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小蓓 《视听界》2009,(4):45-46
在日益宽松的舆论环境中,人们也逐渐达成共识:危机管理应当成为一种日常管理,而作为危机传播之一的突发公共事件报道如果也能日常化,体现出的将是媒体直面危机的理性态度。重视突发公共事件,是媒体责无旁贷的政治责任和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2.
极端事件容易成为媒体关注的目标.这一点也不奇怪.媒体对世界的观照是选择性的,他们不可能将其关注的目光均匀分布在周遭世界上,必然是有所选择、有所忽略;媒体关注什么,会存在“选择性失明”,有洞见,也有盲点.  相似文献   

3.
杨玲玲 《新闻前哨》2013,(6):107-108
近年来,频频发生的公共危机事件,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也成为新闻媒体报道的重点。行业媒体因其与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联系密切,在涉及本行业危机事件的报道中具有得天独厚的舆论引导优势。本文从行业媒体应及时准确报道危机事件,校正偏颇舆论,用科学专业的传播稳定公众情绪三个方面论述了在公共危机事件报道中行业媒体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4.
正媒体的存亡是受众选择的结果,那么在进入指尖时代的今天,主流媒体存在着两种危机,一种是媒体生存危机,一种是本领恐慌危机。在媒体生存环境里,现如今的80、90后孩子们作为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与未来,却大多不听广播、不看报纸,也很少看电视,呈现出信仰和价值观相对多元化的状态,那么主流  相似文献   

5.
处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单一企业危机事件很容易变成全球性危机事件。三鹿奶粉危机事件就是一个典型案例。面对危机事件,组织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进行危机传播管理。对各种传播媒体进行整合,充分发挥媒体传播的最大效用,以消除公众恐惧心理、迅速果断地处理危机、建构和谐社会、推动两岸关系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社交媒体成为学术期刊受众最常用的媒体,由于社交媒体传播模式复杂,学术期刊对社交媒体舆情监测相对困难,导致与学术期刊相关的事件容易放大成危机事件,从而对学术期刊的形象构成威胁,学术期刊需要构建危机管理体系.本文基于危机传播理论,提出了学术期刊容易导致的三种危机类型:故意犯错型、意外牵连型和牺牲者型.学术期刊应根据不同危机情境与类型,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型策略、回应策略,或不回应策略,恢复学术期刊的声誉.  相似文献   

7.
正"议程设置"理论是西方传播学的重要命题。"议程设置"作为一种理论假设,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于1972年发表的论文《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然而,网络媒体的诞生以及其自下而上的传播方式冲破了传统媒体的管理机制,在营造舆论多元化、自由化的传播氛围的同时,也应注意对危机事件的报道,如果不能及时地对危机事件进行报道,或夸大危机事件的影响,对社会的危害是极大的。1995年,中国将互联网向社会公众开放接入服务,在此后的两年内并没有人将网络与媒体联系在一起,即便是网站的运营商也没有想到中国的互联网发展的速度与接受程度竟如此之高,在此后的  相似文献   

8.
对于突发事件,可以说时时处处都有发生的可能。而在突发事件演化机理的众多研究中,有关研究人员将突发事件演化周期分为危机潜伏期、事件爆发期、危机蔓延期和事件恢复期四个阶段。这一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在新媒体时代,突发事件舆情日益呈现出与传统媒体时代截然不同的新特点,政府的执政理念、媒体的报道策略、新媒体的舆论新形态,都为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提出了新的挑战;新闻报道的媒体策划、突发事件的媒体应急和舆论引导,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9.
王丹 《新闻前哨》2011,(6):28-29
媒体对于社会事件的报道和宣传具有重大作用,特别是在危机事件中,媒体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危机的进程与结果。因此,当危机事件发生时,媒体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还公众以真相和公正,转危为安,已成为当下媒体应着重思考的问题。笔者以为,在危机事件中媒体角色按照其功用划分,大致有以下四种:  相似文献   

10.
舆论缓释——危机传播下的“安全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诗阳 《新闻窗》2009,(4):84-85
公共危机事件中的媒体功能是一个传统议题,而舆论缓释作为危机传播下媒体舆论引导功能的核心,对于维护社会舆论稳态能起到“安全阀”的作用。当今社会巳进入到信息化时代,媒体在危机事件中的表现很大程度上能影响危机的进程和解决。媒体在危机传播中有着自身固有的优势,同时也必须承担起更加重大的责任。因此。媒体要努力充当“社会舆论的减压阀”,在危机传播中起到“公开信息、澄清事实、平息谣言、鼓舞人心”等舆论缓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见诸媒体的危机事件越来越多:系列空难事件,韩国地铁大火,纽约埃克森公司油轮爆炸等。发生在世界某个角落的危机,经由媒介进入全球受众的视野,成为饭桌上、办公室里、下班后人们的谈资。人们基于新闻信息形成对事件的初步认知、判断,进而采取行动,危机影响涉及各方。大众传媒时代的企业,无不寻求在媒体的舆论中争取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以来若干危机事件的恐惧“被夸大”,如果完全归咎于媒体的恣意失衡,显然有失公允,媒体究竟在多大程度上难咎其责,恐怕存有难言之隐,但不管如何,作为现代信息传播的载体,媒体仍是公众了解诸多危机事件真相的主要渠道,  相似文献   

13.
信息时代,人们面对的信息犹如浩瀚汪洋,丰富多彩且变幻无穷,往往会让人无所适从。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带来沟通的便利,大众传媒的出现让传统的人际传播走向大众传播,让小范围的话题成为大众的话题,舆论由此产生。媒体借助其特性,很容易让一件事情暴露并发酵放大,进入公众的关注视野并被广泛议论,进而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媒体效应更是危机处理中考验医院处理与应变能力的问题,媒体既可能帮助医院扭转逆境,避免或减少损失,将危机化解为转机;也可能会恶化事态,使一宗医患纠纷发展成为影响恶劣的公共事件,严重影响医院和医生的名誉。  相似文献   

14.
李援 《新闻战线》2015,(7):168-169
随着我国媒体行业的不断发展,传媒体系也越来越现代化,新闻媒体成为时代发展的主要产物,并担负着客观、公正报道新闻事件的主要职责。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欧债危机愈演愈烈,各大媒体均将其作为头条新闻进行报道。针对于此,本文从新闻媒体的视角出发,阐述了媒体报道欧债危机的视角,为其他媒体报道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时代,围家经济安全是否能得到有效监控和保障成为国家主权和国家安全的基本内容.至今余波未平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国内成长中的财经媒体来说是一场洗礼.从实践看首要的是:财经媒体应将国家经济安全作为报道基本视角.  相似文献   

16.
公共危机因其强大的破坏力,成为传媒研究的重要课题。然而,鲜有学者从新闻叙事学的角度研究公共危机事件在媒体中的呈现特征。本文旨在分析这种特征,并提出危机传播具有延展性,即危机事件的潜在能力,包括三个特性;校正危机事件错误的发展方向;重构事件并强调该事件的冲突张力;卷入相关的人物和事件。以此为基础,本文分析了2012年国庆长假"华山游客被捅事件"传播过程呈现出的延展性,讨论为何公共危机事件在媒体介入背景下呈现出延展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媒体与政府在危机传播中的合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危机事件是媒体关注的焦点.在我国,新闻媒介商业化、市场化趋向日渐突出.后SARS时代的中国媒体和公众对各种危机事件的敏感度在逐渐上升,与此同时,宪法对公众知情权的保障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在第一时间向媒体和公众公布实情.有鉴于此,政府与媒体如何进行合作就成为危机传播需要解决的关键性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8.
当今时代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便是各类公共危机事件成为社会生活中的常态事件.在自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危机事件出现了有别于以往的发展和走向,即危机呈现更加多元化、频发化、规模化、难控制以及危害性远远大于传统媒体环境下其对公共领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20,(4):4-4
元月21日,钟南山院士声如晴空惊雷,确凿地宣布新冠病毒"人传人",本刊意识到可能爆发严重的公共卫生危机。在重大公共事件中,媒体既被寄予厚望,则有必要检视其在过程中的担当作为。这不仅是学术作为一种历史书写的职责,也是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来衡量媒体,推动媒体不断进步的一个手段。元月22日,本刊策划了"新冠疫情中的传播反思"专题,并向学者们约稿。专题得到了20位学者的大力支持。在史无前例的亿万人居家隔离的日子里,在疫情蔓延引发的紧张焦虑的情绪中。  相似文献   

20.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传播渠道的日益多样,社会舆论环境和舆论格局正发生着深刻变化。舆论环境和舆论格局的变化,客观上促进了信息的传播。信息传播的多元化以及信息传播辐射的范围越来越大,对企业来说是个双刃剑,既有利于企业品牌的传播,也为企业带来了某种潜在的危机。企业稍有不慎,就很容易陷入危机传播的漩涡之中。于是,如何借助媒体力量有效引导社会舆论,妥善应对公共危机,日益成为企业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重要课题。应该承认,我国的不少企业应对危机事件的经验不多,一旦错失良机,由此造成的被动局面很难在短时间内得以扭转。以近期备受公众广泛关注的三鹿奶粉事件为例,作为事件“主角”的石家庄三鹿集团以及其他乳品企业,在危机传播中因信息控制不当,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教训颇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