集团考察团,对加拿大的《现代日报》、《多伦多星报》和美国的休斯敦大学进行了考察和交流,亲身感受了西方报业集团办报的新思路,尤其是报网互动的新做法。  相似文献   

13.
李娜 《传媒》2014,(11):42-45
正与西方社区报300多年的发展历史相比,我国社区报实践探索不过短短10年。由于东西方报业发展环境不同,我国社区报发展初期并不顺利,报业领航者在寻找适合中国社区报的发展模式上仍需煞费苦心,社区报本土化的良性发展道路成为一个很重要的研究课题。笔者于2013年7月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实证研究方法,走访了上海《新闻晨报》创办的《社区晨报》的读者,以期为探索"中国式社区报"的发展道路提供详实的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4.
史量才从王韬、梁启超、林白水等前辈那里继承了家国情怀及"史家办报"的思想;史量才在狄楚青的《时报》工作,学到了报纸业务改革、多种报刊并举的措施,并请到该报主编陈景韩做了《申报》的主编。史量才对中国报业的开拓:一是保留了完整的《申报》,使报馆有了藏报的习惯,并编著《最近之五十年》保留了大量史料;二是花费巨资建立遍及国内的新闻网,并在伦敦、巴黎、柏林、华盛顿等大城市组织特约记者和通讯员队伍;三是与世界对话,请世界新闻名家看中国;四是把自己放到与总统平起平坐的位置,超出了商人办报,也超出了文人办报,拓宽了中国办报的视域;五是建立报业托拉斯,成为实至名归的中国报业大王。  相似文献   

15.
《申报》是旧中国历史上出版时间最长、办得相当成功的一份中文报纸,是旧中国报业的巨擘之一。但长期以来,《申报》被认为不仅在政治上,而且在新闻业务上也是保守的。这种以偏概全、以政治倾向来否定业务成就的观点,笔者不敢苟同。《申报》自1872年创刊之后,曾对新闻业务做出过许多开创性的贡献,如创办我国早期的杂志《瀛环琐记》、最早的白话报《民报》、最早的画报《点石斋画报》,发行我国第一份号外等等,都是人们熟知的。笔者认为,《申报》  相似文献   

16.
瑞典首都斯德歌尔摩有一份《地铁报》,刊登醒目的短新闻和色彩丰富的图片。它的新闻短到有时只有一小段,甚至一小句。目前,《地铁报》不仅在瑞典的日发行量达 38万份,而且走俏欧洲。《地铁报》人士称,“这种快餐式报纸,是报业的出路”。受《地铁报》启示,笔者不禁联想起了“马拉松”与  相似文献   

17.
史量才与普利策分别是中、美报业史上的巨子,两者经营的《申报》与《世界报》创造了各国报业史无前例的辉煌。史量才接手《申报》的22年间,《申报》的发展达到了巅峰。《申报》1933年突破15万大关,达到旧中国报纸发行量的最高数。  相似文献   

18.
《申报》音乐史料是研究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重要资料。对《申报》中的音乐史料进行分类研究,将有助于展现中国近现代音乐生活原貌,为撰写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提供新材料和新成果。  相似文献   

19.
周英杰 《传媒》2015,(9):29-30
以刊登文艺作品为主的副刊是中国报业的特色之一.中国报纸的副刊起源于清末,最初称“副张”或“附张”,被中国新闻界公认的最早的副刊是由英商字林洋行创办的《字林沪报》于1897年11月24日编辑出版的《消闲报》. 随后,这一独具中国报业特色的传播形式,不但在广大读者群中生根开花,而且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成为宣传新思想、向民众进行启蒙教育的重要阵地.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一批有深远影响的报纸副刊,如《申报》的副刊《自由谈》、《晨报》的副刊《晨报副镌》、《时事新报》的副刊《学灯》、《京报》的副刊《京报副刊》等.  相似文献   

20.
《申报》和《纽约时报》均诞生于19世纪中后期,在中美报业史上都曾扮演开拓者的角色,对社会产生过深远影响。两报在各自国家的报业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并代表着两国某段时期的新闻事业发展史,然而却命途迥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