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际朝 《收藏》2007,(1):133-133
1948年至1952年(藏厅第16饶迥第22年至26年)西藏地方政府在扎什造币厂铸造的“九郭”镀银铜币,直径32.5毫米,重16.5克左右。表面镀银,当银币使用。“九郭”即藏语“十两币”的读者。  相似文献   

2.
秦风 《收藏》2010,(2):142-143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鉴于西藏地方使用廓尔喀(尼泊尔)赁币的现状和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乾隆皇帝亲自下庚子谕:“……莫若于西藏地方照内地之例,按设炉座,拨派官匠,即在彼鼓铸。驻藏大臣督同员役监制经理,自不可虞缺乏。”于是,西藏地方政府在驻藏大臣的监督下,铸造出一种名为“久松西阿”的银币(图1),其形制仿曾在西藏流通过的廓尔喀银币,正背外缘饰有联珠纹;正面方形框内铸有星月及藏历纪年“1345”;背面铸有象征藏族吉祥如意的扎西达杰图案。  相似文献   

3.
王际朝 《收藏》2006,(5):92-93
1791年(藏历第13饶穷第45年),西藏地方政府始铸第一枚“久松西阿”银币,1959年8月10日作废,历时168年之久。  相似文献   

4.
王际朝 《收藏》2010,(1):132-135
西藏铜币是西藏银币的辅币,始铸于公元1909年(藏历第15饶迥第43年),是西藏地方政府引进了内地机制币的先进工艺技术而发展起来的。直到1959年8月10日藏币作废,历时50年之久。它以独特的艺术风格、精美的图案、较高的制造工艺和变化异常的版式,历来深受钱币收藏者的喜爱。  相似文献   

5.
王际朝 《收藏》2008,(6):124-126
西藏铜币是藏银币的辅币,是1909年(藏历第15饶迥第43年)西藏地方政府引进内地先进工艺而铸造的。由于流通区域小,加之青藏高原气候干燥,藏铜币的品相相对比较精美。  相似文献   

6.
陈传银 《收藏》2010,(11):122-122
民国时期镌有暗记的银币,以贵州省制造的汽车银币和竹枝银币最为特色。 民国17年(1928年)贵州省政府造“汽车银币”,直径39毫米,厚2毫米,重26.5克(图1)。  相似文献   

7.
王际朝 《收藏》2006,(1):101-101
西藏硬币中有一种“桑松郭母”银币,“桑松郭母”即藏语“三两币”的读音。公元1932年(藏历16~6年),十三世达赖喇嘛土丹嘉措为统一西藏地区货币,对造币机构进行调整,将梅吉、罗堆、多带三个造币厂合并为扎什电力机器厂,简称扎什造币厂。公元1933年(藏历16~7年)西藏地方政府在扎什造币厂始铸“桑松郭母”银币,有初版和第二版两种。由于较常见,故在国内外钱币目录中均有刊录。但究竟有多少版式,却未见有著述论及。现根据笔者多年收集的实物及相关文字资料,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8.
李德宏 《收藏》2009,(6):130-130
笔者收藏着一对辛亥革命后、地方军阀割据时期发行流通的“拥护共和纪念”银币,这就是钱币收藏界俗称的正像唐头银币和侧像唐头银币。正像唐头币直径33毫米,厚2毫米,重13.4克,成色86%,币值为库平三钱六分。  相似文献   

9.
管建来 《收藏》2006,(11):140-140
江南省造银币始铸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当时币面上并没有纪年。光绪二十四年岁次戊戌,始于银币正面加铸干支纪年,自此后依次有已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几种。戊戌银币是江南省造光绪元宝干支纪年币中的第一个,颇受收藏受好者青睐。在钱币交易市场上,币友出示1枚江南戊戌错版银币,经多位同好相鉴,却是戊戌正币改刻的。戊戌正币与错币(不指珍珠龙)版别不同,若无实物相互对照,单枚上手是很难辩别的。  相似文献   

10.
陈传银 《收藏》2009,(11):120-120
笔者数年前集得一枚“江南省造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银币,该银币铸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为江南省成立银元总局后的初铸币,因无干支纪年,俗称老江南银币。该币直径40毫米,厚2毫米,重26.51克(见图)。该银币直齿边,表面有轻度磨损,为保留原包浆,故未作除锈清理。其正面由S纹组成的圆圈内有“光绪元宝”四字,中间为满文;圈外上方自右至左为“江南省造”,下方为“库平七钱二分”;两侧分列六瓣花星。背面中间为“珍珠龙”图案,龙背长刺,龙外无圈;上下均有英文字母及面值,两边亦有六瓣花星;边纹则与“珍珠龙”版相同。其成色符合标准,包浆入骨,色泽自然,找不出作伪之嫌疑。  相似文献   

11.
从藏族传统体育和藏传佛教的互性发展、藏传佛教对藏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影响、藏传佛教和藏族传统体育的差异性入手,探讨二者的交融点,分析它们发展兴盛的共时性、追求美的共通性、情感需求的一致性、节庆中的统一表现性;阐述了藏传佛教对藏族传统体育的创新、规范和对藏密气功的贡献;通过实证分析了藏传佛教对藏族传统体育的消极影响以及对藏族传统体育的利用。研究表明藏族传统体育与藏传佛教既有关联也有区别,认识到这一点有利于继承、发扬藏族传统体育,最终使其朝着民族化、社会化、规范化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12.
藏族体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传佛教中的藏密修持、磕长头、转经筒、转经和羌姆等都是以宗教形式出现在藏族人民的生活中,这些活动主观上是宗教信仰活动的一部分,客观上却与现代体育的本质是一致的,对增强藏族人民体质和提高健康水平有重要的作用.作为藏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一部分,应该开发利用这些项目,作为锻炼身体和提高健康水平的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13.
《湖北体育科技》2015,(12):1044-1047
运用文献资料法,从生理学和人类学的视角,研究藏族在高原低氧适应条件下的体质健康水平和低氧适应能力。结果显示,在高原低氧的环境下,藏族形成了氧摄取、氧运输和氧利用3方面完美的结合,低氧适应已经达到组织和分子水平。结论:藏族在登山和以耐力性为主的竞技体育项目中有特殊的身体潜力,应该最大限度的发挥藏族的高原低氧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4.
自然地理环境和宗教信仰是藏族传统体育产生、形成的主要原因;抱石头、射箭、摔跤、赛牦牛、葳棋、赛马等是藏族传统体育的代表性项目;每项藏族传统体育项目都有着久远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受到年代和事件的影响,并以旺盛的生命力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15.
吕埴 《收藏》2020,(5):112-119
传统藏式家具,专指诞生于藏族地区,由藏族工匠制作,并符合藏族人民生活需要和审美习惯的家具。由于缺少相关资料,传统藏式家具的具体起始年代尚无定论。西藏地区历经王朝更迭、兴衰交替,而木制家具本身又不易保存,时至今日已经难以寻找到年代久远的器物。幸好我们还可以在保存下来的唐卡和壁画中管窥传统藏式家具的发展脉络,从大昭寺、布达拉宫、罗布林卡等重要寺庙和宫殿流传至今的实物中探寻其独具雪域魅力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6.
藏族锅庄舞体育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查阅历史文献和对西宁市广场锅庄舞多年的参与、访谈、观察,简要介绍了藏民族锅庄舞的起源、特点、分类和发展现状,认为它不仅具有生产与劳动、教育与传承、健身与娱乐等文化特征,而且具有科学锻炼、健身健心、娱乐、旅游开发和群众性、竞技性价值.在全民健身、学校体育、竞技运动和体育旅游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7.
藏密文化是藏传佛教的核心内容,藏密修持等是以宗教形式出现在藏族人民的生活中,这些活动主观上是宗教信仰活动的一部分,但客观上与现代体育的本质是一致的,对于增强体质和提高健康水平有重要作用.建议开发该项目作为锻炼身体和增进健康的手段.  相似文献   

18.
文章运用实证材料分析了藏族传统体育美的产生,对藏族传统体育美学特征进行了探讨,深层次的剖析了藏族传统体育公共美学特征的表现和特有的美学特征表现,从而使藏族传统体育发展融入中国民族体育之林。  相似文献   

19.
课外体育活动是高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主要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西藏民族学院藏族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藏围棋是藏族地区流传的一种民间体育活动形式,其起源至今没有权威的说法,但从文化角度,以其形式、理论及技术上看,与中国围棋相近。这种相近似性与藏族与汉族之间文化交流有关,同时其与汉围棋不同之处也体现出藏族特殊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