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隐形课程是与显形课程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如果把显形课程定义为安排在课程表上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所体现的课程,按照《国际课程百科全书》,隐性课程的定义则是:“在课程方案和学校计划中没有明确规定的教育实践和结果,但属于学校教育经常而有效的组成部分,可以看成是隐含的、非计划的、不明确或  相似文献   

2.
开发隐性课程 提高德育实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隐性课程的界定及其特征所谓隐性课程,又称潜在课程、非正式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是指那些难以预期的、伴随着正规教学内容随机出现的、对学生起潜移默化作用的教学内容。《国际课程百科全书》将隐性课程定义为:“在课程方案和学校计划中没有明确规定的教育实践和结果,但属于学校教育经常而有效的组成部分,可以看成是隐含的、非计划的、不明确或未被认识到的课程。”它蕴涵在学校的各种情境中,包括物质情境如学校建筑、设备等,人际情境如班级气氛、人际关系等,文化情境如校园文化、习惯、礼仪等。隐性课程具有隐蔽性和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3.
隐性课程的含义与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焱超 《湖南教育》2002,(15):26-26
开发隐性课程已经成为普遍关注的课题。隐性课程是与显性课程相对的,又称潜在课程、非正式课程,是指学生在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教育环境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影响的总和,是一种非计划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无意识地获得的经验。《国际课程百科全书》将其定义为:“在课程方案和学校计划中没有明确规定的教育实践和结果,但属于学校教育经常而有效的组成部分,可以看成是隐含的、非计划的、不明确或未被认识到的课程。”包括物质情境(学校或班级的建筑、设备)、人际情境(班级气氛、人际关系)和文化情境(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4.
幼儿园的环境教育课程主要可以概括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大方面.显性课程主要是指"学校情景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课程",诸如我们的主题活动,五大领域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活动.隐性课程又称隐蔽课程或潜在课程,是"非计划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学计划所规定的课程外所受的教育".它包括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如幼儿园建筑、设备等)、文化情境(如活动室的布置、园内文化等)、人际情境,家庭及社区的相关活动等因素.  相似文献   

5.
在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的《教育大辞典》中,对隐性课程做了清晰的概括:“潜在课程(HiddenCurricutum)亦称‘隐蔽课程’,‘非正式课程’等,是广义的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显性课程’相对,主要特点是潜在性和非预期性。它不在课程规划(教学计划)中反映,不通过正式的教学进行,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或干扰教育目标的实现。通常体现在学校和班级的情境,包括物质情境(如学校建筑、设备)、文化情境(如教室布置、校园文化、各种仪式活动)、人际情境(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风、班风、校风、校纪等)”。  相似文献   

6.
浅谈隐性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曲成 《教育探索》2000,(9):25-25
隐性教育是相对于显形教育(学校课程表列人的有组织的教学活动)而言的。它是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学生的知识、行为、情感、能力等发生影响的全部信息的总和及其动态的传递方式的教育;它在学校情境中以内隐的方式存在,是正式课程以外的非计划、非预期的教育。对学生心身产生直接影响作用的隐性教育可归纳为校园环境建设、校园文化、社会环境和师生关系等四个方面。 一、校园环境是隐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人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积。”环境对人的影响虽不像对植物那样直接,但那种无形的陶冶作用,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  相似文献   

7.
高职英语教学中隐性课程的开发和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梅 《考试周刊》2009,(17):131-132
隐性课程是现代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它通常体现在学校和班级的情境中,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要充分发挥和强化高职英语教学隐性课程中的积极作用,就要创设有利于英语学习的物质情境、校园文化情境和人际情境。  相似文献   

8.
一、浮出的现实困惑教育学原理认为:学校德育的途径与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途径与方法往往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从课程论的角度看,隐形课程和显形课程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课程综合统一体。然而,在德育过程中,它们却明显呈现出不同的特质与表征。显形课程对学生个性及品质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知识灌输、说理教育等方式加以实现。这种方式带有较强的理论色彩和一定的强制特性,而由各种环境因素构成的隐形课程则是依靠环境育人的精神作用机制来实现的。如利用情境陶冶、舆论监督、环境暗示、行为模式、人际交往、情绪感染…  相似文献   

9.
教育学原理认为:学校德育的途径与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途径与方法往往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从课程论的角度看,隐形课程和显形课程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课程综合统一体。然而,在德育过程中,它们却明显呈现出不同的特质与表征。显形课程对学生个性及品质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知识灌输、说理教育等方式加以实现。这种方式带有较强的理论色彩和一定的强制特性,而由各种环境因素构成的隐形课程则是依靠环境育人的精神作用机制来实现的。如利用情境陶冶、舆论监督、环境暗示、行为模式、人际交往、情绪感染等途径对学生个性及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简论潜在课程及其教育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课程有不同的模式,每种课程模式都反映一定的教育思想,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实践表明,课程改革不能只注意到学校教育中的显性课程,还应注重发挥与其相对应的潜在课程的作用,否则,不仅课程实施的效应不彰而且会对教育、教学产生不利的影响。 一、潜在课程的内涵 潜在课程又叫隐性课程,最早是美国社会学家杰克逊1968年在其专著《班级社会生活》中提出来的。潜在课程这一概念在《国际课程百科全书》中被定义为“那些在课程方案和学校计划里并不明确的教育实践和结果,但它仍然是学校教育经常而有效的部分。它也许就是隐藏的、…  相似文献   

11.
课程按其形态载体的表现形式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隐性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是学生在学习环境(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习风气)中所学习到的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虽然隐性课程不在教学计划中反映,不通过正式教学方式进行,却对学生的知识、情感、意志、信念、行为等起着持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一种必要的教学资源之一,它与显性课程合力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隐性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它对学生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不容忽视的作用。结合广西民族大学校园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实践,阐述了隐性课程的内涵和特征及其在学校教育中的功能,并对如何更好发挥隐性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提出了多途径的课程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13.
学校管理方式是学校管理者实施管理的形式,是学校管理者为了实现管理目标,开展管理活动而采用的手段和措施。本文以显形控制和隐形控制两种控制方式为考察对象,研究在学校管理实际中,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达到管理的目标。所谓控制就是监督各项活动,以保证它们按计划进行并纠正各种重要偏差的过程。美国社会学家罗斯认为,社会控制可以包括三类:对意志的社会控制、对情感的社会控制和对判断的社会控制。在学校教育中,管理者对学校的控制主要有两种方式:显形控制方式和隐形控制方式。显形控制是指以明确要求、明言规定为本的控制方式;…  相似文献   

14.
瓦兰斯、马丁与戈登三人对隐性课程的定义都对隐性课程的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瓦兰斯认为隐性课程是学校教育中没有明确提及但又实际起作用的一些结果和实践,马丁认为隐性课程是在学校环境内外有意或者无意产生的、未被学习者公开认识到的学习状态,戈登认为隐性课程是学校内物理环境和教职员工给学习者带来的潜在学习结果.他们的定义有各自的优势和缺陷,对这些定义的辨析有助于人们加深对于隐性课程概念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美国教育家杰克逊于1968年在其专著《班级生活》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的概念。关于隐性课程的定义众说纷纭,按照《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的权威性看法,隐性课程是指构成学生非正式学习过程的各个要素,如师生关系、学习情绪、课堂规则、学生的性别差异以及课堂奖励方式等等。这些要素虽然在课堂教学中没有被规定必须加以运用,而被看做是一部分隐藏的、无意的甚至是没有完全得到承认的学校生活经验,但是,恰恰是这些经验又经常地、有效地对学生发挥着影响力。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它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够使学生在无意识中受到教育,具有激励、引导、约束等教育功能,是至关重要的隐性教育资源。我们发现,在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中同样存存着可供开发、利用的隐性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16.
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主要指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又指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无意识地获得的经验、价值观、理想等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化影响,具有非预期性、潜在性、多样性、不易觉察性等特征。作为课程的一种表现形态和组成部分,隐性课程日益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但是,隐性课程究竟蕴含着怎样的价值取向,在具体的教育生活中如何开发隐性课程呢?  相似文献   

17.
学校德育系统是由两个子系统构成的:一是显形德育,即以育德为主要目的,有计划有系统专门开设的德育课程、开展的德育活动;一是隐形德育,即在非专门性德育课程和活动中随机释放的育德效应.学校德育的效率如何,关键就在两者能否同步运行,相互配合.  相似文献   

18.
隐性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忽视的隐形力量。它在中小学德育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学校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影响学生,是对学生实现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针对我国中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将隐性课程巧妙地运用到学校德育的具体实施中,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切实提高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19.
隐性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忽视的隐形力量。它在中小学德育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学校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影响学生,是对学生实现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针对我国中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将隐性课程巧妙地运用到学校德育的具体实施中,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切实提高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20.
军队思想政治工作中隐形教育载体不同于显形教育载体的特点是:教育方式的隐蔽性、教育过程的无逆反性、教育效果的持久性和非预见性。军队思想政治工作中隐形教育载体的功能主要有:文化活动,熏陶铸人;营院建筑,美化育人;局域网络,隐形育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